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芳
近年來,新課程已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課堂教學是新課改實施的核心環(huán)節(jié),而課堂提問又是課堂教學的關鍵所在,是反饋知識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一項包含設疑、引思、激趣的綜合性教學藝術。如果在教學中科學地設計并進行課堂提問,就可以優(yōu)化課堂結構,真正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達到教學目標。本文擬對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做了探討。
一、充分挖掘提問功能的有效性
1.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精妙的提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探究歷史奧秘的積極性。精妙的提問,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學習、探究中體驗成功與失敗,豐富情感體驗,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2.集中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實踐表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歷史教師通過富有啟發(fā)性的課堂提問,把學生分散的注意力和興趣集中到歷史學習上,調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3.加強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問答過程實際上是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通過不斷提出、思考與解答問題,在刺激與反應中,加強師生間的信息交流,使雙方不斷完善教與學的行為,使學生不斷提高獲取、組織和評價信息的能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4.有效地組織教學,實現學習目標。通過科學的設問,教師可以有效地組織教學,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通過導入提問,在檢查舊知識的基礎上,引領學生進入新的學習領域,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在變換學習主題時,通過過渡提問,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歷史發(fā)展脈絡。在突破難點重點時,提問可以增強對歷史問題的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從而掌握解決問題的關鍵。結束時的總結提問,能使學生的能力提升,為以后的學習埋下伏筆。
5.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首先,有利于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通過教師巧妙的問題設計,加深學生對重要歷史概念、歷史現象和歷史結論的記憶和理解。其次,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的思維能力。教師科學地運用提問的教學方式,能有效學生學習這些學科思維能力,提高歷史學科素養(yǎng)。再次,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想,如歷史唯物主義等基本思想。
二、尊重見解,問評結合
當學生經過一番思考,對老師的提問作出自己的一番見解后,他們迫切想得到老師的評價。事實上,歷史老師恰恰忽視了這一點。往往是:答對了,坐下,講下一節(jié)內容;答錯了或不夠準確,再叫下一位同學,接二連三,直到滿意為止。這樣的做法,極大地挫傷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或者造成課堂氣氛緊張。較好的做法是,在學生同答時,老師認真傾聽,不輕易打斷學生的回答。答完后,老師針對學生的答案,作出適當合理的評價,以表示對學生思考結果的尊重和重視。首先肯定其正確之處,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其學習動力。同時,對其不正確、不全面之處給予糾正或補充,并且說明你對他的評價理由,使學生從反饋信息中獲得新的學習。即使學生的回答完全錯誤,也不要給以嚴厲的訓斥,避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回答時,允許學生有自己不同的見解,培養(yǎng)他們開放、發(fā)散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鼓勵學生積極補充,相互評價,在師生、生生互評中求進步、促發(fā)展。
三、重視提問設計
課堂提問,是教師就課堂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和要求設置問題,進行教學問答的一種教學形式。有效的提問,能夠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及時調整教學進程,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除認真?zhèn)浜谜n外,還要精心設計課堂提問。
四、師生共同參與提問
單一的教師提問,有時難免會陷入某種模式。因此,在這個時候可以發(fā)動學生的力量共同提問,探究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適當激發(fā)并盡量滿足學生的表現欲,多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歷史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體驗”歷史的機會。當代初中生多具有較強的自主意識和表現欲,必須滿足他們表現自我的愿望,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多地為他們創(chuàng)造參與探討的機會。這種參與不僅是表現,而且是學習,更是更積極主動的學習。
清代桐城學者說:“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睂W生提問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鼓勵學生提問。比如在布置了學生自學之后,不是由教師以提問檢測學生的自學情況,而是要求他們分別就教材內容每人提一個問題,問題可大可小,并對自己提的問題在課本上找出答案,教師根據學生提問的質饋和回答的質量評價學生,從而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五、歷史課堂提問的原則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通過師生互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檢查學生的聽課情況;通過提問,查漏補缺,進行教學反思;通過提問,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教學效果。提問應遵循以下原則:
1.目的性原則
課堂提問應有明確的目的,每一個問題都應緊緊圍繞課堂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要考慮通過提問能使學生思考什么、學到什么、達到何種要求,選擇問題的切入點通常是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鍵處,以及新舊知識的銜接處、過渡處和容易產生疑難的地方。提問中應避免隨意性、盲目性和主觀性,如“一問齊答”這種旨在追求熱鬧場面的表面性提問,往往會導致“問多無趣”,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能力的發(fā)展。
2.激勵性原則
在進行提問時要充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學生回答后,我們要善于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點,給學生以恰當的評價。教師要學會傾聽,讓學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其實每個學生都有積極向上的精神,都想被別人肯定和表揚。當學生對問題不能很好地回答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講出自己的想法,盡可能地尋找其答案中的閃光點,予以贊揚。當然對回答中的錯誤,教師不能無原則地表揚,不講原則的虛情假意式的表揚是無法讓學生接受的。
3.興趣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最基本動力。所設計的歷史問題要聯系實際、貼近生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使學生感到親切、容易,感到有用、有趣。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藝術的重要一環(huán),而新課程標準對提問技巧提出了新的要求。歷史與社會教師必須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創(chuàng)新,盡可能地使設計的教學提問打開學生的心扉,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