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澤
隨著中國海外利益日漸增多,海上通道安全對中國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數十年來中國海軍活動為美國層層島鏈包圍、能源安全操控在美國等海權大國手中的現實,使得我們從美日等國對中國的層層島鏈封鎖中突圍勢在必行。
島鏈封鎖
所謂島鏈,是由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1951年首次明確提出的一個特定概念,它既有地理上的含義,又有政治軍事上的內容。 一般認為,第一島鏈源自位于西太平洋、靠近亞洲大陸沿岸的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等群島;第二島鏈則源自南方諸島(包括小笠原群島、硫磺列島)、馬里亞納群島、雅浦群島、帛琉群島及哈馬黑拉馬等島群;第三島鏈則主要由夏威夷群島基地群組成。對于美國而言,它既是支援亞太美軍的戰(zhàn)略后方,又是美國本土的防御前哨。我國的臺灣島位于第一島鏈的中央,是該島鏈距我大陸海岸線最近的一環(huán)。其戰(zhàn)略位置使得其可以有效地扼控東海與南海間的咽喉通道,掌控通往第二島鏈內海域的有利航道及通向遠洋的便捷之路。臺灣島就仿佛是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艦,在整個第一島鏈中起著承上啟下、中間樞紐的重要作用。
第一島鏈從地理名詞成為國際政治名詞源于“冷戰(zhàn)”時期,美國在第一島鏈的布局,最早并非用來對付中國,而是針對蘇聯的。“冷戰(zhàn)”時期,太平洋區(qū)域是東西方對峙的重要戰(zhàn)線。在這里,蘇聯太平洋艦隊的戰(zhàn)略核潛艇隨時可以進入太平洋活動,成為威懾美國的重要力量。為了圍堵蘇聯戰(zhàn)略核潛艇及其相應的海上力量,美國沿阿留申群島起,經日本本土至菲律賓,打造了一條海上防線。這其中有幾個關鍵點,一是以阿留申群島封鎖白令海,防止蘇聯潛艇從北冰洋進入太平洋;二是以日本列島封鎖宗谷海峽、津輕海峽和對馬海峽,這樣可以封鎖日本海,防止蘇聯艦隊從位于遠東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等港口進入太平洋;三是以沖繩和臺灣島應對中國大陸,同時沖繩也起到對臺灣的支撐作用;四是以菲律賓和臺灣島等地支撐美國在東南亞進行的越南戰(zhàn)爭等軍事活動。
“冷戰(zhàn)”時期,中國的海上力量非常有限,中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反登陸和反襲擾,還談不上沖出島鏈的問題。直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中國潛艇才首次前出島鏈活動。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在執(zhí)行向南太平洋發(fā)射遠程火箭的任務中,派遣海軍艦隊出島鏈赴南太平洋活動。應該說,在“冷戰(zhàn)”的絕大多數時間,雖然中國經常受到來自琉球群島等地的西方勢力的威脅,但中國并不是第一島鏈防線最重要的防御對象。但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蘇聯的解體,第一島鏈防線的對象逐漸轉向中國。一方面,日本防務重心西移,將關注重點從北方轉向中國方向。另一方面,美軍更加重視中國,更加重視包括第一島鏈在內的西太平洋防御體系,形成了一條所謂的“太平洋鎖鏈”。
“太平洋鎖鏈”是美國目前在亞洲戰(zhàn)略部署的重點,而它所要圍困的主要目標就是中國。這條鎖鏈是以太平洋上的第一島鏈為基礎,東起靠近北極的阿留申群島,日本群島,韓國是這條鎖鏈的中心,而臺灣島和關島則是中軸,其一直延伸至東南亞中南半島的新加坡、菲律賓群島和印度尼西亞。
從戰(zhàn)略上看,黃海和南海都處于美國對中國戰(zhàn)略封鎖的第一島鏈。在美國戰(zhàn)略界看來,如果中國在周邊海域取得戰(zhàn)略優(yōu)勢,將突破美國對華封鎖的第一島鏈。從“冷戰(zhàn)”期間開始,美國通過各種雙邊、多邊軍事合作方式,先后在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上建立了以日韓為核心的東亞軍事基地群,以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為核心的東南亞軍事基地群,以美國關島為核心的第二島鏈軍事基地群。這些軍事基地體系配置有序,并能相互支援,扼守住了亞洲大陸走向太平洋的所有咽喉要道。對美國而言,這些島鏈既是遏止亞洲大陸國家向海洋發(fā)展的重要籌碼,也是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qū)的重要依托。
近年來,美國戰(zhàn)略重心向亞太地區(qū)轉移,島鏈在美國全球戰(zhàn)略中的作用與地位更加凸顯。在東北亞,美國調整了在日韓兩國的駐軍,強化了與日韓的軍事同盟關系。在東南亞,通過反恐合作,美軍重返了菲律賓,獲得了在馬來西亞、文萊等國的基地和港口停泊軍艦、起降飛機的權利,新建了包括新加坡樟宜基地在內的一些基地、港口和機場。對于第二島鏈中部的關島基地群,美國自2003年開始大幅加強其軍事力量,把B-2隱形戰(zhàn)略轟炸機、AGM-86型巡航導彈、大型兩棲攻擊艦和核潛艇四類最先進的戰(zhàn)略武器部署到了關島基地群。隨著近年來中國海上力量的增長,美國一直擔心島鏈被中國突破。2003年,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戰(zhàn)略研究學院的一份出版物中專門有一章《島鏈戰(zhàn)略下的中國海軍》,全面分析了島鏈對中國安全及海軍建設的影響。最近,美國《防務周刊》更直接地報道說,中國加強海軍建設,計劃建造航母,就是意在突破第一、第二島鏈。在此種心態(tài)下,美國對中國在島鏈附近的活動十分關注,近年來不斷增加偵察活動。
突圍有道
目前,中國的對外貿易及能源需求正不斷擴大。據估計,到2020年,中國將有60%的石油需要進口,海洋安全已成為中國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梢灶A見中國海軍的實力還會不斷壯大,穿越第一島鏈的活動也會日益增多,這是中國海軍在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由之路。中國海軍開展遠航訓練、發(fā)展遠洋海軍,正是基于這種大國戰(zhàn)略的需求。
美國很擔心中國海軍沖出第一島鏈?!都~約時報》稱中國海軍已經采用一種戰(zhàn)略,使第一島鏈內的區(qū)域轉化為“后海”。根據這一策略,中國海軍的行動范圍將最終擴張到第二島鏈區(qū)域。
美國《華爾街日報》稱,中國常規(guī)導彈領域,解放軍“東風-21”彈道導彈和“長劍-10”巡航導彈的射程達1500公里,已覆蓋第一島鏈;而射程更遠的“東風-3”彈道導彈和從轟-6轟炸機發(fā)射的空射巡航導彈足以將第二島鏈納入攻擊范圍。在戰(zhàn)略核導彈領域,解放軍打得最遠的“東風-5”洲際導彈射程超過1.3萬公里,能攻擊“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大部分地區(qū)”。
如果中國海軍、空軍和中國的導彈力量能夠做到他們所描述的那樣的話,不但給中國海上通道的暢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會對東海局勢產生較大影響,日本對此也將會產生恐慌。因為這樣的話,中國有足夠能力應對與日本在領海資源和釣魚島問題存在的爭端問題。再則,中國沖出第一、第二島鏈將給美國圍堵中國的企圖打開缺口,如果美國與中國發(fā)生戰(zhàn)事,中國力量將對美國本土安全構成直接威脅,這給中國的戰(zhàn)略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韓國《中央日報》2013年1月4日報道稱,島鏈象征著中國海洋戰(zhàn)略,它是中國的海洋防御警戒線。報道指出,中國為了確保制海權并實現島鏈戰(zhàn)略,正在通過航空母艦尋找答案。
釣魚島與中國的戰(zhàn)略安全
釣魚島之爭勢必成為中國突破第一島鏈、走向海洋大國的關鍵。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釣魚島及周邊群島的重要性有兩個:其一是經濟因素,釣魚島附近的東海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初步探明儲量就達150億噸,相當于中東石油大佬沙特現有儲量的五分之二,對于日本這樣的極度貧油國來說,顯得尤其重要;其二是戰(zhàn)略因素,釣魚島扼守亞太地區(qū)的一些重要航線是中東石油經馬六甲海峽去向日本的必經之路,對中國而言,它可以將我們的海防線前推500公里以上,更是中國遠洋海軍突破第一島鏈、前出太平洋的最佳通道。因此,釣魚島歸屬是中國當前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中國走向深藍之際遭遇美國“重返亞太”戰(zhàn)略,釣魚島的軍事價值立時凸顯出來。美國試圖利用日本與中國展開“島爭”,在戰(zhàn)略上點住中國的海上“穴位”,由此將中國封死在第一島鏈內。第一島鏈是美國在亞太地區(qū)向西部署的最前沿,也是最為嚴密的一線,其戰(zhàn)略地位對中國來說,是中國走向東太平洋的重要通道,處在中國海上大門的關鍵位置。然而,在地緣政治上,日本盤踞著亞洲海岸線第一島鏈的北部弧區(qū),從日韓之間的對馬海峽延伸到臺灣,釣魚島正是這條狹窄弧形島鏈的中間節(jié)點。
對于日本而言,其地理上的缺陷,使之具有強烈的對外擴張沖動。日本是一個地形狹窄的島國,其內陸的任何一個地方距海岸都不超過120公里。這種不利的自然地形和相對短淺的防御縱深,使日本在戰(zhàn)時極易受到來自各個方向的空中與海上襲擊。如果日本控制了釣魚島,就可以將其防衛(wèi)范圍從沖繩向西推出400余公里。這樣一來,日本軍事力量就將據此向西擴展,擴大它的軍事控制范圍,臺灣和大陸東部將首先受到威脅,也將對亞太地區(qū)國家構成現實的威脅。
在中國軍方的眼里,扼守海上要道的釣魚島,成為中國海軍命脈的關鍵“穴位”。有人這樣描述釣魚島的戰(zhàn)略位置:打開地圖,北京、臺北和東京略呈一個等邊三角形,而釣魚島就處在這個三角形的一個頂角上。中國要避免陷入第一島鏈的包圍,臺灣和釣魚島這樣關鍵的戰(zhàn)略節(jié)點就一定要牢牢把握住。臺灣問題如果解決,中國大陸面向太平洋的大門自然打開,第一島鏈就突破了;而釣魚島如果落入日本之手,就等于中國海洋命脈被“點穴”。羅援少將由此指出日本“奪島”的嚴重性:“釣魚島地處中國大陸與日本沖繩之間,東西各距200海里。其前沿位置輻射范圍還可覆蓋東海海域。一旦日方在島上建立遠程預警雷達,不僅可監(jiān)視到臺灣北部,還可以監(jiān)視我國東南沿海各地。”
所以,釣魚島是中國國家安全不可丟掉的關鍵性戰(zhàn)略要地。奪回釣魚島,將是中國摧毀美國圍堵第一島鏈的決定性戰(zhàn)役。中國奪回釣魚島就沖破了第一島鏈的封鎖,更可以順勢將美國勢力趕出第一島鏈,自如走向東太平洋的廣闊天地。釣魚島是中國不能丟失的戰(zhàn)略高地,奪回釣魚島是中國擊破美國“重返亞太”戰(zhàn)略、走向深藍的關鍵一步。
美日的戰(zhàn)略意圖很明顯,就是牢牢控制住釣魚島及其附近海域,將中國牢牢鉗制在第一島鏈內。正因為釣魚島戰(zhàn)略地位的重要,所以,美國宣布“重返亞太”以來,就改變所謂中立立場,明確宣布釣魚島適用于美日安保條約,以鼓勵日本加大爭奪釣魚島的力度。而最近美日聯合奪島軍演的假想場景就是“釣魚島遭到進攻時如何奪島”。
因此,中國決不能讓美日占領釣魚島,不能被美日點住這一海上戰(zhàn)略上的“穴位”。中國海軍突破第一島鏈的首戰(zhàn)應該奪取釣魚島,只有首戰(zhàn)必勝,才能打破“有海無洋”的戰(zhàn)略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