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
王劍冰
①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壟一壟,長滿了我的懷想。離開好久了,懷想還在上面搖曳著。
②我不能進入瓦的內(nèi)部,不知道瓦為什么是那種顏色。在中原,最黃最黃的土燒成的瓦,也還是瓦的顏色。
③瓦完成了我們的先人對于土與火的最本質(zhì)的認知。
④當你對瓦有了依賴的時候,你便對它有了敬畏。在高處看,瓦是一本打開的書。我拆過瓦,屋頂搭下來的長板上,瓦像流水一樣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塊塊像碼字樣將它們碼在一起。
⑤屋子一直在漏。雨從瓦的縫上淌下來,娘要上到屋子上面去。娘說,我上去看看,肯定是瓦的事。雨下了一個星期了,城外已成澤國,人們涌到城里,擠滿了街道的屋檐和學校走廊,后來學校也停課了,水漫進了院子。我說娘你要小心。娘嘩嘩地踏著積水走到房犄角,從一個墻頭上到房上去。我站在屋子里,看到一片瓦在移動,又一片瓦動過之后,屋子里的“雨”停止了,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
⑥鱗是魚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們家的瓦。
⑦風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發(fā)出怪怪的聲音。那是風與瓦語言上的障礙。風改變不了瓦的方向,風只能改變自己。瓦的翅膀在晚間巨大的空間飛翔。
⑧屋不嫌瓦丑,屋子實在支撐不住了,將瓦卸下,做好下面的東西再將卸下的瓦蓋上去。瓦是最慢的事物,從第一片瓦蓋上屋頂起,瓦就一直保持了它的形態(tài),到機器瓦的出現(xiàn),已經(jīng)過去了兩千年時光。
⑨我一直不知道由土而成為瓦,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叫做瓦的物質(zhì),竟然那么堅硬,能夠抵擋上百年歲月。瓦最終從頹朽的屋頂上滑落,在地上落成一抔土,那土便又回到田地去,重新培養(yǎng)一株小苗。瓦的意義合并著物理和化學雙重的意義。
⑩在人們走入鋼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堅持了很久,最終受到了史無前例的傷害。
{11}一個孤寡老人走了,僅有的財產(chǎn)是茅屋旁的一堆瓦,那是他多年的積蓄,每撿回一片較為完整的瓦,他都要擺放在那里,他對瓦有著什么情結(jié)或是寄望?他走了,那堆瓦還在那里等著他,瓦知道老人的心思。
{12}鄰家在瓦上焙雞胗,瓦的溫度在上升,雞胗的香味浮上來,鉆進我的嗅覺,我的胃里發(fā)出陣陣聲響,雞胗越發(fā)黃了起來,而瓦卻沒有改變顏色。瓦的忍耐力很強。
{13}下雨了,我頂著一片瓦跑回家去,雨在地上冒起了泡泡,那片瓦給了我巨大的信心,我快速地跑著,我的頭上起了白煙,閃電閃在身后。
{14}瓦藏在草中。一坡萎頓又復生的草,一片片不再完整的瓦,不知道誰將它遺失,它一定承受過很長的歲月,沒有可去處,不在這里又會去哪里呢?草里埋著各種形態(tài)的瓦。這是一個廢墟。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時光、歡樂甚至痛苦。
{15}一片瓦在湖上飛,水上起了波瀾,波瀾變成花朵,瓦沉在花朵下面,等待重新開花。
{16}一條狗銜著一片瓦跑過來,不知道狗對這片瓦有什么情愫,難道它認得這瓦或這瓦的主人?
{17}我不知道瓦的發(fā)音是如何出現(xiàn)的。瓦——我感到那般親切。好久聽不到這種親切了,或以后愈加聽不到這種親切了。
(摘編自《人民日報》)
問題:
1.下列對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A.文章開篇運用比喻,引出“我”對瓦的懷想。“長滿”形象地寫出“懷想”的豐富,“搖曳”寫出了“懷想”的不時浮現(xiàn)。
B.第④段說“瓦是一本打開的書”,既形象地寫出屋頂上瓦的形態(tài),也為下文敘寫瓦在人們生活中的種種作用張本。
C.第⑤段描寫“娘”在雨中修復屋頂這一細節(jié),意在抒發(fā)“我”對“娘”的感激之情,表達“我”對“娘”的深切懷念。
D.第⑦段說“風改變不了瓦的方向”,突出了瓦堅定不移的品性;“瓦的翅膀在晚間巨大的空間飛翔”,寫出了瓦的靈性。
E.文章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寫出了瓦的樸實無華與充滿力量,啟迪人們應該像瓦一樣腳踏實地,充實自我,有所貢獻。
2.“鱗是魚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們家的瓦”這句話在文中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3.請根據(jù)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時光、歡樂甚至痛苦”這句話的含義。
時尚淺說
黃毓璜
辭典上“時尚”直白的釋義就是“一時風尚”。作為社會流變、生活遷移、價值更迭驅(qū)動下的潮汐式性相①,主要是審美旨意、心理趨向在公眾與日常的表征。其公眾性、盲動性、愉悅性以及可仿效性的自身特質(zhì),決定了它浪打浪般的生長,成就其推進演化的廣度、強度和速率;還不妨說,時尚作為時代的情感表征,乃是一個時代的種種合力使然。雖然其行也不遠,此起彼落,時有變更,卻不隨一己好惡而興廢,不因拒之納之而行止,稱得上是一位無翼而飛、天生天殺的主兒。
同時,時尚也并非可以簡單地一面而論。其本身也具備種種包容的可能:既可孕育誕生之契機,亦可成為潰靡之溫床,事情確實存在兩面性?!耙騽堇麑А币蚨蔀榭赡?,“圣者時也”的名言,“我行我素”的標榜,也因而都在大本大宗的道理之內(nèi),是從不同側(cè)面說明了人在“自然化”了的客體面前的主觀選擇和臨世態(tài)度。
不妨說,“趨時”是人類的天性,要不然,“ok”、“byebye”也不至于那么頻頻掛到男男女女的嘴邊。這一方面說明人的“順變”能力,另一方面呢,也就說明了人的“從眾”心理——他那樣說的時候,未見得自己多么酷愛英語??梢姡摆厱r”大體指向外部關涉,關涉“面子”上的事,跟自己內(nèi)心的好惡關系是不太大的。這原本毋庸置疑,須得一議的是:這里的時尚很可能成為一種壓力,壓迫人們劃一了心志和產(chǎn)生超水平的企求。諸如就業(yè)上某些職崗的過冷過熱,諸如婚嫁時房子、車子被列為必要前提——面對種種時尚趨之若鶩或心理失衡,人們有理由拒絕“安分守己”、“安貧樂道”的慰勉,也同樣有必要顧及具體的現(xiàn)實條件和屬于自己的選擇。
如果說人除了是一種“物質(zhì)”存在還分明是一種“精神”存在,那么,“與時俱進”跟“順時遷變”就不能是一回事。而且,執(zhí)著于精神性的人還往往抱持跟時尚“對視”的姿態(tài),所謂“不隨俗沉浮”,大體描述了在物性和物化了的時尚面前保持一份心靈的高傲。
“不合時宜”歸根結(jié)底是一種精神境界,是“抗塵走俗”與“超塵脫俗”的起始點。我們無法在普遍的層面上要求人們都成就為精神上的“龐然大物”,可以肯定的則是:一個精神強健的人,一個有作為的人,一個不失尊嚴的人,無論是在春風得意中走馬,還是在艱難困頓中蹣跚,都不能是一個失落自我而為時尚左右的人。
(摘編自《啄木鳥》)
【注】①性相:梵語,“性”是事物內(nèi)在的本質(zhì),“相”是事物外觀的表象。
問題:
1.下列對文章所說的“時尚”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是一個時代的種種合力所形成的一時風尚,主要是審美旨意、心理趨向在公眾與日常的表征。
B.其公眾性、盲動性、愉悅性和可仿效性特質(zhì),決定了其演化的廣度、強度和速率的不斷推進。
C.流行時間雖然不長,但不管人們是喜歡、接納,還是厭惡、拒絕,也只能追隨它的發(fā)展方向。
D.存在兩面性,既可以成為淘汰舊事物、孕育新生事物的契機,也會成為釀造腐朽奢靡的溫床。
2.文章說,“‘趨時是人類的天性”,請簡要闡述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3.應如何正確面對“時尚”?請簡要概括文章的觀點。
【參考答案】
《瓦》
1.CE
2.要點:(1)結(jié)構(gòu)上,總結(jié)上文,點明瓦的保護功能。(2)內(nèi)容上,強調(diào)瓦對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表達了人們對瓦的依賴與敬畏之情。(意思對即可。)
3.要點:(1)(客觀方面)對于土與火的結(jié)晶,先人早就有了認知;在漫長的歲月中,瓦已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2)(主觀方面)人們在生活中對瓦有著復雜的感情——既贊美瓦的無私,感激瓦帶來的快樂,也為瓦即將被取代而傷感難舍。(意思對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時尚淺說》
1.C
2.要點:(1)人具有“順變”能力,能適應時尚。(2)人具有“從眾”心理,往往會趨時逐流。(3)人都愛“面子”,易于屈從時尚的壓力。(意思對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3.要點:(1)要顧及具體的現(xiàn)實條件,不超越實際追求時尚。(2)在時尚面前要有自己的選擇。(3)要保持心靈的高傲,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為時尚所左右。(意思對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