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蔚
2012年5月的北京是美麗的,鮮花怒放,洋槐飄絮,到處充滿著生機與活力。在這醉人的時節(jié),福建省小學語文名師班的學員來到了北京,進行為期一周的跟班學習。我們先后到了清華大學附屬小學(以下簡稱“清華附小”)、北京小學、北京史家小學學習考察,幾所學?,F(xiàn)代化的校園設(shè)施、先進的辦學理念、鮮明的辦學特色、彰顯魅力的校園文化,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尤其是踏入神圣的清華園,一次次走進清華附小,近距離地品讀竇桂梅老師,聽她的課,觀她的人,心底油然而生一份崇敬與欽佩。
讀課:竇老師的悄然改變
作為竇老師的一位粉絲,近幾年聽過她的不少課,《晏子使楚》《秋天的懷念》《圓明園的毀滅》等,竇老師的學養(yǎng)、才情,她的教學智慧、課堂魅力,一直深深震撼著我。她那用激情演繹的一堂堂語文課,讓我始終有高山仰止之感。只是略有遺憾的是,在課堂上,教師的光芒常常把學生的精彩給掩蓋了。記得在廈門聽她的《游園不值》時,我發(fā)現(xiàn),竇老師對詩歌的解讀是孩子們無法企及的;去年在福州和杭州,兩次聆聽她的《林沖棒打洪教頭》,在驚嘆于竇老師根據(jù)文本的特點,以評書的風格彰顯朗讀指導(dǎo)的無限魅力之時,也深感竇老師站得太“高”了,她已忘卻了課堂的主人應(yīng)是學生,教師該引導(dǎo)學生主動地朗讀、主動地理解、主動地發(fā)現(xiàn)。
然而,這次聆聽竇老師的《牛郎織女》,卻讓我感到眼前一亮,這是我們熟悉的竇老師嗎?這堂課,她以“預(yù)學、共學、延學”的結(jié)構(gòu)來組織教學,80分鐘的課以問一問、聊一聊、說一說的輕松狀態(tài)行進著。透過課堂,我驚喜地看見她的學生觀改變了,看到她對學生的尊重,看到她真正把學生放到自己的心里,看到她蹲下身子,不再一味展示教師的風采,而是把課堂讓位給學生。這一“讓”,“讓”出了學生的無限精彩。無論是交流“預(yù)學”中的困惑,還是“共學”中學生小組合作后的匯報,既解決了同伴的不少問題,又生成了新的、更有思考深度的問題。課堂上,學生思維的火花在碰撞,精彩的對話博得了聽課教師的陣陣掌聲。在竇老師以“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寫”為話題的“共學”中,她先幫助學生理清了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并引導(dǎo)學生用梳理人物關(guān)系的方法來概括故事梗概。接著,師生繼續(xù)研究這一民間故事是“怎么寫”的。在看似輕松的聊一聊中,學生發(fā)現(xiàn)民間故事寫法的一些特點:情節(jié)的一波三折;巧設(shè)懸念;想象合理又離奇;一般以時間為線索;表達美好的情感。悟得民間故事的這些寫作特點對孩子今后的閱讀和寫作都是很有幫助的,這一環(huán)節(jié)把讀與寫巧妙地結(jié)合在了一起。最后,竇老師領(lǐng)著孩子們聚焦“為什么寫”,她秉承“主題閱讀”的一貫主張,引領(lǐng)學生將《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這幾個民間故事加以比較閱讀,引導(dǎo)學生發(fā)現(xiàn)民間故事的密碼,感受民間故事帶給我們的精神滋養(yǎng)。到了課堂的“延學”環(huán)節(jié),竇老師還讓學生將閱讀與自己的思考、當下的生活對接,交流自己的思考與感言。孩子們的發(fā)言雖然稚嫩,但率真,不乏真知灼見,博得滿堂喝彩。
竇老師的《牛郎織女》是一次教學理念轉(zhuǎn)變的嘗試,是一次對自我的超越。她的課堂更加開放了,學習的方式也得以改變。學生主動地質(zhì)疑,小組內(nèi)合作探究,教師基于問題組織課堂對話,課堂中不時閃現(xiàn)學生精彩的話語,這樣的課堂,真正促進了學生的成長,孩子們不僅學習實踐、運用語言文字,更是在主動積極的發(fā)現(xiàn)中學習語文,積淀情感!
讀人:不知疲倦的竇老師
每次見到竇老師,她總是那么步履匆匆。這次能有機會近距離地見到竇老師,心中充滿期待。然而,第一天的活動,一直沒能見到她的身影,接待我們的是學校的一位年輕主任,據(jù)她介紹,竇老師正隨北京教委的領(lǐng)導(dǎo)同赴天津。第二天上午的觀摩課過半,終于看到她悄悄進入會場,原來,她剛參加完一個會議。上午活動結(jié)束后,她用沙啞的嗓音熱情地與我們各位學員打招呼,合影留念,并安排我們中午參觀清華園。下午本是安排她的點評,卻只看到學校里的兩位年輕教師坐在臺上。就在評課即將結(jié)束時,竇老師匆匆趕來了,與教師們說了幾句話。原來,她剛到醫(yī)院掛完點滴。接下來,本是她與我們這些學員的對話交流,但我們內(nèi)心都充滿矛盾,既期待這樣的交流分享,又不忍讓她帶病繼續(xù)工作,況且,明早還有她的觀摩課。但她毫不猶豫地把我們帶到學校的教工圖書館,與我們開始了面對面的交流。
交流雖時不時因為竇老師劇烈的咳嗽而中斷,但絲毫沒影響她言語中流露出的自豪感。她特別引以為豪的是學校有一支強大的學術(shù)團隊,有4個特級教師。她的管理團隊有個特點——去功利化。她總是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位老師。
記得曾經(jīng)看過竇老師在接受搜狐網(wǎng)記者訪談時說:一個好的校長首先得是一個有思想的校長,一個校長的思想有多遠,就能帶領(lǐng)教師走多遠;一個好的校長應(yīng)該是懂教育的校長,應(yīng)該是長期堅持在“一線”,從“一線”里面走出來的出色的教育者;好的校長一定要充滿教育情懷,能夠把在一線里面的思想和經(jīng)歷化作一種情感和情懷,他(她)會將這個職業(yè)轉(zhuǎn)化成他(她)的事業(yè),更能夠帶領(lǐng)教師們走向明亮的一方。竇老師就是這樣的一位好校長。她立足學校的文化特色,為學校描繪美好的愿景,帶領(lǐng)自己的團隊共同學習。她要求清華附小的語文老師對于教材中出現(xiàn)過的作家,一定要讀過他(她)的幾本書,每人至少要閱讀50位作家的作品,要有這樣的文化墊底,才能去上課?!罢Z文教師要擁有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在竇老師看來,文學素養(yǎng)的獲得、精彩課堂的生成沒有他途,唯有廣泛地閱讀。每學期初,她和團隊的教師們就共同研究,把教材分成幾類,培養(yǎng)教師審視教材的眼光,對教材中值得講的定篇、樣本,領(lǐng)著教師們認認真真研究幾篇。
交流在愉悅的氛圍中進行。在學校的辦公室主任提醒她還有一個會議要參加時,我們匆匆結(jié)束了這次的交流。在竇老師的生活中,有多少個這樣繁忙而勞累的一天啊。在這樣的日子里,她把疲憊和辛勞留給了自己,把燦爛的笑容和殷殷的叮囑送給了他人。
讀書:浸潤書香的校園
在清華附小聽了兩天的課,學生的文雅和多識令我們感嘆。課堂上,學生精彩的發(fā)言常常引來我們的嘖嘖贊嘆,課堂也因為學生的精彩更添魅力。孩子們?yōu)楹芜@樣出色?漫步校園,我找到了答案。這是一個浸潤著書香的校園,每一間教室的門前都有一個開放式的書架,架子上的書并不整齊,看得出是孩子們看過后隨手放上去的。專用教室除了門前的書架擺著與專用室相關(guān)的書籍外,窗臺也成了一個開放的書架,書脊一律朝外,需要的書順手可取。圖書館前的“讀小說”“賞漫畫”“查工具書”“看繪本”等書架上,一本本書或立、或躺,圖書館前的走廊上是一組組放大的繪本,窗臺前放著一個大箱子,貼著“還書放箱內(nèi)”。就連樓梯下的小空間也不浪費,墻上寫著“雜志與你交朋友”,擺著八張半圓形的書桌,一本本的雜志靜靜地躺在桌上。
以經(jīng)典照耀童年,這是竇老師對語文教育的質(zhì)樸理解。清華附小有個書單,必讀多少本,選讀多少本,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清華附小的學生在6年里能讀近200本書,并把讀書納入考試系統(tǒng),納入課程。竇老師曾無比自豪地介紹到:“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讀出來的,培養(yǎng)孩子讀書這一塊,清華附小做得還是挺不錯的。據(jù)了解,4月份是清華附小的讀書月,每周都有一次大的活動。第一周每天下午全體停課,學生各自在校園里選地方看書,教師也看;第二周是跳蚤市場賣書;第三周請作家來講書;第四周把書編成劇本演。學校把課外閱讀課內(nèi)化,課內(nèi)閱讀教學化。竇老師希望學校里的每一位語文老師不僅會講課,還能一篇帶幾篇,一本帶幾本,讓學生多讀書??梢韵胍姡谶@浸潤書香的校園里成長的孩子們是多么的幸福!
竇老師的座右銘是:“讀書,讓讀書成為習慣。”她說:“生命是一條河,要流動,就要蓄積水的容量和力量。讀書,就是給自己生命的河流蓄積知識的容量和精神的力量。”是讀書,讓她的教育、生活走得更開闊、更深遠;是讀書,讓她的團隊教師們成長得更迅速、更穩(wěn)?。皇亲x書,讓她的學生們浸潤在書香的校園中,更幸福、更快樂!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鼓樓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