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
小炎是班級新來不久的男孩,語文成績已經(jīng)出現(xiàn)領先的勢頭,并且文字悟性與素養(yǎng)也都比較好,我們之間也初步有了良好的默契,但從小炎的行為舉止看,時有一種傲慢或者對其他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不以為然的態(tài)度,可能他自己并沒有意識到。
那天復習《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課文解析后,我布置學生每人擬出一兩道閱讀方面的習題,要求比較寬泛,可以找現(xiàn)成的題,可以自己編,也可以組合,但呈現(xiàn)出來的方式,必須是把問題和答案變成自己的東西,給大家講出來,并且負責講清楚,直到大家全都明白。
明確了任務后,大家積極行動著,小炎第一個示意完成任務,我讓他把問題寫到黑板上去,然后講給大家。
第一個問題講解后,小炎又提出了第二個問題: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睆恼Z言運用角度看,鄒忌的進諫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
小炎的講解在大家羨慕的目光中結(jié)束,這時,女生小慧站起來展示出她設置的問題:
自古以來,有“忠言逆耳”之說,學習本文后,你對此有什么新的認識?
小炎轉(zhuǎn)來之前,小慧的學習成績經(jīng)常是班級第一名。在小慧開始講述她的問題的時候,剛聽到“自古以來,有‘忠言逆耳之說”的時候,我以為她的問題和小炎的第二個問題是重復的,如果是重復的,就說明剛才小炎講題的時候小慧溜號了,不知怎么,在我冒出這個判斷的一瞬間,竟然下意識地看了小炎一眼,沒想到小炎也正抬眼看我,我們的目光相碰后一個意味深長的會意就達成了——小慧說出了一個重復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出在其他同學身上是正常的,發(fā)生在小慧同學身上就不合適了……
誰知,小慧在說出問題后,馬上補充了一句:“這個問題,看似和剛才小炎的問題一樣,但問法不同……”
我立刻意識到自己剛才和小炎會意的眼神出問題了,這是對小慧同學的不信任與不尊重,尤其是把這種“不良”信息傳遞給有幾分傲氣的小炎那里,我簡直就是犯錯誤。
在小慧同學從容地講解了她的問題以后,我說了下面的話:
同學們,我要為一個眼神向小慧道歉,這是我和小炎的一個默契的眼神,但是事實證明我們錯了,我們應該向小慧道歉,剛才小慧回答問題的開始,我以為她的問題和小炎的問題是一樣的,小炎也這樣認為,所以我倆同時互相對望了一下,其實,這是我們很自以為是的一個眼神……
幸虧我對這個眼神做了這樣的理解,后來,曉宇在當天的日記里就寫到了這件事,她說從老師對小慧這件事的態(tài)度看,給她的啟發(fā)是對待人和事物應該先觀察然后再做結(jié)論。
無獨有偶,在另一節(jié)課上,又出現(xiàn)了“眼神”事件。
那時復習《愚公移山》,小廣同學講解“雜然相許”時,說到“相”為“互相”的意思,小瑋同學看了我一眼,我也看了他一眼,但我的眼神沒有任何內(nèi)容,也就是說,小瑋同學沒有從我的眼神里獲取任何對他有用的信息。小廣講解完畢后,大家訂正、補充、質(zhì)疑,但氣氛不夠熱烈,有的學生邊翻書邊發(fā)言,有的在猶豫,到最后,有人小聲說:“那個‘雜然相許的‘相是互相的意思嗎?”終于等到對這個句子的質(zhì)疑聲了,見有人這樣說,小瑋同學也來勁了:“我也發(fā)現(xiàn)這個詞講得不對……”
“發(fā)現(xiàn)了,怎么不說呢?”我搶過話頭嗔怪他,他卻笑著說:“我看老師了,老師沒反應。”
“我就是不要讓你看出我的反應,學習應該有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的堅持。該堅持的,不要說是老師,就是在權威面前也要堅持……”
“對!這里的‘相是一方對另一方,不是‘互相?!毙‖|調(diào)皮地搶著回答出了自己早就認定但不敢說出的觀點。
從這兩個運用“眼神”交流的例子看,老師應該利用好學生對老師的信任,眼神的默契是最好的交流,但是,怎樣把握眼神,如何發(fā)揮好眼神的作用,是值得研究的,另外,不能讓學生培養(yǎng)成看眼色表達自己觀點的習慣,那樣學生會失去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