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桂花
在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和與外國人員交往日益加強。在對外經(jīng)貿(mào)關系中,既懂專業(yè)又有較高翻譯水平的復合型人才是關鍵,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才能做到無需翻譯人員就能與外國人進行直接的交流,從而避免各種因語言不同而引起的各種誤解。然而,在現(xiàn)實外貿(mào)職場中,不少英語專業(yè)的翻譯人員盡管語言基本功扎實,但翻譯實用能力欠佳;尤其是許多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通過了四、六級考試,卻不能解決今后日常工作中的一般性翻譯問題。如果這些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能夠注重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較高的外語翻譯實用技能,那么,他們今后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內(nèi)就能直接參與國際交流,從而盡可能滿足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對外語翻譯人才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該充分重視學生翻譯能力的訓練。
一翻譯訓練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翻譯能力的高低最能體現(xiàn)出英語學習者的英語水平,因為它是英語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無論是用英語進行日常交流,還是進行中外經(jīng)貿(mào)、對外關系中的口譯與筆譯,都需要事先的翻譯訓練。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在日常教學中不斷進行翻譯訓練,英語學習者才能進行正常的中外交流,才能在翻譯職場中如魚得水。翻譯能力提升的主要路徑在于進行相關的翻譯訓練,它是英語學習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
1翻譯訓練有助于提高閱讀能力
劉宓慶先生指出:“翻譯的任務,一是理解,二是表達。理解是關鍵,是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1]。翻譯比閱讀要求達到更加準確、透徹的理解,學生在做翻譯時的理解率超過了一般的閱讀要求,學生必須將學到的語法知識應用到長難句的分析中,進行詞義辨析、句子結構分析、英漢兩種語言的轉(zhuǎn)換和文化差異比較。更透徹的語言使用有助于學生打好扎實的語言基礎,并由于大量翻譯,接觸到很多活的、真實的語言,也促進了外語表達技能的不斷豐富。而且學生的最終結果以譯文反映出來后,教師可以定量地評估他的理解程度,遠比一般閱讀后所做的多項選擇反映真實、全面。[2]經(jīng)過長期的翻譯訓練,從語言基本知識的掌握到語言表達技能的不斷豐富,這必能會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翻譯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中國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普遍偏差,最大的困難就是語言表達上存在問題,而翻譯的另一重要層面正是語言表達。在寫作中,學生語言表達困難主要體現(xiàn)在句式表達方面,即寫出的英語句子通常不符合英語地道的表達習慣,通常表現(xiàn)出一種中國式英語。如在英語寫作中,將中文意思“新學期已經(jīng)過去二個月了”表達成“The new term has passed two months”。該英文表達則是典型的中國式英語,因為該英文表達中有明顯的漢語結構痕跡,將漢語結構機械地轉(zhuǎn)變成英語結構,缺乏英語味。在翻譯訓練中,尤其在漢譯英中,就是訓練如何把漢語表達成地道的英文。在這個過程中,要對比英漢兩種語言各自不同的結構特點,英語句子重形合、呈“葡萄型”分岔結構,雙語轉(zhuǎn)換時就要符合各自語言的表達。通過翻譯訓練所獲取的英語表達思維有助于英文寫作,所以學生對于上述中文意思,就能地道地表達成“It has been two months since the new tern began”。此外,通過翻譯訓練,還可以積累到很多豐富的成語、諺語、俗語及固定的句型結構,在寫作時可以信手拈來加以靈活應用,這些都可以大大提高英文寫作水平,達到有效的交流效果。
3翻譯訓練能有力提高英語的聽說能力
翻譯訓練不僅僅有利于英語閱讀與寫作水平的提高,而且與提升“聽”、“說”的能力緊密相關。翻譯包括理解和表達兩個層面,學生在做英漢互譯訓練時,要對英漢兩種語言詞義、句子結構等語法達到透徹理解和分析,從而鞏固英語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翻譯過程中英漢兩種語言的轉(zhuǎn)換使學生熟悉英漢兩種語言結構上的差異及文化內(nèi)涵的不同,有助于實現(xiàn)兩種語言間的跨文化交流,這使得學生今后在對外交流中能很自然地用地道英語進行交談,也能聽懂外國人的表達,真正做到零溝通??傊ㄟ^翻譯訓練,有了扎實的語言基礎知識又具備跨文化交流知識,學生聽、說、讀、寫技能必將是水漲船高,相得益彰。
二翻譯訓練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被弱化
隨著社會對素質(zhì)教學的急切呼聲和對英語實用化的剛性需求,大學英語教學經(jīng)歷了多次改革后,我國英語教學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有了一定提升。在“聽”方面,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大學生在英語口語方面有了顯著提高;而“讀”,一直以來就是教學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一向以來都是英語學習中老師和學生們最熟悉也最擅長的部分;對于“寫”,則從小學的英語測試開始就成了考試的壓軸環(huán)節(jié)。然而,目前的英語教學中的“說”和“譯”,卻沒有引起應有重視。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在于翻譯訓練的重要性被弱化了。
1英語翻譯考試沒有被足夠地重視
一門語言,主要是應用的工具,如不能用以正常的交流,那就失去了學習的現(xiàn)實意義。從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的各類英語考試中看,基本上很少有翻譯題目的出現(xiàn),即使有,分值比率也很少,而且在題型方面也主要是對書本短語、句型等識記類的翻譯,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翻譯。這也導致老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沒有真正重視翻譯訓練,過多地在乎于知識的講解以便應付考試,而在翻譯能力訓練方面卻做得很少,從而出現(xiàn)會英語考試而不會進行正常交流。
2教學中師生對翻譯的學習存在誤解
英語翻譯往往被認為是英語專業(yè)學生學習的事情,非英語專業(yè)學生沒有必要進行較深入的掌握。因此,在考核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時,只要達到“聽、讀、寫”的要求就可以了,至于“說”和“譯”方面卻沒多大要求。在考試“四、六級英語考試”中也是主要考核“聽、讀、寫”方面的能力,具有翻譯性質(zhì)的“口語考試”根本不存在,而翻譯的題量和分數(shù)也較少。殊不知,翻譯是一項綜合的英語技能,通過口譯和筆譯的翻譯訓練有助于扎實地掌握英語語言基本知識,更有助于學生切實提高英語應用能力。
3對翻譯訓練的教學難度不夠重視
在英語教學中,幾乎所有學習外語到一定深度的人都認為,“翻譯”是外語學習中難度最大部分,也是綜合性最強的重要部分,尤其是中譯英。這是因為做好翻譯要求有扎實的英語基礎知識、豐富的跨文化背景知識、專業(yè)的翻譯技巧、良好的漢語水平以及廣博的跨學科綜合知識,這些都讓英語學習者對翻譯望而卻步,同時也給翻譯訓練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師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nèi)不能進行充分的翻譯訓練。
三大學英語翻譯訓練模式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通過加強翻譯訓練來讓學生切實掌握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這需要對翻譯訓練模式進行探討。不同的翻譯訓練模式,其實際教學效果是不一樣的。我們可以采用以下的翻譯訓練模式進行日常的英語教學:
1翻譯的“點”式教學與閱讀的“面”式教學相融合的訓練模式
閱讀與翻譯是緊密相連的,閱讀的要求是理解率不低于70%,翻譯的要求是90%至100%。在實際應用中,對于相對簡單的閱讀材料,閱讀可能等同于翻譯,讀懂了也就可以翻譯出來了。然而,對于較難的閱讀材料,比如大學英語四、六級及考研英語中,閱讀材料難度較大,而考查的方式主要以選擇題的客觀方式出題。在做閱讀理解過程中,很多學生通過讀懂大意再加上一些查找信息法、排除法,即便沒有完全讀懂材料,也可能全部做對題目選項,但這種不求甚解的閱讀方式不能科學地考查和反應出學生主觀方面英語實際應用的能力。翻譯訓練應該融于閱讀教學中,在閱讀教學中進行點式翻譯訓練教學。其具體做法是:在閱讀教學中,不能僅滿足于通過查讀、掃讀等方式對句子篇章的“面”的寬泛理解,而應該通過翻譯的方式達到精讀的真正通透,尤其是對一些難句、長句、關鍵句或難度較大的段落等關鍵“點”,應該對其進行詞義分析、句子結構剖析,對比文化差異,運用翻譯技巧,選擇適當?shù)淖g文。只有通過翻譯表達的深層領悟,才能加深對原文理解,達到完全消化吸收,切實提高學生英語語言基本功。
2小組合作的過程性翻譯訓練模式
在以往的的翻譯訓練教學模式中,大多是學生拿到一個翻譯練習,在詞典的幫助下進行翻譯,有時也在學生的個人分析和理解下進行。難度較大的翻譯材料還會增加學生的畏難情緒,這時學生便自信大減,產(chǎn)生焦慮情緒。在無助的情況下,又面臨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的壓力下,有些學生只能草草翻譯,不求甚解,進而嚴重影響了學生翻譯的積極性,這也就難以達到理想的翻譯效果。以小組為單位的翻譯訓練活動可以如此開展:將學生分成四人或六人一小組,一道對給定的原文進行討論,如詞義的辨析,句子脈絡的理順,文化差異的對比,文風文體的研究,譯文語言的組織。每個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fā)表自己不同的觀點,每個學生可以口頭表達出自己的譯文,學生還可以對彼此的譯文互相修改,取長補短,最后由一人執(zhí)筆,綜合大家的意見,做出口頭匯報或?qū)懺诤诎迳?。集體創(chuàng)造的譯文往往質(zhì)量更高,而且對小組每位成員也是一種肯定和激勵。小組合作式的翻譯訓練是一種過程性翻譯模式,著力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翻譯的信心和積極性,提供一種互相溝通學習的開放環(huán)境,注重的是翻譯的過程而非僅僅是翻譯的結果。在這個小組合作的翻譯訓練過程中,需要的是在過程中的金雕細琢,要求的是對原文的透徹理解,講究的是順達的譯文,追求的是理想的翻譯質(zhì)量。
3鑒賞和評析相結合的多元化標準翻譯訓練模式
翻譯標準應該是一個體系,而非某一方面的絕對評判。其中,翻譯的絕對標準是原作,最高標準是最佳近似度;在此前提下,又可按照不同類型的翻譯進一步制定出具體的標準。這幾個層次的標準互相有別,同時又互為補充,形成一個完整的標準體系。[3]翻譯并非完全等值的語碼轉(zhuǎn)移,它沒有唯一標準的答案。因此,鑒賞優(yōu)秀譯本,尤其是對同一個原文的多種譯本的比較研究是相當有益的。通過比較多種譯本,我們可以學習不同譯本的長處,弄清一個詞組、一個句子、一段文字、一篇文章應該怎樣翻譯才是恰到好處,從而開闊視野,提高自己翻譯的感性認識,在翻譯實踐中能夠靈活應用,針對不同文體及不同譯作讀者群選擇合適的譯文。比較和評析譯文的具體做法是:給出不同譯文,讓全班同學進行比較和鑒賞,找出其各自特點。譯文的多元化標準有助于實現(xiàn)翻譯的靈活性和針對性。如鑒賞下列多種譯本:
That is the best part of beauty, which a picture cannot express; no nor the first sight of the life.
譯文一:美之極致,非圖畫所能表,乍見所能識。
譯文二:優(yōu)雅之態(tài)乃美之極致,非丹青妙筆所能繪之,亦非乍眼一看所能識之。
譯文三:美的最好的那一部分,是既不能用圖畫來表達,也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4]
譯文一中的語言之精煉,句式之完美,氣勢之磅礴盡顯漢語之傳神意境,是上等之譯作,儼然已達到嚴復所提倡的“信”、“達”、“雅”的三重境界。譯文二用了“之”、“乃”、“亦”三個文言詞,譯者的古文功底之深足見于此,句子結構也非常對稱,既保持了原作的風姿又使譯文通順流暢。譯文三運用明白暢曉的現(xiàn)代語言,也有一兩個口語詞,既忠于原文又通俗易懂。通過對譯文的鑒賞,我們可以開闊視野,激活思維,積累詞匯,提高自己駕馭語言的能力。
總之,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縱深發(fā)展,我國在日益頻繁的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交往中需要大量具有翻譯交際能力的復合型專業(yè)人才,因此翻譯學習再也不是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專利了。培養(yǎng)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翻譯能力已經(jīng)成為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客觀需求。聽、說,讀、寫、譯五項技能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統(tǒng)一體,在抓好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的同時,重視翻譯訓練,通過多種翻譯訓練模式:翻譯的“點”式教學與閱讀的“面”式教學相融合的訓練模式,小組合作的過程性翻譯訓練模式,比較和評析相結合的多元化翻譯訓練模式,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技能,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技能,為社會培養(yǎng)一大批既懂專業(yè)又具備語言轉(zhuǎn)換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滿足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7.
[2]伍峰,黃敏.重視外語教學中的翻譯訓練[J].上??萍挤g,2001(4).
[3]王恩冕.大學英漢翻譯教程(第三版)[M].北京: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出版社,2009:14.
[4]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英漢互譯)[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