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偉
通過聽課和學習,我發(fā)現有一個問題都值得我們反思:我們的數學課是不是少了些什么呢?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嘗試。
一、缺少生活化的數學課堂
新課標提出: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學生活中的數學。我們在教學中過于偏重知識的學習,而忽視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我們的教學內容應取材于學生的生活,追求“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如何變“課本中學數學”為“生活中做數學”呢?
行動策略:教師必須有一雙“數學的慧眼”,能用數學的眼光、從數學的思維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挖掘生活中蘊含的數學信息,把課本中的數學問題與學生熟視無睹的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身邊的數學,收集生活中的數學信息和問題,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缺少人文化的數學課堂
葉瀾教授說過: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只有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生命展示的過程,成為師生生命互動的過程,才能使數學課堂充分體現激勵生命成長的功能。我們的數學課堂缺少教師與學生心靈與心靈的對話,教師缺少對學生的了解。
行動策略:教師要把“學生學得是否快樂”這種情感體驗作為自己教學的目標,課堂上營造“尊重、溝通、寬容、欣賞”的學習氛圍,讓“對話”成為師生情感的紐帶。課堂上教師要把評價作為激勵學生走向成功的手段。在教學中,當學生回答的問題有錯誤時,要抓住學生的某些獨到之處用鼓勵的語言評價他;當發(fā)現某些學生學習中出現了問題時,不正面提出,而是表揚其他同學在哪些方面做得很好,用這個方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并矯正自己的行為。從而使課堂充滿人性,讓學生獲得比知識更重要的人文關懷。
三、缺少生成性的數學課堂
葉瀾教授指出: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有些教師固守著自己的教學預案,對“活”的課堂出現了“失察”或一定程度的“失控”現象。面對課堂上出現的很有價值的問題或置之不理或疲于應付。教師不能順著學生的思路,因勢利導地組織學生參與、自主創(chuàng)新的教學活動。
行動策略:教師精心設計預案,為學生“生成性資源”的重組留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對學生在課堂上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從多方面進行預測,并提出應對策略,以便在課堂上生成相關問題時能夠及時靈活合理調整教學預案,讓預設真正服務于課堂的有效生成。課堂上應采取以學定教的教學策略。教師應準確洞察學生的心理,見機而作,將有價值的信息資源及時納入課堂臨場設計的范疇之中,讓它轉化成為課堂學習資源,讓它成為學生學習的資源,激活課堂教學,促進課堂生成。
四、缺少互動性的數學課堂
課堂不是老師自編、自導、自演的教案劇,課堂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學生學習數學是一種活動,一種過程?;顒雍瓦^程是不能告訴的,只能參與和體驗,所以教師要改變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局面,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
行動策略:在教學設計上,教師要留給學生一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課堂上對學生探索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點撥、疏導,并為他們的探究活動提供廣闊的思維背景。力求做到:學生能夠獨立思考的,教師絕不提示;學生能夠獨立操作的,教師絕不示范;學生能夠獨立解決的,教師絕不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