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特級教師,執(zhí)教高中思想政治課十年,其后,從事德育課程教學研究和編寫德育教材,參與有關專家編寫論著和德育教材十余部;發(fā)表論文四百余篇,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全文轉(zhuǎn)載論文二十余篇。出版《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陳光全單元》《小學德育課程論》《教師發(fā)展之路》等專著。
提升學生反思性學習品質(zhì)新探
反思性學習,是德育課程的主流學習方式之一,對于學生建構和完善優(yōu)良德性,培養(yǎng)和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反省精神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然而,每每走進中學德育課堂,我們卻發(fā)現(xiàn)由于教師對反思性學習引領乏術、指導不力,學生往往把反思性學習變成了一種簡單化、形式化、淺表化的“自我檢討”。因此,伴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提升學生反思性學習品質(zhì),無疑是每位教師都要面對且認真解決的課題。
一、反思性學習的基本特征
按照現(xiàn)代學習理論,反思性學習是指學習者以自身的經(jīng)驗、行為方式、學習表現(xiàn)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為對象,以反思性的自我叩問、審度、分析、評價等活動而展開的學習。反思性學習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學習主體的自覺性
高品質(zhì)的反思性學習不是他人強加的,而是出于自身發(fā)展的需要,是一種自覺的行為。個體受主觀目的所趨使選擇自己的行為,不可能在行為之前就完全意識到自己行為的社會本質(zhì)和客觀效果。因此,在行為之后經(jīng)社會評價與社會實踐的檢驗,個體必將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反省,檢討得失,以期調(diào)整同社會要求的差距,這是自我控制的表現(xiàn)。
(二)學習指向的自我性
高品質(zhì)的反思性學習總是指向自我的,致力于個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習得。即使是對照教材文本的反思,其意義追尋也是指向自我的,是為了凈化自己的心靈,選擇道德行為,規(guī)避不道德的認知和行為。因此,反思性學習是富有個性化的學習活動和學習方式。
(三) 學習過程的自訟性
高品質(zhì)的反思性學習是主體在道德學習活動中圍繞自我與文本、自我與他人所涉及的有關事物、材料、信息、思想、行為的是非對錯、善惡美丑、道德和非道德而進行的內(nèi)心訴訟,是主體的我與客體的我,過去的我和當下的我,現(xiàn)實的我和理想的我在心靈上的溝通。通過學習的“自訟”,從而校正道德認知,更新道德判斷,優(yōu)化道德意識,提升道德境界。
(四)學習體驗的情感性
高品質(zhì)的反思性學習會激活過往經(jīng)歷,觸發(fā)相應情感;同時,反思還伴隨著對“新我”的希冀和期許,如同迎接新的曙光,興奮不已。
【案例】小石的周記節(jié)選
上周四下午,我實在按捺不住對同桌新款鋼筆的喜歡,就趁他不注意拿了過來?;氐郊依铮倚睦镆恢辈惶?,擔心、恐懼、愧疚早已浸沒了我得到心愛之物的那一點興奮。我翻來覆去地想,未經(jīng)別人允許就拿走東西,這不是小偷小摸的行為嗎?我被所犯的過錯折磨著,幾乎一夜沒合眼。第二天早晨,我把鋼筆還回同桌的抽屜后,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此時,我感覺到校園上空的云彩也特別的亮麗。
這個案例說明,學生在反思過錯時,伴隨著羞恥感;而當改正錯誤之后,心里會特別舒坦。
(五)學習意義的生成性
高品質(zhì)的反思性學習,是個體以已有經(jīng)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和自我反思來建構對世界的理解,實現(xiàn)意義的生成。通過反思而孕育的新經(jīng)驗,已經(jīng)不再是原有的生活經(jīng)驗了,它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作為反思主體的自我也不再是原來的自我了,他在新的生活意義中發(fā)現(xiàn)了新的自我。
二、反思性學習的路徑與目標取向
優(yōu)化學生的反思性學習,首先要明確學生進行反思性學習的路徑和目標取向。反思性學習的路徑是:基于生活反思,在生活中反思;其目標取向是為了過有道德的生活。
(一)基于生活反思
學生所要反思的是他們的實存生活,不是未曾遭遇過的生活,不是與他們毫無關涉的生活。反思絕非幻想、猜想、空想,而是要讓學生真正走進自己的生活,以他們自身的生活為原點進行反思。對于任何人來說,只有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生活遭遇,才是他理解、體驗生活意義不可或缺的最切近、最直接、最真實的基礎。
(二)在生活中反思
作為反思主體的學生,其反思活動可以在自身生活的全時空中進行。從時間維度看,學生可以在自我需要反思的時刻進行。反思既可以在課前,亦可以在課中,還可以在課后。從空間維度看,學生生活是逐步豐富、拓展的,涵蓋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以及其他各種公共生活。反思生活,意味著要將反思貫穿于、滲透到學生自身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伴隨他們生活的全過程。
(三)為了過有道德的生活而反思
反思性學習無疑要提取和重溫既往的生活事實。然而,生活事實只是進行反思的前提條件,而反思的目標取向則在于憑借這些生活事實去反思生活中的意義。即讓學生在看清既往生活“是什么樣”的基礎上,反思其“這樣的生活有價值、有意義嗎”“它有什么價值和意義”“什么樣的生活才是美好的”“什么是值得追求的”“怎樣去過有道德的生活”等等。
通過如此的叩問和反思,學生就能辨析、追索、感悟到生活的品質(zhì)和意義:即生活中的高尚與卑劣以及善與惡、美與丑、真與偽、是與非、公正與不公正等。借助反思性學習,有利于調(diào)節(jié)學生的生活態(tài)度和行為,讓其生活變得更好、更有意義、更有價值,使生活的意義域不斷地發(fā)展,從而不斷實現(xiàn)自我超越。誠如《學會生存》一書中所說的:“不斷地進入生活,不停地變成一個人”[1];而學生通過反思洗禮“不停地變”,就意味著一次次“新我”的出現(xiàn)。
三、引領、促進學生反思性學習的主要方法
提升反思性學習品質(zhì),除了要解決反思的路徑和目標取向外,還必須解決好反思的方法問題。這樣才能堅持正確的反思路徑,提高反思性學習的質(zhì)量。教師怎樣引領、促進、優(yōu)化學生的反思性學習呢?一般可采用如下方法:
(一)扣住關鍵問題,引導學生反思
馮友蘭先生說:反思就是“對思想的思想”“對認識的認識”,“反思表現(xiàn)在不斷地追問”。
例如,“競爭?合作?”(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第八課)中提出了一個問題:“在競爭過程中,有的人生怕別人超過自己,當別人進步時,不但不為別人高興,反而心生妒意,恨不得把別人拖下來,有時還使用不光彩的手段,如惡意中傷別人。這種可怕的心態(tài)叫忌妒。你忌妒過別人嗎?如果有,請談談當時的心理感受。當有人忌妒你時,你該怎么辦?你對克服忌妒心理有什么高招?說出來與大家分享?!苯處熞龑W生以原有經(jīng)驗為基礎,扣住關鍵問題,進行追問和反省,從而幫助學生認識到人與人之間既有競爭關系,更多的則是合作關系。同學間競爭,一定要樹立健康的競爭意識,歡迎別人超過自己,更要勇于超過別人;同學間合作,一定要有誠懇的態(tài)度和擔當責任,互助互惠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和成功。
(二)盤活教學案例,牽引學生反思
采用這種方法旨在讓學生從德育教材呈現(xiàn)的案例中覺察到有一個“我”。德育教材與其它讀物的不同點在于,它要通過學生與文本對話實現(xiàn)自我建構。教師要引導學生以案例中的人物或生活事件為“鏡”,審度自己,“修理”自己,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yǎng)。
例如,“喜怒哀樂,不忘關心他人”(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上第六課)中有一個案例——“在西沙守備部隊的新年晚會上,有個戰(zhàn)士悄悄地離開會場,向寂靜的海邊走去。原來,那天中午他接到母親去世的噩耗,心里極其悲痛。但看到戰(zhàn)士喜氣洋洋,他不愿掃了大家的興致,就一個人出來,隔著大海,面向故鄉(xiāng),獨自承擔喪母的悲哀。他徘徊在海濱,一回頭發(fā)現(xiàn)幾十位戰(zhàn)友默默地站在他的身后……原來,戰(zhàn)友們知道了這件事,找到他,又不愿打擾他,就默默地站在他的身后,分擔他的悲痛?!苯處熞龑W生解讀案例中所勾勒的人、事、物、境,移情思考,反躬自問:“你是否有與朋友分享快樂的體會?是否有與朋友分擔痛苦的經(jīng)歷?”學生結合案例,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反思,深刻地感悟到喜怒哀樂,一定要不忘關心他人。如果能夠給予他人更多的關心,共享彼此的歡樂,分擔彼此的痛苦,我們的喜悅將加倍,痛苦將變少,相互之間的友誼將更加深厚。實踐證明,善于盤活案例實施反思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實現(xiàn)意義的自主建構。
(三)營造活動情境,激發(fā)學生反思
中學德育課程的活動教學,一定要注重營造活動情境;當學生進入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的情境之中時,不僅有利于他們孕育對有關人、事的深度體驗,而且能觸發(fā)學生對既往生活事件的反思。
【案例】“兩代人的對話”(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第二課)教學片段
上午第四節(jié)是思想品德課,當珍子跨進教室門時,發(fā)現(xiàn)媽媽竟坐在教室后面特設的嘉賓席上(同排坐的還有其他幾位同學的父母)。她想:這是老師特意把媽媽請來“整”我的。因為前兩天,母女倆有一場沖突:媽媽要珍子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還要完成她安排的作業(yè)。珍子表示不接受,媽媽火了:“你不做,今天就別想睡覺?!闭渥右不鹆?,跑進臥室,“咣當”一聲,就把門反鎖了。珍子心里有些煩,只聽見媽媽在客廳里不斷發(fā)出抽泣聲。這次沖突之后,珍子放學回家,連媽媽也不喊……
這節(jié)課,老師提供了一個平臺,讓兩代人面對面地說“知心話”,傾訴衷腸。主題活動開始后,珍子看見媽媽一步一步走到她的座位前,帶著內(nèi)疚的語氣說:“珍子,媽不該讓你超量做作業(yè),你還生媽的氣吧?”媽媽的自責更加重了珍子的難過,她眼眶中涌滿了淚水。珍子先讓媽媽坐在座位上,然后,她蹲在媽媽的膝前說:“媽媽,是我不對,我對您的態(tài)度太粗暴了,傷了您的心?!眿寢屄犞蛔I流滿面,把珍子抱到了懷里……
置身于教師精心設置的真實情境中,學生啟動了反思,情感得以升華,認識得到了提升。實踐表明,精心營造活動情境,無疑是促進學生反思性學習的重要方法。
(四)借助對話交流,指導學生反思
反思性學習作為一種“內(nèi)向性學習”,很多時候滲透在符號、交往、操作、觀察等以外在事物為對象的“外向性學習”之中。誠如魯潔教授所說:“學生個體的自我反思在課程進行中往往是由教師、同學、教材的對話引起的。為此,反思就不是單純的個體內(nèi)化的活動,它也是一種社會的、文化的活動。”[2]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有時候需要獨自幽思,有時又有賴于群體間的互動,以點燃個體的反思火花。
【案例】“人的生命的獨特性”(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上冊第三課)教學片段
師:一娘生九子,九子九個樣。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不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請大家相互比較一下,你和自己的同學有哪些不一樣?
生1:相貌不同。
生2:各人書寫的字跡不同。
生3:指紋不一樣。
生4:人的個性品質(zhì)不同。
師:說得對。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點。
李崎:我的脾氣比較粗暴,我的同桌張山的脾氣比較溫和。
師:你看到了自己的粗暴。我覺得你的性格還是很坦誠的,是嗎?
李崎:(點頭)
師:(走近李崎,親切地說)粗暴好嗎?
李崎:(片刻沉默)不好。
師:你知道粗暴不好,脾氣暴是你身上的一個弱點。你看到了這一點,表明你能正確認識自己,真不錯?。ㄏ蚶钇樨Q起大拇指)
師:李崎,請你說說是在什么情況下會變得粗暴。
李崎:與同學發(fā)生矛盾時,對方不聽我的,我就發(fā)脾氣。特別是別人錯怪了我,我會吼起來,有時還會罵人。
師:遇到矛盾或不順心的事,可以與同學心平氣和地交流。當別人誤會了你,可以慢慢解釋。對方了解真相后,會向你道歉的。如果發(fā)脾氣,其實什么問題也解決不了,只會把問題鬧得更僵。
李崎:老師,您說得真好。反思過去的事,我感受到了脾氣粗暴是一種壞情緒,會傷害別人。粗暴的毛病我一定改,請您和同學們看我的表現(xiàn)吧?。懫馃崃艺坡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