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 伍遠征
一、民族精神——院校思想領域的精神源泉
在一個民族文明的發(fā)展中,總有一些精神受到國民的普遍認同,并成為國民思想、行動的基本精神,這些精神就是民族的基本精神——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貫穿于民族的生存與發(fā)展,主要包括民族的理想、品格、意志、思維、個性、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國民的思想和行為,漸漸地影響每一位國民及整個民族的發(fā)展。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民族品格、堅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讓概念再小一點:一個人要想成功,就必須逐步建立起優(yōu)秀的個人精神。一個民族要想發(fā)達,就必須培育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悠遠的文明既積淀了許多偉大的民族精神,也積累了不少精神領域的冗弱,有待我們去改革、重建、培育與弘揚。在現代文明——新生的,嬗變的,異化的,或者叫進化的現代文明沖擊下,我們的傳統(tǒng)精神多少顯得有些蒼老乏力。我們要實現現代化,不僅要為民族后代積累強大的物質基礎,還要特別留下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作為他們發(fā)展的精神基墊。我們唯有勇敢而全面地改進自己,再強中華民族精神,才能在長遠上實現民族復興。
我們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古代文明,曾長期領先于世界。從本質上講,中華民族是優(yōu)秀的民族,盡管我們在近代有過一百多年的屈辱,但這只是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的片斷而已。歷史證明:中華民族是可重造輝煌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有前途的民族之一。盡管我們的民族精神存在不少問題,但并沒有改變我們作為優(yōu)秀民族的本質。只要我們大力發(fā)展經濟、科技、教育,發(fā)揚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摒棄痼疾,一定可以實現民族復興。就如一個原來體質很好的人,雖然由于不注意保健而滋生了不少疾病,但優(yōu)良的體質還沒有改變,只要注意保健及治療,定能恢復強壯。
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在振興中華的吶喊聲中,無數仁人志士都在痛苦地反思民族精神。從梁啟超、孫中山、魯迅、林語堂等等,都試圖改變民族的種種不良傳統(tǒng)及重建民族精神。民族中的智慧代表和精英分子,在經過自己的努力和思考,經過痛苦而又艱難地精神探索之后,給自己的精神基礎和本原,開出了醫(yī)治民族精神領域中的痼疾的良方,力圖起到振聾發(fā)聵的作用。我們經過思考,應該考慮的有幾點:
1. 重建民族精神必須繼承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并注入大量的新精神。傳統(tǒng)既有可取之處,也有腐朽之處。重建中華民族精神應該在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總結民族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注入大量的新精神。
2. 民族精神必須與時代發(fā)展同步,并且適度超前。民族精神是民族發(fā)展的主發(fā)動機之一,應隨時代發(fā)展而與時俱進。如果民族精神落后于時代,就會阻礙民族的長遠發(fā)展。如果過分超前,國民就難以接受。當前,重建民族精神既要適應知識經濟的要求,又要適應國情。
3. 重建民族精神必須考慮國際競爭及向其他民族學習。不論是發(fā)達民族還是落后的民族,都有一些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要以開放的態(tài)度,學習、引進一切有利于我們發(fā)展的優(yōu)秀精神,但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與我們的傳統(tǒng)相結合,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4. 民族精神必須系統(tǒng)化。一個民族的發(fā)達并不是靠一種或幾種精神,而是靠許多優(yōu)秀精神的最佳融合。一個民族要想發(fā)達,除了要有“勤奮”“進取”“創(chuàng)新”的精神之外,還要有“忠于民族利益”“開放”“尚武”“堅韌”“終生高效學習”等多種精神,否則,就只是幻想。
民族精神歷經千年變遷和發(fā)展,有痼疾,也有光輝的閃光點,令萬代之后的子孫都會引以為豪的結晶?;趯γ褡寰竦膱允睾桶l(fā)揚,思想領域是會異彩熠熠的。而作為思想領域的中堅,也是思想領域中最富活力和堅定性的軍隊院校思想領域,也定會因此而更進一步發(fā)揮其在思想領域的中堅作用,以其特有的堅定性將民族精神在整個思想領域貫徹到極限,使全民族以更加系統(tǒng)的眼光接受并在最大范圍內發(fā)揚民族精神的優(yōu)越之處。而民族精神的光大,是一個民族的走向富強的最基本前提。因此,以民族精神作為軍隊院校思想領域的發(fā)源,也是使軍隊進而使全民族走向強大的必然需求。那么,對于民族精神的意識形態(tài)的總結,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一個民族之精神的綱領性訴求,即民族主義。
二、民族主義——院校思想教育的核心
民族主義是民族群體對自我歸屬的體認,是民族存在信念和民族國家理念的結合,以及由此而來的對待其他民族群體的態(tài)度和原則。簡而言之,中國民族主義就是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精神和物質上的利益的認同和捍衛(wèi)。在一般的定義中,民族主義必定是“一把雙刃劍”,走得不好,會走入偏激、極端的邊緣,但無它,則必然會走入極端的極端。
以民族主義作為院校思想教育的核心,是民族精神延伸到思想教育領域的必然要求。我們在上面已經討論了民族主義在中國思想領域的可行性以及可操作性,那么,下面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則是如何將之行之有效并且全面深刻地貫徹到整個民族、全體國民的思想深處,使之形成一種國民在思想上的自然行為和精神上的自然訴求。我們想到了教育。
我們得出結論:只有將院校思想教育的核心,立足于民族主義的貫徹和培養(yǎng),才能迅速而且深入地將民族精神貫徹到全國人民的心中,繼而在整個民族中形成共識。惟其如此,才能為復興偉業(yè)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民族復興的步伐才能堅定而長遠的走下去,并最終實現這一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