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英 劉曉敏
一、及時及事,在理性中運籌
在《校本科研三期工程》實施以來,我堅持把握一個宗旨:無論是學校研究的課題,還是老師研究的問題,必須是當前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或者是教育教學中的一些瓶頸問題,鼓勵教師及時及事,面對現實,著眼今后。讓問題變經驗,再由經驗轉化為一種教育成果,最后轉化成可供再生的“教育生產力”。例如,在第三期校本科研工作中,如何改善小學低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現象?怎樣改變家庭對學生的影響?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如何準確把握新課程教材?《課程標準》對圖形的認識在各學段有什么要求?課堂上教師應扮演什么角色?這些問題都是老師在工作中面臨的新問題,提出這樣的課題研究,對老師們的工作很有益處,是一種實效性研究。
二、務本求是,在內涵中前行
在課題選題中,我們一直主張“由下至上”。做法是:由課題申報教師對選題進行簡要論證、闡述所研究問題的動機、意義和作用,然后工程領導小組進行評議,根據課題的價值進行取舍,最后編入學校課題研究計劃。在課題實施中我們堅持的原則和做法:
1. 關注情景。課題研究不能脫離教育教學這個情景,評價一節(jié)課,既要看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還要評價教學情景創(chuàng)設的作用。
例如,我校楊冬娟老師,她承擔的課題是《如何引導孩子主動學習》,這位老師在教學“比多少”這節(jié)課時,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景:她出示的課件是“4只小兔與3頭小豬蓋房子,小兔搬磚,小豬運木頭”,和諧的音樂再加上生動活潑的卡通動物,渲染了愉悅的生活氛圍。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被大大激發(fā),爭先恐后地發(fā)表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諧的情景對學生主動學習起到了鋪設和推波助瀾的作用。
2. 行動研究。教育教學即研究,研究一定要處在一種工作生活情景中。鼓勵教師寫教學日志、教學隨筆、教學感悟、教學反思、教學小論文等,目的就是要強化一種“內涵”作用,使教師對教育教學行為能夠進行反思。一次深刻的反思,能夠讓老師有一個質的飛躍。
3. 個案研究。我校年輕教師多,他們看到有些學生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東張西望、調皮、愛動……便經??刂撇蛔∽约旱那榫w,大聲地訓斥學生,效果可想而知。一天下來,不僅學生的心情不好,教師也是筋疲力盡。針對這一現象我們分析、探討并學習多元智能理論:判斷孩子最發(fā)達智能的一個好辦法是觀察他們在課堂上的“不規(guī)矩表現”,即語言智能發(fā)達的孩子老愛說話;空間智能發(fā)達的孩子愛涂涂畫畫,發(fā)呆冥想;人際交往智能發(fā)達的孩子善于與人交往;肢體運動發(fā)達的孩子愛做小動作。這些課堂上特殊而不規(guī)矩的表現其實是一種信號,是學生在向教師表示他們具有這些特長,希望被老師認可并接受。最后教師對學生的“不守規(guī)矩”,一致認為:變換一種心情,將學生的“不規(guī)矩”變成意外的驚喜,變成發(fā)展學生智能強項的切入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 敘事研究。為使研究更加生活化、情感化,讓老師“樂此不?!?,在工作中找到規(guī)律,發(fā)現教育的真諦,我們要求教師搞敘事研究。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每個學生內心深處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彈出自己的調子?!睘榱撕蜕线@根弦,老師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博大的愛心去溫暖、去碰撞、去激起生命的火花。一朵花就是一個世界,一個孩子就是一個希望!
三、戒驕戒躁,在希望中發(fā)展
《校本科研三期工程》歷經半年多的歷程,我們始終保持著一種常態(tài),堅持實事求是,遵循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取得了一點成績:
教師科研工作的積極性得到提高。因為校本科研排除了教師工作困擾,讓教師在輕松中擁有了成就感。
教育教學質量得到提高。在今年期中期末全市質量檢測中,各科均取得很好的成績。
科研成果的數量和質量得到提高。學校建立了校園網站,教師在博客上發(fā)表文章最多可達130篇;匯編了《教案集》《論文集》《反思集》《教學成果集》等多冊教師的成果文集;征集了學生作品,編輯出《春天里的花》上、中、下冊及《和諧之旅》文萃系列之一、之二;2011年我校被評為吉林市科研基地示范校和教師專業(yè)成長基地校。
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科研版201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