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爾
摘要:要想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我們就要加強品德教學研究。在品德教學過程中密切聯(lián)系生活,靈活使用課本;時刻留心學生的行為細節(jié),及時進行糾正;通過辨析學生行為豐富學生道德情感;積極讓學生參加品德踐行活動,以內化學生的品德行為。
關鍵詞:品德;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50-0060-02
思想品德課是小學學科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卻一直沒有受到學校與教師的重視。由于思想品德課程不參加統(tǒng)一測試,只作考查科目,這讓許多教師對于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總是抱著一種可有可無的態(tài)度,沒事的時候就把品社書拿過來隨意組織學生學習一下就完事了,有時品德課還被其他學科教學所擠占。所以,品德課教學效果一直低下。但是,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品德課教學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者的重視,如何加強品德教學研究,提升學生道德品質也慢慢走入品德教師的視野。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品德課教學實踐與研究,談一談如何加強品德課教學,提升學生道德品質。
一、聯(lián)系生活,活用課本
無論是《品德與生活》還是《品德與社會》,編入教材中的內容大部分都是來自于學生的生活,取材于現(xiàn)實社會中。在教學的時候,我們要聯(lián)系生活,活用教材,讓學生在一定的現(xiàn)實生活背景下進行品德學習。但是事實情況是有一部分教師在展開品德課教學時,把教學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給嚴重隔開來了,只是以本為本,也不問課本上所列舉的教學內容符不符合本地學生的實際,學生對所學習的內容有沒有生活經(jīng)驗作為基礎,就呆板地組織教學。他們總認為,只要把課本上所講的內容給學生講透了,讓學生掌握了,學生良好的品德習慣也就會養(yǎng)成了。殊不知脫離生活的品德教學是無效的。所以,我們在展開品德課教學時,一定不能脫離現(xiàn)實生活,要走進學生的生活,靈活使用課本,這樣,才能讓品德課教學更具有實效性。
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綠色小衛(wèi)士》一課時,教材中把一些環(huán)境污染的圖片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談一談如果自己居住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如果我們只是針對課本中的圖片讓學生討論、交流,估計也引不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因為他們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這些生活環(huán)境,沒有生活經(jīng)驗作為學習基礎,學習效果一定也不會好的。所以,在教學這一節(jié)課時,我沒有組織學生針對教材中的一些破壞環(huán)境的圖片談一談自己的感覺,而是在課前讓學生調查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收集自己所發(fā)現(xiàn)的一些環(huán)境污染案例,然后把這些案例拿到課堂上討論。由于這些環(huán)境污染案例是學生親自收集的,是以自己所生活的周圍環(huán)境為背景的,他們一定帶有很大的情感在里面,所以討論時都說出了自己對環(huán)境污染的看法。這時,我們再引導學生談一談如何做綠色小衛(wèi)士,如何保護環(huán)境,并讓學生自己上網(wǎng)查閱資料,看看環(huán)境污染有多大的危害,如何把這些生活垃圾變廢為寶。這樣,就很自然地把學生的道德情感引入到教學中來,并讓他們內化正確的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
二、留意細節(jié),關注行為
有時候,思想品德課堂上的教學要求并不能完全被學生吸收并落實到自己的日常行為中來。有時候,學生在課堂上形成的一些道德觀念一旦走入家庭或社會,就會被一些負面思想所左右,讓學生在另外一個環(huán)境中拋棄課堂上所形成的價值觀與道德觀。所以,要想優(yōu)化我們的品德教學,真正意義上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讓學生不僅掌握品德知識,還要形成良好的品德習慣與行為。我們要經(jīng)常引導學生學會對生活進行觀察,從點點滴滴做起,讓他們感受到所學到的品德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的落差,激起學生品德觀念的斗爭,從而形成正確的道德意念。如果要做到這一點,那么我們就要留意學生的平時行為習慣,注意觀察他們的行為細節(jié),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糾正,以此來強化他們的道德意志,最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鄰居家的小伙伴》,學生在學習之前也許對鄰居家中的一些成員有好惡感,在他們心目中總會有一些好的鄰居小伙伴,也會有心中厭惡的小伙伴。如何來讓學生正確處理好與鄰居家小伙伴的關系,學會一些與同伴相處的技能,體驗鄰居的關愛,為鄰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成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所以,在教學之前,我先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情況下說一說自己最要好的小伙伴與最不喜歡的小伙伴,并講出理由。這樣,就把學生的真實思想情況暴露在大家面前,而這些細節(jié)就可以為我們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奠定基礎。然后再組織學生閱讀“雅各布的故事”,讓學生從感性上理解為什么雅各布會與趙小剛也成為好伙伴。學生這時也許已經(jīng)知道如何與小伙伴友好相處了,但是當他們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受物欲化思想的影響,還會產(chǎn)生一些自私自利思想。比如自己的玩具不喜歡被別人碰,小伙伴向自己求助的時候不幫忙還會在那嘲笑。所以,在教學完這一節(jié)課之后,我時時留意學生與小伙伴相處過程中的點點滴滴,然后及時進行引導。這樣才能讓學生掌握與小伙伴相處的技巧。
三、辨析行為,豐富情感
學生正確道德觀形成的重要一環(huán)就是學生對所學習的品德觀念有沒有情感,在自己的內心深處認不認可這種道德觀念,如果認可了,就可以內化為自己自覺的情感;如果不認可,就很難在學生心中形成正確的道德情感。沒有情感的行為是沒有動力與持久性的。要想讓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情感,就要讓學生對所學習的道德觀念或行為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我們只有深入剖析這些道德行為,讓學生明白其中的利害關系,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讓他們的道德辨析能力得到不斷的發(fā)展,知道良好的道德行為對自己以后生活與工作的重要影響,這些道德觀念才能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才能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所以,在品德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提供大量可以辨析的行為案例,包括正確的行為或錯誤的行為。讓學生在辨析過程中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引導他們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并接受不同的道德觀念,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道德知識去辨析所面對的行為或問題,激發(fā)他們內心的道德沖突,從而讓他們選擇正確的行為方式。
比如前面的《鄰居家的小伙伴》教學中,當我讓學生說出自己喜歡與不喜歡的鄰居家小伙伴時,他們完全是憑自己的好惡感來說的,沒有是非好壞的區(qū)分標準,而這些卻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因為它來自于學生真實的生活中,如果能讓學生從這些資源中獲取正確的認識,可以勝過我們老師千百遍的講解與強調。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逐步引導學生對所列舉的事例進行辨析,讓他們把這些資源在一起比較鑒別,討論哪些是好的相處方法,哪些是需要改正的。這樣,學生對這些行為就具備了一定的情感,而這種情感就會支配學生更好地與鄰居小伙伴相處,并會把這種好的習慣輻射到其他方面。
四、踐行品德,內化行為
品德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使學生能有一個良好的行為。所以,經(jīng)常組織學生進行品德踐行活動。按照教材中所學的品德知識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品德踐行活動,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把課堂上所學習的品德知識內化為行為,以逐步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比如結合教學內容在校內舉行品德踐行活動。在教學蘇教版小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抄襲害了誰》一課之后,我就在班中組織了一次“誠信考試,無人監(jiān)考”的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獨立考試的品行。再比如結合教學內容在社會組織品德踐行活動。在教學《綠色小衛(wèi)士》一課后,我讓學生走進社區(qū),開展了一次“我為社區(qū)洗洗臉”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總之,優(yōu)化品德教學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需要所有品德教師一起實踐與總結,不斷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黃黎明.一體化德育實驗探新[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郭元祥.生活與教育[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