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吉鳳
《伯牙絕弦》這一課是我參加國培學習回來后,懷著激動的心情在全鄉(xiāng)展示的一節(jié)公開課,我本人非常喜歡這一課。這是小學六年級上冊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雖然只有5句話,77個字,但這77個字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
這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學階段學生第二次學習文言文。據(jù)此,我通過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nèi)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
課結束了,我的情緒還在課文中,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墒?,自我反思讓我理性起來,同事的贊揚、建議讓我冷靜了下來,對此課進行了深入的教學反思:
一、聚焦教學精彩
1. 音樂渲染,營造氛圍。課伊始,我便以音樂“高山流水”導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在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時,也以慘婉動人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最后讓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下再次誦讀課文,感受伯牙和鐘子期那種知音情誼,把“知音”的主旋律唱響整個課堂。
2. 反復朗讀,感受文言文之美。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讀。而“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從剛開始時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讀出感情。每次的朗讀并不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提升。通過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反復地品味語言,不斷加深對伯牙與鐘子期知音情懷的體會,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
把朗讀與想象及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文章的前四句,指導學生要讀出高興、激動、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理解,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3. 語言遷移,豐盈文本。學習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積累語言,遷移運用,這是本節(jié)課的“主旋律”。為了達成整個目標,開始我讓學生反復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文言文特有的節(jié)奏;然后是理解文言文,特別提醒學生注意重點字詞,看清楚注釋,連貫地說一說大意;在進一步感受“知音”時,我設計了一系列語言拓展訓練: “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xiàn)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xiàn)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既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又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既豐富了文本的內(nèi)容,又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世上那個最懂你、知你的人。
4. 資料補充,升華主題。體會伯牙與子期的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讓學生體會到那種知音情誼,特別是伯牙破琴絕弦的行為,學生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所以,我對文本進行了挖掘與擴充,引導學生想象別人是如何稱贊伯牙的,讓學生體會伯牙作為一位著名的樂師,卻無人能聽懂他的琴聲,無人理解他的心意,從中感受到他的孤獨寂寞,了解知音難求,感受“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補充介紹鐘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時所寫下的一首短歌,幫助學生感受伯牙對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的心情,讓學生真正體會伯牙絕弦的那種悲壯而又感人的行為。我覺得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還應進行正確的價值導向。因此,我在學生體會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種痛苦與絕望的心情,及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想對伯牙說什么,在學生安慰、鼓勵伯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然后告訴學生如果遇到了知音,應該好好珍惜,如果還沒有找到,則應該真誠對待周圍的朋友。
5. 巧妙評價,激勵指導。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評價非常重要,發(fā)揮著激勵、引導、點撥、糾錯等多種功能,它就像調(diào)節(jié)器,傳遞給學生學習上的節(jié)奏感?!澳愕谝粋€舉手,老師把這個機會給你!”——這是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肯定?!澳阕x書的聲音很大,每個字讀得很準,可有個問題要注意(等待學生說)……對,句子內(nèi)部停頓不要完全斷開,一字一頓不好聽,要有意斷氣不斷的感覺?!薄@是一分為二的指導,既肯定優(yōu)點,又指出不足。“你讀得真好,很有氣勢,老師問你,你為什么讀得如此高昂有氣勢?”——這是朗讀指導,巧妙引導學生感悟朗讀技巧與情感的融合應自然合一,讓全班學習這位同學的朗讀。許多點評與指導是隨機生成的,滲透得自然,容易為學生所接受。
二、反思教學缺憾
教學永遠是缺憾的藝術?;厥妆菊n,有很多缺憾:
1. 問題設計欠考慮。前面的感情處理非常自然、融洽,可到最后突然來一問:面對伯牙的悲痛欲絕,你有什么想勸慰他的嗎?這就沖淡了全文的情感基調(diào),與“知音”的主旋律相悖了。仔細一想,確實如此,伯牙之所以用這種“破琴絕弦”的極端方式懷念鐘子期,正是因為這樣的情感太真摯,太投入。當然,這樣的情感表達方式在現(xiàn)實社會中確實極少,正因為極少,才顯得彌足珍貴。所以,我們應尊重伯牙的情感表達方式,不必畫蛇添足,評頭品足,否則,不僅沖淡了主題,而且是對千古絕唱的無端解構,對高尚知音的庸俗臆測。
2. 梳理語句不到位。一是理解文言文時,我讓學生讀懂了哪一句就說哪一句的意思,這樣會有點亂,因此最好請一個學生梳理一下,從頭到尾把故事講一次,但我擔心時間不夠,沒有這樣做,應該說這是一個敗筆。其實,磨刀不誤砍柴工,理解到位了,后面的感受與拓展就會更順利。
3. 隨機朗讀不靈活。我的教學設計中,讀哪兒,讀幾遍,用什么形式讀,都作了嚴格預設;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缺乏靈活性,如一位男生按節(jié)奏讀沒有讀好,我作了點撥后就讓全班齊讀了,此刻如果讓這位男生再讀一遍就好了。
雖然教學永遠是門遺憾的藝術,但我們?nèi)孕璨粩嘧非?,在磨課、上課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努力把遺憾降到最低!
三、尋求改進舉措
1. 問題的設計要緊扣主題。就拿文章結尾時的一問,“面對伯牙的悲痛欲絕,你有什么想勸慰他的嗎?”把文章后半部分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情感基調(diào)沖淡了,與知音的主旋律相悖了。所以,教學前,一定要立足文本,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主旨。然后才能圍繞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去設計問題,幫助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教材,感悟文本,體會作者寫此文的目的,真正實現(xiàn)教師、學生、文本、作者之間的對話。
2. 留有更大的時間與空間。教學中要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學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讓學生充分感知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升華情感。要舍得花時間梳理文意,只有對文章的主要意思徹底理解,才會水到渠成地體會文章的情感。
3. 做好預設與生成的處理。雖然我們的教學有預設,但課堂是鮮活的,總會生成新的課程資源。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適時抓住生成性的課程資源,靈活處理,使課堂更充滿人文、充滿創(chuàng)新、充滿關懷、充滿希望,給學生提升自我的機會。學生不可能都按我們的預設走,所以在實際操作預設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靈活處理生成性課程資源。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一定要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技巧,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