張達明
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早期歷史上,有一位被稱作“中國青年革命健將”的活動家高君宇。他師從李大釗,是青年團的發(fā)起人之一;做過孫中山的秘書,在莫斯科親耳聆聽過列寧的教誨。他與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石評梅之間圣潔又凄婉的愛情故事,佐證了周恩來那句“革命與愛情沒有矛盾”的名言。
1920年初冬的一個夜晚,在一次山西同鄉(xiāng)會上,24歲的高君宇和18歲的石評梅初次相識。石評梅是高君宇在山西省立一中時的恩師石銘的女兒,她喜愛雪與梅花,擅寫文章與詩,喜彈風琴和跳舞。
共同的追求和興趣促使二人相互吸引,但他們在婚姻上都有過一段隱痛:高君宇18歲那年,奉父母之命,和鄰村比他大兩歲的姑娘李寒心入了洞房,當夜大病,兩度咯血。包辦的婚姻解約不成,他對婚戀抱定了拒絕的心理。后來在北平,他也曾有過女友數(shù)人,結(jié)果卻是一個為他去投了海,另一個也撒手人寰,他因此更不愿言愛。
石評梅也有著難以愈合的創(chuàng)傷:那個欺騙了她純情初戀的有婦之夫吳念秋,使她悲痛悔恨,始終無法從陰影中解脫。她曾在一首詩中表達了抑郁的心情:
心頭的酸淚逆流著,
喉頭的荊刺橫梗著。
在人前,
都化作了輕淺的微笑。
當高君宇將一片“滿山秋色關(guān)不住,一片紅葉寄相思”的題詩紅葉寄給石評梅時,卻被未曾放棄獨身素志的才女帶著無限的傷感退了回來:“枯萎的花籃不敢承受這鮮紅的葉兒”。
高君宇的內(nèi)心十分痛苦,給石評梅回信道:“你的所愿,我愿赴湯蹈火以求之;你的所不愿,我愿赴湯蹈火以阻之。不能這樣,我怎能說是愛你?我愿用一生的愛來修補你的傷!”
石評梅雖被深深感動,內(nèi)心卻難以跨越“冰雪友誼”的藩籬。
高君宇為了表明自己對愛情的忠貞,特意從廣州買了兩枚象牙戒指,一枚連同平定商團叛亂時用過的子彈殼寄給石評梅作為生日留念,另一枚戴在自己手上。
當石評梅戴上了這枚具有特殊意義的戒指后說:“用象牙的潔白和堅實,來紀念我們自己靜寂像枯骨似的生命?!辈⒔o高君宇回信表示感激之情。
兩人間頻繁的鴻雁傳書,使石評梅心中的積雪漸漸融化,高君宇已成為她生命中最大的牽掛與依傍。
石評梅枕旁放著高君宇寫給她的信件,其中一封信的內(nèi)容深刻在她心底:“我是有兩個世界的,一個世界都是屬于你的,我是連靈魂都永禁的俘虜;在另一個世界里,我是不屬于你的,更不屬于我自己,我只是歷史使命的走卒。假使我要為自己打算,我可以去做祿蠢了。容易丟去了的,便是兢兢然戀守著的;愿我們的友誼也和雙手一樣,可以緊緊握著,也可以輕輕放開?!?/p>
只可惜,當高君宇的熾熱即將燒化掉石評梅的凄婉素志時,他的生命卻也走到了盡頭。因過于勞累,高君宇舊病復發(fā)臥床不起。
得知消息后,石評梅含淚帶著梅花去醫(yī)院探視心愛的人:“當梅香喚醒你的時候,我曾在你夢境中來過?!备呔顒t以微弱傷感的聲音吟誦著《茵夢湖》中的名句:“死時候呵!死時候,我只合獨葬荒丘!”
1925年3月6日,29歲的高君宇停止了呼吸,葬在北京城南的陶然亭——這是高君宇和石評梅共同喜歡的地方。
過度哀傷的石評梅沒能參加高君宇的追悼會,只能寫文章寄托哀思:“假如我的眼淚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綴織成繞你脖頸的圍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顆一顆紅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愛心。我愿意燃燒我的肉身化成灰燼,我愿放浪我的熱情怒濤洶涌,讓我再見見你的英魂?!倍淘谒贡系耐炀?,更成了傳流至今的愛情名言:“君宇!我無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淚滾到你墳頭,直到不能再來相看的時候。”
1928年9月18日,石評梅猝患腦膜炎,醫(yī)治無效,于9月30日逝于當年高君宇病逝的協(xié)和醫(yī)院。她去世后,友人們根據(jù)她“生前未能相依共處,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愿望,將她葬在高君宇的墓畔。
高君宇逝前曾為周恩來和鄧穎超之間傳書,兩個月后,鄧穎超卻參加了“紅娘”的追悼會。周恩來和鄧穎超對高君宇成全他們夫婦的功德一直念念不忘,對高君宇和石評梅的愛情悲劇也深表惋惜,曾幾度到陶然亭憑吊“高石之墓”。1965年,周恩來在審批北京城市規(guī)劃總圖時,特別強調(diào)要保存好這塊墓:“革命與愛情沒有矛盾,留著它對青年人也有教育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