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表情達意的工具,文本中蘊含著作者對社會、自然的深刻感受,集結著作者真摯的情感,而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重視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把認知教育和情感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闭Z文是表情達意的工具,這個工具的掌握和運用,總是伴隨著一定的思想,交織著一定的感情。尤其是文學作品中所展示出來的豐富多彩的畫面,動人心弦的故事情節(jié)和栩栩如生的人物風貌,以及大自然的詩情畫意,都會使學生產生欣喜的情感。在實現(xiàn)認知教育這一重點的過程中,情感教育是有力手段。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情感,教材的創(chuàng)作情感,學生的學習情感三者溝通融匯,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是上好語文課,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關鍵和精髓。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抓住學生心靈中情感的火花,及時加以引申,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首先,從教材方面看,語文是作者生活經歷、生活經驗以及對生活的認識的反映,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結晶,盡管文本中有側重于情感表露的文學作品,也有重在記敘、說明事理或論述觀點的實用文章,但作者在寫作時大都采用了具有情感色彩的藝術手法,使文章具有了強烈的情感性?,F(xiàn)行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小說、詩歌、散文和戲劇等文學作品,占文章總數(shù)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文學作品的表現(xiàn)媒介是語言,其內容是表現(xiàn)在作品中的社會生活及作者對于這一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受。這便構成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思想性、知識性和情感性。教材中的情感是形成語文學習興趣和動機的主要力量,只有在激發(fā)情感的前提下,語文教學的各項任務才能圓滿完成。
其次,從教學方式看,語文學科和其它學科不同,它不僅面對著具有豐富情感活動的學生,而且要依據(jù)具有豐富情感因素的教材。因此必須采用最富情感色彩的教學方式。語文教育的情感性特點,為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并決定了語文教育的成敗,關鍵取決于師生對文章中情感的感受與體驗。語文教師若能借助作品藝術形象的力量,以豐富飽滿的情感,把課文講的情趣盎然,使學生悅其耳目,激動心靈,觸發(fā)其情思,開發(fā)其智力,學生就會印象深刻,難以忘懷,就會產生一種濃厚的興趣和持續(xù)不斷的求知欲。
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才能抓住關鍵,調動學生的情感呢?
一是教師要吃透教材,找出課文中創(chuàng)作情感的落腳點,這樣才能使學生與教材之間產生交互感應,才能產生情感體驗。例如教葉圣陶先生的《夜》,教師如果引導學生感受課文中的母親形象,那么這位了不起的母親對學生感染與教育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學生應在課前深刻理解作者和文章的思想內容。大多數(shù)課文都是作者蘸著心血,蘸著歡樂和辛酸的淚水寫成的,蘊含其中的愛與恨、褒與貶、擁護與反對、贊揚與批評等思想,在以往的教學中都是教師給學生講的,這種做法對學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筆者認為,課前教師作指導,讓學生自己找到有關作者傳記或內容上、思想上有聯(lián)系的文章來看,從中領略作者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受到感染熏陶,帶著崇尚作者思想情懷的熱情,投入到課文學習之中。探究《荷塘月色》中作者“頗不寧靜”的心境就可以如此去做。這樣學生就不難理解作者在得到片刻的寧靜和愜意后又覺得蟬和青蛙是自由的,而“我卻什么也沒有”的原因了。
第三,教師的表情朗讀是激發(fā)學生情感的有力手段。朗讀,作為一種有聲語言的藝術,有它特殊的功能。朗讀者借助有聲的語言和動作、表情等,把自己的態(tài)度和情感融入字里行間,從而表露出作者的情感和觀點,使學生能更快地入情入境。這種用朗讀傳遞情感和信息,引起共鳴的功能,是其它教學手段所不能及的。成功的表情朗讀,能把課文中最美的東西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課文像磁鐵一樣把學生吸引住。一般來說,有經驗的語文教師都十分注重通過表情朗讀引起學生情感,而這種情感就像一個出色的“演員”引導學生進入心領神會的學習境界,從而積極地掌握基礎知識,進行讀寫訓練,打造優(yōu)質高效課堂。
總之,語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情感教育和認識教育居于同等地位,沒有情感教育,語文教育就失去了神韻,失去了靈魂,也就失去了精髓。
宋志剛,教師,現(xiàn)居甘肅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