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芳
摘 要: 有效教學理念的落腳點,在于促進學生發(fā)展。音樂課堂要達成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在科學制定教學目標、合理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積極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靈活運用課堂語言、充分利用課堂評價等方面下工夫。
關鍵詞: 小學音樂課堂教學 有效教學 教學策略 關注策略
有效教學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教學浪費的過程,對于音樂教學來說,就是要在有限的課時內(nèi),師生雙方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挖掘?qū)W生的音樂潛能,加大音樂有效教學量,提高音樂教學效率。
一、實施活動教學策略
1.游戲活動。英國教育家洛克說:“教導兒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兒童應做的事情都變成一種游戲似的?!卑岩魳放c游戲結合起來,開展游戲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樂感和美感的一條有效途徑。比如,在聽聽猜猜動動游戲中,結合自然界和實際生活的種種聲音與動作,開展“靈敏的耳朵”游戲活動教學,讓學生模仿、表演,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而且可以訓練學生的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執(zhí)教一年級歌曲《乃喲乃》時,組織學生開展“音符寶寶找家”的游戲,在學生唱會曲譜后,把全班同學分成三個小組,選取教室的三個角落,分別命名為“1”(duo)寶寶之家,“3”(mi)寶寶之家和“5”(suo)寶寶之家,結合口風琴進行活動,聽到相對應音高的小組成員,揮動雙手,哼著唱名回到自己的“家”。在這個游戲活動中,學生參與積極性非常高,同時對“1、3、5”三個音符的音高和唱名有所了解,為以后的深入學習打下了良好基礎。
2.競賽游戲。采用合理的“比一比”競賽式的活動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和期待。教學中,我經(jīng)常設計“比一比,看誰學得像”、“比一比,看誰學得快”、“比一比,看誰唱得好”、“比一比,看誰演得好”、“比一比,看誰編得好”等環(huán)節(jié),采取分小組、自由組合、個人表演等多種形式,開展“比一比”競賽活動。如:在音樂童話《龜兔賽跑》一課,我設計了“比一比,看誰學得像”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聽音樂,每組推選兩名同學分別模仿兔子和烏龜?shù)纳駪B(tài)和動作,任務剛剛布置,教室里頓時就炸開了鍋,只見滿地的“小烏龜”伸縮著脖子、揮動著四肢,神態(tài)各異;“小白兔”們也不甘示弱,豎起耳朵,一副驕傲的神態(tài)在“小烏龜”面前指手畫腳,學生忙得不亦樂乎。學生在競賽活動中,積極參與,合作能力、表現(xiàn)能力、審美能力等都得到了鍛煉與提高。
3.體驗活動?!案惺芘c鑒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學生用自己的身體去體驗、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而獲得的認知是最有效、最不易被遺忘的。如在執(zhí)教《我是小小音樂家》一課時,因為學生對樂曲中出現(xiàn)的地名(倫敦、柏林、巴黎)和樂器(吉他、提琴、法國號)等都比較陌生,于是我便以共慶“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為主題設計了一個音樂會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一是讓學生自己從世界地圖中找到那些地名,并邀請這里的小音樂家參加演出;二是讓學生親自嘗試演奏我為他們找來的這些樂器,并欣賞這些樂器演奏的音樂片段剪輯。學生自己通過動手、動口、聆聽,對三種樂器有了較深的了解,整堂課學生都積極參與、主動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實施全面關注策略
1.分層施教。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已成為當今國際國內(nèi)教學改革的一大趨勢。課堂上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常常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學生基礎差,相對來說,老師講得太深,聽不懂,沒興趣,所以干脆不聽不學;二是學生已經(jīng)會了的東西老師還說來說去,感到膩煩,不愿意聽。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結合音樂學科特點,做到“精講活練”,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了解學生情況,根據(jù)學生的期望,給予適合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期待,在教學中進行“分層教學,分類指導”。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分組時,可以有意識地根據(jù)學生性別、成績、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異,進行異質(zhì)分組搭配,并在小組活動設計上分層次,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讓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并體驗成功。如,在教學歌曲創(chuàng)編表演這個環(huán)節(jié)時,我經(jīng)常有意識地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確保每個小組里都能有一個“活躍分子”,對于那些“活躍分子”較多的小組,提出更高要求:不僅要把歌曲唱好,而且創(chuàng)編的動作要盡量符合歌曲的需要,器樂伴奏也要富有變化,等等。采取這種“分合有致”的策略,可以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發(fā)展,做到因材施教,讓學生感到“我能學”、“我會學”,獲得成功的快樂。
2.師生互動。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相互促進、教學相長、共同完成的過程。教師既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主導作用,又積極參與到學生活動中,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互動中完成教學任務。如,每次在進行創(chuàng)編表演的教學活動時,我常常走到學生中間,觀察他們需要什么,或者和他們一起進行創(chuàng)編,有的時候,我還參與到學生的表演中,和學生一起快樂地表演,如:在執(zhí)教《劃船調(diào)》一課時,學生完全唱會歌曲后,要求學生聆聽教師用歌聲提出的問題,根據(jù)曲調(diào)填詞進行回答,同時學生可以模仿提出問題,教師回答。如:生:“什么圓圓在呀在半天呀?什么圓圓在水間?”師:“太陽圓圓在呀在半天呀,荷葉圓圓在水間?!睂W生在課堂的40分鐘里,關注的是老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教師的喜怒哀樂有時也直接影響學生對課程的熱愛程度,教師更多地走入學生中,課堂中就會有更多的歡聲笑語。
3.及時評價。評價是指揮棒、是導向。及時有效的評價與表揚,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非常注意對學生平時課堂學習情況的分層評價,經(jīng)常讓學生從不同側(cè)面、不同角度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喜悅。對學生評價的內(nèi)容不僅涵蓋課堂上學習音樂的不同領域,關注更多的是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情感反應、參與態(tài)度和程度,對個人或集體(小組)評價獎勵的形式有小紅花、紅五星、小紅旗、小印章等,采用自評、互評、他評等評價形式相結合進行定性評價或定量評價,充分考慮用不同層次的標準衡量不同層次的學生,體現(xiàn)差異性、及時性和激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