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屆威尼斯雙年展的舉辦,可以說都是藝術圈的一大盛事,也自然會引發(fā)一系列的關注和討論。此次鐘飆受意大利知名當代藝術項目“威尼斯計劃”(Venice Projects)之邀,在威尼斯雙年展期間此起彼伏的展覽洪流中,推出綜合藝術項目“幻真的宇宙—2013威尼斯鐘飆藝術現場”。在鐘飆看來,“‘輸出‘、輸入是流動的供求關系,今天的藝術世界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事實上,盡管我們的來源有所屬,但發(fā)展方向卻沒有國界?!?/p>
“輸出”和“輸入”隨時都在進行,這已像大氣環(huán)流一樣自然地發(fā)生著,都不需要去確立概念。事實上這是一種供需關系,不用上升到國家民族的層面。你有好的東西別人要,就輸出了。你需要別人的東西,就輸入了。你的東西不好如果也有人要同樣完成輸出。如果硬要玩分類的游戲,還可以分出北京當代藝術輸出,四川當代藝術輸出,全球80后當代藝術輸出等等游戲界面。所以這個概念沒有實質意義。
中國當代藝術在世界文化系統(tǒng)中所處的位置不能以國界線來梳理,從這里出發(fā)的藝術家們也表現各異。而且美國還覺得蔡國強代表美國,法國覺得黃永砯代表法國呢。如同河流與海洋,在從邊緣到中心的過程中,會帶著來源的標簽,比如中國當代藝術、印度當代藝術、伊朗當代藝術等。而一旦匯入中心,標簽就不重要了,大家不會常用德國當代藝術、意大利當代藝術和美國當代藝術的說法。中國當代藝術一部分流進湖泊惠及本土,一部分源源不斷地匯入世界文化的海洋。當然,反過來,中國藝術如此巨大的從業(yè)隊伍和市場潛力,也將逐漸形成新的海床,吸引原有的洋流。事實上,我們從哪里來雖各有所屬,但是發(fā)展方向卻是沒有國界的。
藝術語言是意義系統(tǒng)的出口。舉個例子:電就像意義系統(tǒng),看不見形狀,而藝術品就是電器,電源插頭和電線就是藝術語言,我們通過電源線和插頭(藝術語言)接通潛伏的電網取到電(意義系統(tǒng)),使得我們的電器(藝術品)具備了功能。而所謂的國際性語言就是國際間的轉換插頭,可以適應最多的電源。
在完整的中國現當代藝術理論體系缺失的情況下,中國的現當代藝術看似依然如火如荼地發(fā)展了很長時間,但這并不意味著理論和實踐的剝離。理論和實踐是走路的兩條腿,缺一不可。我們要拉大時間跨度宏觀地看,中國當代藝術實踐就像是邁出去的第一條腿,接下去或者更久一些,理論體系這條腿就要邁出了。如果沒有理論這條腿是很難真正進化的,而要走路,兩條腿也不可能同時前行,所以耐心等吧。
藝術的核心價值、學術的核心價值、商業(yè)的核心價值,作為整體生態(tài)鏈的不同環(huán)節(jié),各自越純粹,越能實現相互間的能量轉換和整體的無界推進。相對于中國,西方的整體生態(tài)鏈要成熟和良性得多,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不要總上升到文化政治層面去計較得失,重要的是對能量聚散規(guī)律的探尋與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