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宰相王旦,真正是千古宰相風(fēng)范,胸襟寬闊,豁達包容,處事從容大氣又縝密細致。據(jù)說他從不生氣,與王旦同時代的名臣寇準,性急磊落,跟王旦因工作鬧別扭,總在皇帝面前說王旦的壞話,打小報告,告小黑狀,而王旦總在皇帝面前說寇準的好話,夸獎寇準的才干。皇帝有一次忍不住問王旦:寇準老說你壞話,你卻為什么老夸獎他?王旦說;這很正常,寇準為人磊落無私,而臣在宰相的位子上很久了,一定有許多弊端和過失,如果寇準不說,那就不是光明磊落的寇準了,寇準不回避、不隱瞞,正說明他的正直無私?。?/p>
寇準犯錯誤被皇帝貶官,私下里求王旦給運作一下,能不能弄個好位子。王旦正色道:朝廷的官位豈能私下里運作?不久,寇準終于因為自己一貫的表現(xiàn)和能力,被朝廷重新重用,委任為同平章事,級別大約相當(dāng)于副宰相??軠噬系钪x恩,對皇帝說:沒有陛下對臣的了解,臣沒有今天的榮耀,我一定好好干,不辜負陛下的信任?;实壅f:這可不單是朕對你的信任和了解,更重要的是王旦非常鄭重地推薦你??軠室幌伦訌膬?nèi)心敬服王旦。
不過我們今日要說的不是王旦生前的為人處事,而是他對后事的安排。王旦臨終前,回想自己一生還犯過不少錯誤,有的錯誤還很嚴重,比如在真宗皇帝泰山封禪這個事件中,作為宰相的王旦,扮演了執(zhí)行人的角色,對全國各地逢迎獻祥瑞也不加制止,甚至帶頭稱賀等等。王旦一生為此耿耿于懷,臨死囑咐后人:將他剃頭、以僧道之服儉樸殮埋。據(jù)說就是懺悔這件事兒。因當(dāng)時真宗皇帝還在,他不便明說。他還留下遺囑:一定要保持王家清儉的家風(fēng),不可奢侈,要多修陰德。
所見古籍史料,古代士大夫臨死遺囑,多為儉葬。比如顏之推,以家訓(xùn)囑咐后人:“吾今羈旅,身若浮云,竟未知何鄉(xiāng)是吾葬地,唯當(dāng)氣絕便埋之耳。汝曹宜以傳業(yè)揚名為務(wù),不可顧戀朽壤,以取湮沒也?!?/p>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是以古人非常注重葬。注重葬,并非一味地奢侈厚葬,考諸歷代風(fēng)俗,大凡民風(fēng)澆薄、人心輕浮,必有自上而下以厚葬隆祭,引導(dǎo)民風(fēng);而民風(fēng)奢靡,必有自上而下以薄葬儉祭,引導(dǎo)民風(fēng)。蓋奢而示之以儉,儉而示之以禮,類似于宏觀調(diào)控。
漢朝開國之初,經(jīng)過了多年的戰(zhàn)亂,天下人禮儀荒廢、混亂,劉邦將一幫功臣聚集在一起開會,這些人個個喧囂鬧騰,言談舉止、衣著形象很沒個樣子,后來制定禮儀,將其規(guī)范。到了劉邦死的時候,以當(dāng)時非常隆重嚴格的葬禮厚葬了他。漢初厚葬劉邦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就是隆禮以規(guī)導(dǎo)風(fēng)氣,示意天下,標名正統(tǒng)。而到了漢文帝,這個非常英明的皇帝很清楚,自己不能也像劉邦那樣厚葬,否則天下風(fēng)氣就會因此而大壞,他遺囑薄葬,陪葬規(guī)格既然有國家的禮儀制度,那就用瓦器,是個意思就行了。漢代雖然后來也有厚葬自己的,比如傳說漢武帝就很厚葬自己,但是,畢竟有前代的漢文帝薄葬在,給后代處理帝王葬禮立了先例,意義更加遠大。
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非常明確地對自己死后的事兒做了安排——當(dāng)時負責(zé)建造壽陵的大臣竇融上書說:“陵園廣袤,無慮所用?!币馑际墙o您的陵墓搞得高端大氣上檔次。劉秀說:上古帝王之葬,用陶人、瓦器、木車、茅馬,時間長了,朽于泥土,后人不知其處。我朝前輩文帝、景帝最懂這個,所以,天下盡管經(jīng)過了幾次大亂,許多帝王陵都遭侵擾盜掘,而文帝的霸陵完好無損,這簡直太好了!你們將朕的陵寢不要搞得太大,不要搞大型地面建筑,越簡單越好。
“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孔子指出,十全十美的奢侈葬禮是上不封頂?shù)?、沒盡興的、沒完沒了的,與其那樣沉溺在這種奢靡而無度的形式上,不如儉樸地多哭幾聲。
自古以來,有為喪家行兇禮的禮俗,親友聞兇訊至喪家吊慰,并贈送奠儀,即在經(jīng)濟上給予喪者之家適當(dāng)?shù)闹С?,這是幫助其能簡單地辦得起喪事,不至于因經(jīng)濟窘貧而過于凄慘。至于后世以喪禮斂財者,依儒家的孝道思想,恰恰是令亡者不安、令生者矜驕的大逆不道和嚴重不孝。
許石林
文史學(xué)者,現(xiàn)居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