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與語言幾乎是寫作的兩極。素材是基礎(chǔ)的一極,語言則是能證明寫作水平的另一極。下面我們從高考寫作的角度談?wù)勥@兩方面問題。
一、 選材:親自動手素材新
素材是寫作的基本物質(zhì)原料,這是所有師生都認識到的一個道理。但是,許多同學(xué)
卻往往不愿花時間去收集素材,甚至還不會收集素材,于是,大家普遍依賴三個“素材來源”:一本《讀者》,一份市場上專門編寫的《作文素材》,還有就是“感動中國人物事跡”。水平“高”一點的師生還會有一個“擴大版”:課本素材、《格言》、一些雜志社專門編的素材、《南方周末》“新年獻詞”、地區(qū)級的“感動人物事跡”。
如果要問“天上會掉餡餅嗎?”大家估計都搖頭。其實,上面這種收集素材的方法就是“天上掉餡餅法”。
肯定地說,沒有現(xiàn)成的素材。要素材,自己動手!
就用那些素材能不能寫出一篇文章?能,那叫“千人一面”,那叫“面目可憎”。簡單想想就會發(fā)現(xiàn),全省50多萬考生,49萬人都在用這些素材,你去閱卷,每天看一個素材被用上200次,一直看上10天,你會怎么樣?
要想文章寫得說得過去,必須自己積累素材。只有自己積累,才有可能真正熟悉;只有持續(xù)積累,才有可能“新鮮”;只有真正熟悉,使用時才有可能“恰當(dāng)”。
我們看一篇模考的一篇作文。
詩意地安居
隨手翻閱手旁的一本詩集,猛然被一句話絆倒了:
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安居于這塊大地之上。
荷爾德林,這位德國詩人①,用一生的體驗為我們開啟了這樣一扇生命之門。雖有勞績,雖有苦難,雖有時我們不得不像羅曼·羅蘭所說“唱著歌為我們建造金字塔”②,然而,這些命運中的黑點,又怎能給生命這張大白紙做出最后的定論?
這讓我想起了南懷瑾。這位素顏修行的智者,對許多跟他學(xué)道的人說了同樣的一句話:“先學(xué)看花吧!”③看花,即是去發(fā)現(xiàn)我們生活中不曾注意、或是習(xí)以為常的美麗。唯有在看花這樣的小事上發(fā)現(xiàn)世俗之人所看不到的風(fēng)景,才能用這顆“詩意化”的心,讓生活中的種種黑色褪去,甚至消解。
肖斯塔科維奇曾在他的回憶錄《見證》中寫道:“我們可以通過簡單的方式——通過生活方式殺害一個人的內(nèi)心……”④同樣,一種生活的態(tài)度,或說一種看問題的視角,也可決定一個人的內(nèi)心。或許,在這個社會失范、流俗喧囂的時代,某種心靈深處的“詩意”,已漸行漸遠;但是,我們?nèi)杂邢Mフ一厮?,以一種新的姿態(tài)。在林徽因的眼里,“哪怕是一座巍峨的古城樓或一角傾頹的奠基的靈魂里,都在訴說,乃至歌唱”。⑤因此,我們看到了楊稼生在《一身詩意千尋瀑中》對她這樣的評價:“……她不淹留其中,百忙之中總有一脈靈思在心中蕩漾……當(dāng)她雙目閃閃發(fā)亮的時候,整個人都詩化了,有奪人的魅力……⑥當(dāng)你用這樣一雙詩意的眼睛,不淹留世俗,感受到身邊任何一件事、一件物的“細行”,也終將被詩化,實現(xiàn)自己詩意的棲居。
梭羅與顧城,一個在瓦爾登湖旁看“每一棵松枝的膨大”⑦,另一個在自我的世界里看“長滿茸茸的細草的丘陵相愛”⑧,這種詩意的生活,該是多少人向往的吧!他們沒有限于世俗的苦難,而是反觀了生活的本真,看到了生活自身站立的一種精神事實。我們是否也該適時返觀生活,去看看那些不曾看到的真實呢?正如王開嶺所說:“那片是神奇的生命風(fēng)光,正躺在遠處靜靜的看著我們呢?!雹?/p>
或許,當(dāng)你用心拾起那些被遺忘的美好、認真放大生命這張白紙的時候,便已在這大地“詩意地安居”……
我們看一下,這篇短文素材使用給人的感覺是豐富。當(dāng)然,素材使用不能純粹看“量”,核心的標(biāo)準(zhǔn)一是“準(zhǔn)確”,二是“品質(zhì)”。這篇文章所用的素材有9個,不僅有量,而且比較恰當(dāng),富有品位。
二、 語言:句式修辭亮點睛
考場作文的語言第一標(biāo)準(zhǔn)就是“準(zhǔn)確”,第二是“流暢”。其實,這兩條要求
已經(jīng)很高了。但是,要真正
能
符合這兩條絕非一日之功。
考試在即,我們只能討論這兩條之外的標(biāo)準(zhǔn)。可以立竿見影的點亮文章的語言主要體現(xiàn)在句式和修辭上,下面我們以具體的句子寫作為例分析。
例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不是吟詠母親的恩情的詩句嗎?孟母三遷,趙太后送子做人質(zhì),這不是母親為子女的前途而考慮深遠的體現(xiàn)嗎?
考生語言分析
1. A+級表達(優(yōu)秀語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此非著名詩人曹孟德之詩乎?他渴望招納賢才,以實現(xiàn)統(tǒng)一國家的偉大愿望,此非孟德之壯志情懷者乎?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此非杜子美之詩乎?獨善其身,兼濟天下,此非子美之雄心壯志者乎?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此非蘇東坡之詩乎?揀盡寒枝,舉杯邀月,穿越生死,此非蘇東坡之從容灑脫者乎?
2. A級表達(良好語句)
“烏鵲南飛,繞樹三匝。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此非曹孟德之詩乎?他仰對天下,厚待賢才,他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此非曹孟德求賢若渴,雄志豪邁之情懷者乎?
問題:語言表達欠精練、準(zhǔn)確。后一反問句前半句兩個“他”累贅。“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引原文,最好換一種表達。“雄志豪邁”表達別扭。
修改:“烏鵲南飛,繞樹三匝。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此非曹孟德之詩乎?笑對天下,厚待賢才,臨江而釃,迎風(fēng)賦詩,此非孟德求賢若渴、豪邁沖天之情懷者乎?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此非婉約派李易安之詩乎?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此非清照之惆悵乎?
問題:兩個反問沒有必然聯(lián)系。后一反問句的前半句光引原詩,無作具體闡述。
修改:“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此非婉約派李易安之詩乎?物是人非事事休,孤身流落,形單影只顧,此非易安之惆悵心境者乎?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此非唐代杜少陵之詩乎?為國憂慮,功業(yè)未就,此非杜甫之憂國憂民,愛國者乎?
問題:語言表達不流暢。
修改:“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此非唐代杜少陵之詩乎?漂泊異鄉(xiāng),老病孤愁, 功業(yè)未就,而憂國憂民,此非杜甫之愛國情懷者乎?
3. B級表達(基本合格語句)
“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此非蘇東坡之詩乎?自己滿腹經(jīng)綸,胸中有的是治國平天下的筆墨,但卻被辭去,不被賞識,此非蘇東坡懷才不遇,卻不耿耿于懷之豁達情懷乎?
問題:所引之詩與所表達的情感聯(lián)系不密切,語言表達不通順。
修改:“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此非蘇東坡之詩乎?滿腹經(jīng)綸、胸懷大志而不被賞識,此非蘇東坡懷才不遇之悵惘情懷者乎?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這不是歌頌報答養(yǎng)育之恩的詩句嗎?為報祖母的養(yǎng)育之恩,李密甘愿放棄仕途,這不是這句詩最好的詮釋嗎?
問題:后一問句未按要求,所仿文句沒寫出具體的人物形象。
修改:“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這不是吟詠子女報養(yǎng)父母之恩的詩句嗎?為報祖母的養(yǎng)育之恩,李密甘愿放棄仕途,這不是子女盡孝的最好體現(xiàn)嗎?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鬂已先斑”,此非陸游之詩乎?面對戰(zhàn)亂,不畏強敵,依然念國,此非千古銘記之愛國者乎?
問題:后一句格式未按要求,所寫之事與所引之詩脫節(jié)。
修改:“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鬂已先斑”,此非陸游之詩乎?老驥伏櫪、壯心不死,卻多年被貶,報國大計只得空自期許,此非陸游報國無門之悵惘情懷者乎?
4. C級表達(不合格語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此非他本人的詩句乎?一霸天下,此非曹孟德的夢想。
問題:句式、內(nèi)容均不按要求。
“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此非李清照之詩乎?戀人別離,執(zhí)手相望,此時無聲勝有聲,別離傷感,情何以堪?
問題:句式、內(nèi)容均未按要求。引句不是李清照之作,是柳永之詞。
默默無聞,無私奉獻,這不是母親嗎?孟母三遷,祖母獨自撫養(yǎng)多疾之孫,母親的愛子之心不值得尊敬嗎?
問題:句式、內(nèi)容均未按要求。
(作者:郭家海,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