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鴻
摘 要:重視農村初中學生數(shù)學學習困難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應對策略是實踐新課程理念,實現(xiàn)面向全體學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策略;在農村初中,數(shù)學學困生群體占相當大的比例,深入研究這一群體的成因及對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教師要以本校為例,具體分析農村初中數(shù)學學困生(以下簡稱“學困生”)的成因,指出只有從實際出發(fā),科學決策,挖掘學生的各種潛能,讓“學困生”找回學好數(shù)學的自信,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才能使學生走向成功。
關鍵詞:農村初中;數(shù)學學習;困難;對策
一、“學困生”問題的研究背景
“學困生”是我們教育對象中一個特殊的群體,也是我們教育對象整體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隨著我國教育制度不斷改革與完善,義務教育制度的實施,初中生實行免試入學,農村初中學生學習困難問題日益突出,其中數(shù)學學科表現(xiàn)更為明顯。據(jù)統(tǒng)計:全國的初中學生有近30%的“學困生”,涉及近600萬個家庭。由此可知,“學困生”的問題所產生的影響,已不僅是數(shù)學本身的教育問題和學生學習的成績問題,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同時也成為擺在數(shù)學教師面前的一個嚴峻的課題。因此,讓這部分學生也能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學有所成,對學校、家庭、社會,對學生本人都具有重要意義。我校是眾多農村初中的一個縮影,下面,我就通過本文拋磚引玉,與奮戰(zhàn)在教育第一線的各位教師共同探討,來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
二、“學困生”的成因分析
“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是頗為復雜的,有來自家庭的、有來自學校的、有來自社會的、有來自學生本人的,原因多種多樣。
1. 來自家庭
在農村中學,現(xiàn)在初中生的家長大部分是初中文化,有的甚至只是小學文化。他們的自身素質不高,管教子女缺乏辦法:有的家長認為讀書無用,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子女的價值觀,導致部分學生從小就對讀書缺乏動力;有的家長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問題,對子女的學習、思想缺乏必要的關心和指導;有的家長整天沉迷于玩牌、打麻將等游戲或賭博活動,沒有擔負起教育子女的責任,導致部分學生長期處于無監(jiān)管狀態(tài);有的家長忙于發(fā)財致富,把對孩子的管教擱置一邊,簡單地交由學校管理等。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情緒,讀書無動力、無壓力、無監(jiān)督,再加上學生的惰性、好玩的特點,部分學生學習時間得不到保證,數(shù)學基礎也就打不好,學習數(shù)學的難度越來越大。
2. 來自學校
在農村中學,有的學校辦學條件落后,教學設施簡陋;有的學校教學管理不到位,教學環(huán)境不理想;有的教師教育觀念落后,教學方法陳舊,教學缺乏藝術:批評多、鼓勵少,挖苦多、贊揚少,歧視差生,不能一碗水端平;有的教師缺乏嚴格要求,得過且過??偠灾處煹慕逃椒ú豢茖W,缺乏藝術性,教學水平太低,學校的管理滯后,是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主要因素,對“學困生”的形成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3. 來自社會
近些年來,由于國家實行對大中專畢業(yè)生不包工作分配,使經(jīng)濟落后的農村地區(qū)造成比較大的沖擊。由于種種原因,社會上個別大中專畢業(yè)生的確沒有找到工作,于是在農村的一些人就拿此大做文章,鼓吹“讀書無用”,給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沖擊,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比較大的影響,很多學生也認為讀書沒用,對學習消極對待,從而出現(xiàn)了許多“學困生”。
4. 來自學生
(1)厭學心理?!皩W困生”由于長期的學習困難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在學習上他們沒有機會或很少有機會獲得成就感的體驗,對待學習持消極的態(tài)度,甚至毫無興趣。
(2)依賴心理?!皩W困生”在數(shù)學學習中普遍對教師存有依賴心理,缺乏學習的主動鉆研和創(chuàng)造精神,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漸喪失。他們遇到問題不能積極分析,不會主動探索與思考,而是期望老師對問題進行分析、歸納和概括,期望老師提供詳盡的講解,學習只求“知其然”,不求“知其所以然”。
(3)懶惰心理?,F(xiàn)在的中學生普遍存在懶惰心理,“學困生”主要就是由懶惰造成的?!皩W困生”在課堂上總是消極聽講,馬虎應付,在學習上缺乏主動,缺少獨立性,缺乏克服困難的意志和毅力,學習完全處于被動地位。
以上三種心理因素,已成為“學困生”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三、“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1. 社會關心,家長配合,為“學困生”轉化創(chuàng)造條件
加大社會宣傳的力度,使家長、學生深入了解國家的政策法規(guī),消除“讀書無用”的觀念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喚醒家長對子女教育的思想重視,轉變家長對子女教育的價值觀念,爭取家長的支持與配合,為“學困生”的轉化創(chuàng)造條件。
2. 學校思想重視,教師肩負重任,為“學困生”轉化營造氛圍
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人,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知識的獲得、技能的掌握、能力的發(fā)展,都離不開學校,離不開教師。學校、教師對“學困生”的轉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也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由于農村教育的特殊性,學校、教師的作用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學校必須思想重視,教師應當肩負重任,為“學困生”轉化營造氛圍。
3. 優(yōu)化“學困生”的心理環(huán)境,增強“學困生”的轉化信心
“學困生”在學習上大多數(shù)遭受過不同程度的心理挫折,他們的心理歷程通常是“失敗”的痛苦體驗,沉重的心理壓力使他們逐漸失去了學習的信心,有的甚至發(fā)展成嚴重的心理障礙。他們在學習上大多數(shù)存在著恐懼、自卑、應付、厭學等不良心理。對此,教師要針對他們的心理和思想特點,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的原則和方法,遵循心理轉化的規(guī)律,采取積極有效的對策。首先,要保護“學困生”的自尊心,對他們不排斥、不挖苦,要關心、愛護、信任他們,幫助他們鼓起勇氣,抬起頭來,重新開始。其次,注意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哪怕點滴進步,也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使其不斷增強積極向上的信心和勇氣,變“我不行”的消極心理暗示為“我能行”的積極心理體驗。第三,開展必要的心理輔導與咨詢,幫助“學困生”克服心理障礙,卸下思想包袱,優(yōu)化“學困生”的心理環(huán)境,增強“學困生”的轉化信心。
4. 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困生”的學習動機,提升“學困生”轉化效果
心理學認為:“學習興趣是構成學習動機中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成分。一個人對其所學的東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會迸發(fā)出驚人的學習熱情,而熱情是一種魔力,會創(chuàng)造出奇跡?!睂W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對學習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都具有無可估量的潛力,但只有在意識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力。同樣,“學困生”從數(shù)學學習獲得的成功感,也可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因此,教師要努力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困生”的學習動機,增強他們的內驅力,促使“學困生”轉化。
“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作。在農村中學,只靠教師來轉化“學困生”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參與和支持,也需要各級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協(xié)同配合,努力改善社會大氣候和學校、家庭小氣候,為轉化“學困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實踐證明,往往是創(chuàng)造機會、追求卓越,繼而才能走向更大的成功。我們要珍惜每一位“學困生”心靈深處的渴望,為他們創(chuàng)造學習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我能行”“我會學”的成功體驗,使心理因素得到優(yōu)化,從而形成轉化、前進良性循環(huán),才能促進“學困生”的轉化。
參考文獻:
[1]錢在森.學習困難學生的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
[2]馬忠林.數(shù)學學習論[M].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2007.
(廣東省信宜市茶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