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峰
[摘 要]本文討論了山西票號的基本財務制度、資金清算制度和資產負債管理。特別對票號不做抵押放款的原因、利率低于其他金融機構的原因等,給予了理論支持;分析了利潤形成和匯差清算的賬務處理。提出復式簿記制度由中國首創(chuàng)的觀點,并且從財務制度入手,探尋了降低現(xiàn)代銀行金融風險的手段。
[關鍵詞]山西票號;龍門相合;復式簿記;收付實現(xiàn)制
[中圖分類號]F83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3)6-0078-02
1 山西票號的基本財務制度
1.1 賬務處理
票號的賬簿組織體系是以中國傳統(tǒng)的“四柱清冊”的理論進行核算的,實行收付實現(xiàn)制,四柱為“舊管”、“新收”、“開除”、“實在”,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上期結轉”、“本期收入”、“本期支出”和“期末余額”,計算方法為: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后來又發(fā)展為“龍門賬”和“四腳賬”。賬簿體系以“草流”、“流水簿”和“總清賬”三種賬簿為基礎?!安萘鳌庇糜跔I業(yè)時趕急暫記,依據原始憑證記錄,起記賬憑證的作用;“流水簿”用于整理賬目,每日打烊后,由“草流”整理錄入,具有日記賬的作用;“總清賬”根據“流水簿”按旬登記,相當于現(xiàn)在的總賬。
1.2 定期結賬
會計結算對于反映經營活動、提供經濟信息、進行內控監(jiān)督及防范控制風險等方面至關重要。票號的結算制度是“月清”、“年總結”,即每月清賬,年終總結賬,賬期決算分紅。采用的方法是“合龍門”,在會計報表中分別記錄“進”、“繳”、“存”、“該”,即收入、支出、資產、負債等項。其會計報表稱為“結冊”,分“進繳結冊”和“存該結冊”兩種。進繳結冊把“進”類各項抄錄于結冊上方,“繳”類各項則抄錄于結冊下方,結出盈虧。存該結冊把“存”類各項抄錄于“結冊”之下方,“該”類各項則抄錄于“結冊”之上方,同樣結出盈虧。兩冊計算盈虧數(shù)額相等,便稱為“龍門相合”。
2 山西票號的資金清算制度
2.1 內部清算
山西票號“匯通天下”,匯差總有此長彼短的時候,必須及時清算。票號的做法是:各分號之間及它們與總號之間,平時經常性互報頭寸,每月月底報匯差(現(xiàn)銀收支差額)并記賬清算。賬務處理為:收大于支,記存放總號減少,支大于收,記存放總號增加。票號為了賬務平衡、加強核算,逐月清算匯差,但并不需要馬上調撥頭寸。因為,一則此時匯出,彼時匯入,可以“同業(yè)中互相抵賬劃銷”,即所謂“相殺法”;二則可以與其他金融機構相互拆借。
2.2 同業(yè)往來
中國近代,票號、錢莊、銀號、賬局、印局、錢鋪、當鋪等各司其業(yè),自發(fā)地形成“分業(yè)制”的局面。票號與錢莊等金融機構存在同業(yè)往來業(yè)務。票號在各地的分號一般都與兩三家錢莊或銀號建立代理現(xiàn)銀出納關系,超過準備金額度的現(xiàn)銀,悉數(shù)存入錢莊銀號,除小額收付外,其他收付、現(xiàn)銀保管均由錢莊銀號代理。在存放匯兌方面,票號主營批發(fā)業(yè)務,而錢莊等主營零售業(yè)務。如果利息是資本的價格,那么票號的利息(批發(fā)價格)遠低于錢莊的利息(零售價格)就是天經地義的事了。票號與錢莊等分工協(xié)作,利益均沾:既使錢莊銀號有充裕的資金開展業(yè)務,票號也得以“以小博大”,節(jié)約人力成本,同時可以減少非盈利資產,防范強、盜風險。由于票號在各方面扶持、幫助錢莊等其他金融機構,故其遇到危機也能得到各方援助。據說庚子之亂后,天津的票號就是在錢莊、錢鋪等的協(xié)助下收回貸款本息的。
2.3 頭寸調撥
當頭寸過大時則必須及時調撥,調撥有以下幾種辦法:第一,與其他票號或錢莊等金融機構互相拆借資金。第二,頭寸過多時尋找客戶放款,頭寸不足時主動吸收存款。第三,辦理逆匯。票號匯兌分為順匯和逆匯。順匯即通常意義上的匯款;逆匯卻與存放款相聯(lián)系:如乙分號先收款,甲分號后付款,是匯兌與存款的結合;乙分號先付款,甲分號后收款,是匯兌與貸款的結合。其相同點:都是甲分號承攬業(yè)務。當準備金不足時,就用第一種逆匯方式,付給客戶利息,確保業(yè)務不落到競爭者手里;準備金過多時則運用第二種逆匯方式,賺取貼息。第四,從總號或者聯(lián)號那里調頭寸,起鏢運現(xiàn),這是最后的手段。
3 票號的資產負債管理
3.1 資產管理
(1)準備金管理
準備金是一個金融機構保持流動性,防范支付風險的第一道屏障。準備金不足就無法滿足新增貸款的需要,也無法應付客戶提存和兌付匯款;但準備金是非盈利資產,保留太多的準備金會會使票號的整體盈利水平下降,在競爭中失利。票號沒有“準備金率”的概念,而是規(guī)定各分號存銀數(shù)的上限,即確定了“準備金”額。如大德通票號“限定每月存銀,不準過一萬之數(shù)”,既是為了防止搶、盜風險,又是為了限制準備金數(shù)額,減少非盈利資產,使其利潤最大化。
(2)貸款管理
票號重信用,輕抵押。票號經營早期,只做純粹的信用放款,而不事抵押、擔保,這與意大利金錢商有著驚人的一致。有人認為這是他們的守舊和落后,筆者則有不同看法。他們不做抵押貸款的原因有三:一是他們從事的大部分是商業(yè)性貸款,具有自償性。二是前資本主義的中國,民風淳樸,又受儒家的忠孝文化的洗禮,人們的誠信觀念普遍較高,而且大的商號一般都視信譽為生命。三是當時沒有合適的抵押物。首先,商家用貸款采購來的商品不宜用作抵押(因為貸款的風險就在于商品的損毀或滯銷);其次,借款人的家產不宜作抵押物,各大商幫都是背井離鄉(xiāng),行游天下,其家產可能遠在萬里,不易估價也不易處置;再次,當時沒有發(fā)達的金融市場,也沒有花樣繁多的金融工具用于抵押。
3.2 負債管理
(1)資本金管理
正本與副本。正本即票號的股本,是票號存在的先決條件,也是安全性的根本保證,相當于現(xiàn)代銀行制度中的核心資本。副本包括資本家存款和“統(tǒng)事”,是為附屬資本。首先,東家的所有現(xiàn)款,“無論巨細,都在票家存儲”,雖為存款,但輕易不會提取,其實是當做資本使用的。其次,“統(tǒng)事”是東家和享有頂身股的經理、伙友,按股息的一定比例提取,存入號中的存款,亦作為資本使用。除非東家撤股、伙友辭鋪,不得提取。
(2)存款管理
山西票號從成本收益的角度考慮,不盲目拉存款,由于信譽卓著、資金充裕,票號吸存的成本很低(定期存款月息二三厘,活期不計息),極盛時期存款額相當于其資本的二三十倍,成為營運資金的主要來源。也由于票號的資信,使其得以發(fā)行大量的銀兩票,有力地支持了匯兌和信貸業(yè)務的發(fā)展。
4 山西票號發(fā)展了我國傳統(tǒng)的復式簿記制度
票號的記賬方法逐步由“四柱清冊”發(fā)展為“龍門賬”、“四腳賬”。有人說“龍門賬”是復式記賬法,但筆者認為“龍門賬”并非復式記賬,而是單式記賬。復式記賬法的定義是,以相等的金額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關聯(lián)的賬戶中進行登記?!褒堥T賬”的“合龍門”僅僅是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相合而已?!斑M”、“繳”所記每一筆金額和“存”、“該”所記不一定一致,如果完全一致的話,就成為“四腳賬”了。
然而,為什么說山西票號發(fā)展了我國傳統(tǒng)的復式簿記制度呢?因為票號的每家分莊所匯出之款必定是另一家分莊匯入之款,所以每筆匯款都要在匯出分號和匯入分號同時登記、報送總號,由總號核對平衡。按照上述定義,一項經濟業(yè)務以同等金額,同時計入了兩個相關賬戶,即為復式記賬。
西方的復式簿記起源于意大利金錢商。早期的意大利借貸復式簿記發(fā)生在15世紀,這個時期的佛羅倫薩、熱那亞和威尼斯均是意大利金錢商的天下。意大利金錢商與山西票號的一個共同點是:都是匯兌機構,都要辦理異地結算,辦理異地結算就要求復式簿記。如果這個推論成立的話,中國復式簿記制度至少可以上推至公元八世紀。我國在唐代已有“飛錢”,飛錢與后來的匯票性質相同,辦理飛錢匯兌的商號自然需要異地結算。如此說來,中國發(fā)明復式簿記比西方整整早了700年。而山西票號繼承和發(fā)展了這種古老的復式簿記制度。
山西票號作為封建式金融企業(yè),其借鑒意義往往是精神層面或者是經營理念方面的。就財務制度而言,無論是其早期的“四柱清冊”,還是后來的“龍門賬”、“四腳賬”,都不能和現(xiàn)代財務制度同日而語。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收付實現(xiàn)制比權責發(fā)生制更科學。但在一個科目上,筆者認為作為古代金融機構記賬原則的收付實現(xiàn)制是有借鑒之處的——貸款利息科目?,F(xiàn)代銀行均采用權責發(fā)生制的借貸記賬法,貸款所產生的利息不論能否收回,均須計入當期損益。銀行是經營風險的企業(yè),必然有一部分貸款利息不能如期入賬。而在權責發(fā)生制下,這些無法收回的“利息收入”都進了利潤,導致利潤虛增。這樣,不僅使銀行多交稅金,而且銀行據此虛增的利潤,向其員工,特別是高管人員發(fā)放高薪,導致銀行虛盈實虧,積累風險,一遇經濟波動,就難免釀成金融風暴。如果我們對“利息”這一科目,采取收付記賬法,便能把收不回來的利息從利潤中“撇除”,把賬面利潤作實,這樣或許能夠降低現(xiàn)代銀行的財務風險吧。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山西省分行,山西財經學院.山西票號史料[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0.
[2]孔祥毅.金融貿易史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
[3]黃達.貨幣銀行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黃鑒暉.山西票號史[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2.
[5]郭道揚.中國會計史稿[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
[6]楊世源.金融風險控制與管理[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8.
[7]單永治,韓輝.會計學基礎[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