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沁文
一天中午,我正在伏案批閱作業(yè),身后響起一個細細的聲音:“老師,我寫了篇隨筆,您能給看看嗎?”說話的是我的學生萱萱,她手里緊緊捏著幾張紙,眼神里滿是期待。“好啊,你先放這兒吧,我判完作業(yè)就看?!蔽医舆^那幾張紙放在桌子一角。
“您看了以后能跟我說說您的感受嗎?”她目光急切地盯著我又問。她的神態(tài)引起了我的好奇:她為什么那么急于讓我讀呢?這篇隨筆究竟寫了什么呢?萱萱是個單親家庭的女孩,性格比較孤僻,平時非常安靜、敏感和脆弱,情緒容易低落,一點不順心的小事都會讓她淚眼婆娑。對這樣的孩子,我總是充滿愛憐又非常緊張的——擔心這類孩子的心理成長健康。
“好,我馬上看!看完以后我找你聊啊?!蔽野矒岬嘏呐乃氖帧!班牛 陛孑娓吲d而滿足地走了。
想著萱萱熱切的眼神,我馬上拿起那幾張紙,一看題目,我的心就劇跳了幾下:“人為何而活”!心瞬間被揪緊了,我趕緊繼續(xù)往下看。
我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人為何而活?這個問題已經(jīng)縈繞在我心中好幾年了。它像一雙大手,緊緊扼住我的咽喉,讓我喘不過氣。而得到的回答大多是:活著為了金錢,為了權力,為了國家,為了世界……我不像有些人那樣貪婪或是偉大,因為我不需要那些東西。我只想要一個理由——我到底是為何而活?
也許有人會說,你老想這個干什么,小孩子太小還不懂。但是他們并不知道,這樣的一個問題會使我感到不安,因為我總是覺得人生太虛幻,太不真實。我曾經(jīng)幾次都想著要死,甚至拿起菜刀想要割腕自殺,然而我卻沒能下手。也許是因為看到母親的眼淚而心軟,也許是因為自己有些害怕,也許是因為還有什么東西使我眷戀。于是我就這么渾渾噩噩地過到了生命的第13個年頭,卻一直沒有找到答案。
昨天,母親住院了。她得了頸椎病,要做手術。她聽到這個消息時,臉蒼白了許多。母親原本是一個很堅強的人,但是面對事實也有逃避的意識,也會害怕,于是我成為了她身體和精神的唯一支柱。
手術剛做完她必須靜躺6個小時,一點都不能動,還要輸液。母親一直都是清醒的,她頭疼得要死,要我?guī)退?。我好不容易揉?個小時,終于讓她睡著了??蓻]過多久她就醒了,還急著要上廁所。因為術后不讓動,我拿來了吸尿的墊子??墒悄赣H卻是一直沒尿出來,急得都快哭了,我真切地感受到,上不了廁所對一個人來說是怎樣的一種折磨。不忍看她極度難受的樣子,我趕緊跟醫(yī)生申請下床活動,醫(yī)生同意了。我立即將母親扶起來,左手拿著輸液瓶,右手攙著她,快速地走到廁所,將她的褲子脫了,還吹著口哨。母親把頭靠在我的雙腿中哭了大約5分鐘,我只好輕輕地撫摸她的后背來安慰她?;氐讲》浚业淖笫忠驗橐恢迸e著輸液瓶變得麻木了,沒有知覺地繼續(xù)揉她的頭。
到了晚上,我一直坐在母親旁邊,輕輕地握住她的手,注視著她,監(jiān)督她的頭別歪向兩邊??墒悄赣H總是睡一兩分鐘就憋醒了,一次睡得最長的時間也不超過10分鐘,她很煩躁。我在旁邊撫摸著她的頭,像是要抹去她的煩躁,但其實更煩的應該是我,因為我只能看著她難受,想不出辦法來解決。她的手和嘴很不安分,總是動,說的夢話也聽不清,那肯定不是好夢,因為她始終皺著眉頭。我強睜著眼熬到了早上5點多。
母親的頭不怎么疼了,我問她昨天夢到什么不好的東西了嗎?她回憶說不記得了,但好像是和手術有關系。我很害怕,心中有些不安。下午母親輸液的時候猛然醒來,我嚇了一大跳,忙問她怎么了,她說她又夢到了昨天的夢,可就是記不起內(nèi)容來,我心中更加不安。母親把手伸到蓋住傷口的紗布上,想要撓,我連忙制止,這才記起她對橡皮膏過敏。我把大夫叫來,想讓他把紗布重新?lián)Q一個,但大夫說:“不用,傷口很小,現(xiàn)在已經(jīng)快愈合了,直接摘了就行了。如果頭不怎么疼,明天下午就可以出院了?!甭牭竭@句話,我的心都要蹦出來了!我不敢相信,再次向大夫確認:“天哪!這是真的嗎?”大夫很肯定地說道:“是的?!边@句話讓我異常興奮。
困意像毒藥侵蝕著我的身體,讓我擺脫不掉??晌仪宄刂?,如果自己睡著了就不能照顧母親了,于是掐自己的胳膊,想讓自己不再有困意。當我快忍不住要瞌睡時,恍惚中感到一雙手溫柔地撫摸著我,在我閉上眼之前,最后看到的是母親那心疼的眼神。
吃過了晚飯,母親就轟我回家上學,讓我第二天下午再來接她出院。她很果斷,但我知道,她其實很舍不得我。我也很舍不得她,我說她需要我?guī)退词?、喝水、大小便……她把我說的這些自己都做了一遍,微紅著眼圈說道:“快走吧,回家記得洗澡……”
坐在車上,腦海里回響著母親說的“快走吧”三個字,我靜靜地望著窗外,一滴淚珠從我的眼角涌出,慢慢地滑過我的臉頰。在這13年里,唯獨今天我感受到了活著的滋味:它是苦的,是酸的,是咸的,但卻夾雜著淡淡的甜。
這13年來,我終于找到了我的答案,是母親告訴了我:我們是為愛而活,為了愛別人,為了被別人愛。
文章讀完了,我陷在座位里久久沒有動。我被深深感動了——我是個很容易被感動的人,但這個孩子的文章所給予我的感動是如此深重、濃烈,一時間千言萬語在我心中翻涌。思忖片刻,我給她寫下了這篇回文。
看到你文章的題目時,我以為你在步入青春之后開始了有關“存在意義”的思索,并由思索產(chǎn)生疑惑。第一段印證了我的想法,你果然是有疑惑。
“人為何而活”這個問題大概已經(jīng)困擾人類兩三千年了吧,當人類把目光從一只果子、一頭獵物上挪開,轉(zhuǎn)而投向廣袤的原野,投向深邃的夜空,投向綿延的時間,這個問題便浮現(xiàn)于腦海。于是有阮籍窮途而哭,有李白醉舞月下,有海子橫臥鐵軌,有史鐵生徘徊地壇。
你談到了自殺,我心中一緊,立刻打開書柜,翻出一本書——《我們的青春,我們的身體》,作者龍迪博士在書中詳盡地解釋了“人為什么想自殺”,她覺得這種想法在青春期不算罕見。我覺得她的話語或許可以更好地平復你的情緒,讓你走出陰霾,我打算把這本書送給你。
然而,當我讀完全文,當我淚流滿面,當我哽咽著不知該如何表達我的感動時,我知道我之前的種種猜測統(tǒng)統(tǒng)都錯了,我更知道我的顧慮是多余的,因為在你的生活中,你已經(jīng)找到了“人為何而活”的答案——“為愛而活,為了愛別人,為了被別人愛”。說得多好??!縱然有萬千華麗的辭藻也比不上這質(zhì)樸的話語,縱然有無比深刻的哲思也比不上這平實的語言。
2001年秋天,我遭遇了一場“生死劫”,因為重病被送進了ICU病房(重癥加強護理病房)。一進ICU病房,那扇厚重的門就把我和親人隔開了。按照醫(yī)院規(guī)定,他們不能進來陪護我,我也見不到他們,我只能依靠病房里的特護。我的病床就在門口,我能聽到親友們在門外說話的聲音,斷斷續(xù)續(xù),仿佛從很遠、很遠的天外傳過來。病房里很寂靜,只有一些儀器輕微的響聲。我躺在一片黑暗里,感覺自己像一葉孤舟漂在漆黑、茫茫的海面上。孤獨、恐懼,就這樣從看不見的四周漸漸彌漫過來,籠罩了我。
在ICU病房里,人最容易思考的問題就是關于“生命”。我在ICU病房里住了一周,先后有3位病友離去。他們都是在半夜里被推出病房的。每次病房門打開的一剎那,隨著走廊里的燈光一起涌進來的,是突然間迸發(fā)的痛哭,那是他們的親人。每次我都忍不住想,我可不能讓我的親人也發(fā)出這樣的聲音。病情緩解的時候,我靜靜地躺著。沒人跟我說話,特護們是不管陪病人聊天的,病友們大都處于昏迷中,我只好自己想心事,想自己的生活、過去、將來、家人、朋友、工作、夢想……我一下子明白:很多美好的時光,像春天的風,拂面而過時,誰都渾然不覺;當伸手挽留時,卻從指縫中流走。一場病,讓當時年紀輕輕的我突然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意義。
好像經(jīng)歷過生死考驗的人,都會突然“大徹大悟”,都會試著放下一些什么,都會學著珍惜一些什么。也正因為這個原因,當我死里逃生大病痊愈之后,我格外珍惜時間,比以前更加熱愛生活,比以前更加依戀父母。每次假期我一定會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地奔向父母,每隔3天我一定會和媽媽通個電話聊聊天,并在電話里反復叮嚀爸爸記著吃藥。我不知道他們還能陪伴我多久,我只能在這有限的時間里,抓緊再抓緊。
人生有時如一場苦役,沒完沒了的柴米油鹽,不可預測的起起落落。有太多的瑣事折磨著我們的心靈,有太多的挫折令我們絕望乃至一蹶不振。那么,人為何而活?人又如何走過遍地荊棘不覺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是悲涼?又是什么促使人繁衍至今、生生不息?是的,是愛!有愛,才有人類,有愛,才有生活!在時間的無涯荒野里,我們或許步履艱難,或許跌跌撞撞,可是有了愛,我們絕不寂寞!
遺憾的是,有那么多人未能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們掙扎于人生的泥淖無法走出,直至淤泥將其吞沒。還有的人辜負了父母之愛,以為自己展翅離巢便是成功,便是驕傲。
我很慶幸,你我都已經(jīng)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擁有的或許只是小小的幸福,但正是這一點小小的幸福,讓我們無怨無悔,讓我們在未來與親人們說再見的時候,將平靜而從容。
龍應臺說,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目送,而那一個又一個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真的不必追,只要我們在相伴的日子里曾經(jīng)相互攙扶、相互依偎。
我不能確定萱萱讀了我的回文以后,對她的心靈有多大、多深的影響。但我知道,孩子的這篇文章給了我極大的觸動。我在想:當一個孩子把自己人生經(jīng)歷中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記錄下來,開始對人生、對生命產(chǎn)生了最初、最嚴肅的思考,并且用最純真、最質(zhì)樸的話語向自己所信任的老師傾訴時,孩子期待得到的是什么呢?我是一個語文教育者,我最該教給孩子的是什么呢?是飽讀詩書?是出口成章?是妙筆生花?還是……
最該教給孩子的,是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是愛啊!
教會孩子熱愛自己。自愛,方能自尊、自強、自立,才能對自己認真負責,才會懂得珍惜生命、熱愛生活,從父母那里延續(xù)來的生命才能獲得價值,來此世間才不白走一回。
教會孩子熱愛家人。血濃于水,家人是最無私的,付出不計回報,給予無怨無悔。享受和受恩于家人的關愛,怎能無動于衷,怎能覺得理所當然,甚至怎能忘恩負義?連家人都不愛,怎能愛他人,又怎能獲得更多他人的愛?
教會孩子熱愛他人。家的窩很小,社會的天空無垠。人其實是鳥,在天空里飛翔的時候居多,該怎么飛,才能飛得自在,飛得高興,飛得成功?那就要愛他人,以己需之心去體會他人之心,給予他人理解與信任、寬容與愛護,別只顧自己飛。自己飛得自在,別妨礙了他人的自由;自己飛得高興,別以他人的痛苦為前提;自己飛得成功,別嘲笑他人的失敗。
教會孩子熱愛團隊。團隊和集體是每個人的一潭水,既是活動天地,又是庇蔭之傘。人本來就是群居動物,離了團隊會危機四伏。愛護團隊、維護團隊,其實是給自己修筑了堅固的堡壘,戰(zhàn)無不勝。學會愛團隊,進而就會愛民族、愛國家,這種起碼的公民道德思想的建立就會水到渠成。
教會孩子熱愛動植物。動植物也是生命,鄭板橋說:“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勞,一蟻一蟲,皆本陰陽五行之氣氤氳而出。上帝亦心心愛念。而萬物之性人為貴,吾輩竟不能體天之心以為心,萬物將何所托命乎?”多觀察一下大自然里的那些動植物吧,人類該對他們肅然起敬:壓在巨石下的小草不正在探出翠綠的頭顱嗎?紛飛的大雪中臘梅不正在綻放笑靨嗎?檐下的蜘蛛不正在一次次修補被風刮破的網(wǎng)嗎?被獵人們逼到絕境的斑羚群不正在進行以犧牲老弱換取種族幸存的懸崖飛渡嗎……孩子們從動植物那里要學的東西何其博大,對它們怎么不該懷著敬意的關愛呢?
最重要的課程,是教孩子學會愛。愛的課題很博大,但教起來最容易。當然,這要看教育者心中的愛有多大。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李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