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楠
[摘 要]本文重點闡述了航線運輸和市場占有率的現狀與前景以及發(fā)展過程中的技術特征和經濟特征,并討論了中國航天產業(yè)競爭力的優(yōu)勢和劣勢,最后從發(fā)展戰(zhàn)略的角度提出了提升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競爭力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航空運輸;競爭力;途徑
[中圖分類號]F5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3)6-0066-02
1 航線運輸和市場占有率的現狀和前景
1.1 國內航線
(1)歷史回顧
①航線經營時間長,有實力基礎和豐富的經驗。新中國從1950年7月1日正式開通第一條航線到如今60多年的歷史,經營歷程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息息相關,特別是經歷了1962年國家外債內災的經濟蕭條,20世紀70年代“文革”的動亂,國航都能以不變應萬變,堅守自己的陣地。航線由中間有經停站到直飛;機型由小到大;可乘坐飛機旅客由限制為國家官員到開放為普通百姓,國航都經歷過,積累了豐富經驗。
②歷史政策的傾斜及國家的扶持。國航的歷史前身是民航北京管理局,她是當時中國五大民航管理局實力最強的管理局,她的管轄范圍是華北、東北和內蒙古。她不但承擔著國內主要航班飛行,還兼任國家首腦的專包機任務。國家購買的新飛機、大型機全部撥給北京管理局使用;國內主要航線也交給北京管理局經營,新航線的開辟也基本是她承擔,例如20世紀70年代“世界屋脊”拉薩航線的開辟。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促進了國航的成長,也是國航的驕傲和自豪。
③北京是中國的首都,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由北京向四面八方輻射的航線逐年開辟、補充和增加,航空交通網逐漸完善,這就給基地在北京的國航創(chuàng)造了先天充足的條件。
④有一支龐大的銷售隊伍和純熟的運輸服務保障體系。因而歷史至今國航都居完成中國民航運輸指標的首位,國內運輸幾乎占民航總運量1/2的份額,是國內眾公司運輸量的總和。
目前國航經營的國內航線有168條,每周提供4000左右個航班,飛往上海、廣州、海南、昆明、烏魯木齊等81個大中小城市,為廣大旅客出行提供了便利。
(2)現狀
近年來,盡管國航不斷開辟國內新航線、調整原有航線、增加航班,但運輸總量沒有顯著上升,有的航線客座率在下降,運輸總量占民航總體份額呈下降趨勢。
(3)以北京為例分析
①概況。北京是國航的基地,有多年的經營基礎,歷史上占據北京市場絕大份額,然而近年來由于眾多航空公司的擠入,加之國航自身的經營原因,導致這種優(yōu)勢越來越不明顯,市場占有率已由87%降到53%直至當前的28%。
以2012年5月份為例,首都機場國內航班出港8346架次,旅客運量82.37萬人,其中國航承運23.30萬人,占28%;以經濟艙票價計算估計運輸收入(僅出港)78011萬元,其中國航20718萬元,占26.6%,南方13389萬元,占17%,東方8021萬元,占10%,北方7273萬元,占9%;由于經營方法和手段的不同,使得經營成果在骨干航空公司之間存在差異。
從投入的運力看,21家國內航空公司在這里進出港,仍以5月出港為例,總投入座位 130.76萬個,飛往全國81個城市,其中:國航投入座位31.47萬個,運力投入占國內航空公司北京市場出港運力的24%,占優(yōu)勢地位(見表1)。
從表1不難看出,國航在北京市場運力投入最大,所占份額也最多,但針對每一個城市細化分析,運力投入缺乏科學性,有的表現為盲目(筆者分析原因:看好的航線該多投入的沒有多投入;反之,效益差的投入多了)導致國航運力投入總體趨于劣勢。
從北京輻射全國的航線網看:國航飛43個城市,占整個北京航線網絡的53%。在國航所飛的43個城市中,有11個城市國航獨立承運,投入運力為15988座,僅占國航北京國內市場運力投入的5%(筆者分析原因:獨立經營的沒有重視)。而其他32個與兄弟航空公司共同承擔的城市中,除包頭、呼和浩特外,國航投入運力絕大部分不占優(yōu)勢。網絡份額為50%。
進一步分析,國航的運力投入缺乏細化,有的經濟效益好的城市運力投入得少,反之經濟效益差的城市投入得偏大,例如北京—長春:國航、北方、新華三家飛,北方航份額占81%,近年來長春市場趨于上升勢頭,旅游團體及散客逐年增加;北京—哈爾濱:七家飛,優(yōu)勢航為北方航,份額占39.2%,國航只占23.1%;北京—大連:七家飛,優(yōu)勢航為北方,份額占62%,國航占10.6%;北京—廣州,五家飛,優(yōu)勢是南航,份額為51%,國航30.5%;北京—上海虹橋,優(yōu)勢為上航,份額是36%,國航是29%。
②原因分析。國航的總部設在北京,對于北京市場十幾年國航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代價,然而由于國航把精力過多地集中到國際航線,客觀上忽略了家門口,從而促使競爭對手乘虛而入,導致國航北京市場的份額逐年降低。那么,國航的外部環(huán)境如何呢?可以從以下七個方面分析。
一是規(guī)模效益不明顯。按照規(guī)模效益理論,投入越大,生產量越高,單位成本越低,從而價格優(yōu)勢越明顯。而國內航空業(yè)的票價是政府調控,和成本不掛鉤,票價高,替代威脅大,票價低,代理人攫取的利潤太多,航空公司虧損。經營者無權把成本、效益相聯(lián)系,科學地制定票價,因而也就無法把票價控制在旅客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創(chuàng)造最大效益。
二是進入市場存在障礙。從北京所處的政治經濟環(huán)境看,政府交往多、商務需求大、旅游旺盛,高中低檔齊全。航線投資回報率高,應加大運力投入以獲得更多的收入,實際情況是,總的份額國航并不少,但在單個航線運力投入方面,國航大多數處于劣勢,說明進入市場存在障礙。
三是銷售渠道不暢。直銷力量過于薄弱,政策貧乏、銷售手段簡單,致使大量客源流入到代理手中,高額利潤被代理人占據,國航的純利潤不高。以5月份為例:北京市場貢獻收入38508萬元,其中代理收入占35966萬元,占93%的份額,483家代理遍布北京各個角落。
四是買方的實力強大,集中程度高。代理人通過討價還價的形式大大降低了國航的毛利。
五是替代品的威脅。直接替代:沒有國航,其他航空公司同樣可以滿足旅客的要求。間接替代:高速公路的快速發(fā)展、火車的提速同樣可以分流大量旅客。
六是行業(yè)競爭敵對程度強。競爭對手以重點集中的戰(zhàn)略搶食北京市場,國航飛43個城市,收入僅2億元,平均每個城市約482萬元,南航飛23個城市,收入13389萬元,平均每個城市582萬元,東方668萬元/城市,上航667萬元/城市,深航599萬元/城市,云航491萬元/城市,廈航458萬元/城市。
七是政府或行業(yè)控制供應渠道,無討價能力,成本降低空間不大。在大部分變動成本方面,例如:航油、航材、餐食、起降費,政府統(tǒng)一價格,航空公司無力通過批量降低成本。
綜上幾點,不難看出國航的競爭形式是防御型的,我們應該力爭改變這種狀態(tài),采取一些外部措施減少或消除威脅,抓住機會主動進攻,以求長遠發(fā)展。
③改進方法。一是縱向聯(lián)合戰(zhàn)略,在北京地區(qū)通過參股方式聯(lián)合代理人,以利益形式減少價格風險。二是區(qū)分戰(zhàn)略,細分毛利率高的重點航線,加大運力投入,獲得高額報酬。三是加大北京地區(qū)廣告投入,培養(yǎng)忠誠度高的旅客群體,以便穩(wěn)定需求,減少競爭壓力。四是搞活對代理人的管理,要因單位因人而異,從中挖來高質量人才,以夷制夷。五是外交及游說方法,使政府部門制定有利于國航的政策,例如:航權、基金。
1.2 國際航線
(1)概況
國際航線是國航經營的重點,自1955年至今已有四十五年歷史,由初期的一條航線通往一個國家的一座城市,到如今增加到69條航線通往33個國家的48座城市;航線里程由初期的5011千米增加到至今85.59萬千米,增長了171倍;運輸量以1970年為基期,以2007年為報告期計算,旅客運輸量增長了1225倍;貨郵運輸量增長了722倍;總周轉量增長了3345倍;航線收入2007年較上年增長14.58%。運量之大,增長速度之快居中國民航首位,在世界民航發(fā)展史上也不多見。
(2)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旅客運量增長與運輸收入增長不同步,有的航線甚至出現負增長。
造成這一情況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直接成本增加。航油價格不斷攀高,由于國際航線行距長、采用的機型大,因而相對油耗也多,從1979年到2007年油耗增長了近30倍,每生產飛行小時油耗由2.42噸增長到3.21噸,而國際油價不斷增長。
有的航線選用的機型與所擔任的航線、客源情況不匹配,造成能源浪費,加大了飛行成本。
由于進口飛機的歷史被動性和盲目性,致使某些航線承載形成“小馬拉大車”狀況,加大了運行成本;同樣,由于天氣、機械故障、專包機等原因臨時飛機調配,“以小換大”也加大了運營成本。
二是旅客構成直接影響航線收入。這是造成運量和收入不同步的直接原因。
世界慣例大型機分為F艙即一等艙、C艙即公務艙,Y艙即經濟艙(目前各航空公司為了促銷又把經濟艙分割為價格不等的若干個艙位)。票價以經濟艙為準星,一等艙在此基礎上增加40%,經濟艙是公務艙的70%。也就是說在同一架飛機上承運F、C艙的旅客越多運輸收入也就越高,反之經濟艙旅客過多,收入反而會減少,尤其是競爭激烈的航線為了拉住客源,提高載運率和客座率,經濟艙的票價還會以各種折扣降低,甚至低于成本,航線收入就會出現負增長。
以中美航線為例說明。中美航線是CA的主要航線,經營多年,其旅客運輸量、周轉量及航線收入分別占國航國際航線總量的6%、17%和11%。以2004—2007年為例,詳見表3。
從1988—2000年資料顯示,運輸收入每年平均以2350萬元遞增,航線成本平均每年增長6521萬元,航線利潤(含貨運)平均每年負增長4743萬元。換句話說,由于航線成本大于運輸收入近3倍,導致航線利潤逐年下跌(如圖1所示)。
觀察2006年至2007年舊金山及洛杉磯航線,舊金山航線運量好于洛山磯航線,平均每班載客分別為340人及302人。
直觀兩條航線的F艙、C艙載客數量低,尤其是回程。對航線收入產生影響。
假設航班直飛并使用747-400機型計算,F艙、C艙、Y艙客座率分別是54.96 % 、61.54 %和85.74 %。
1.3 地區(qū)航線
香港航線是國航經營較早、比較成熟的航線,以1980年為基期,以2007年為報告期統(tǒng)計,旅客、貨郵及總周轉量分別增長24倍、27倍和113倍。
(1)艙位分析。從2007頭等和公務艙承運情況分析,去程強于回程;頭等艙好于公務艙(詳見表5)。
(2)收入情況。與2007年相較,2008年航線收入增加6678.66萬元,增長8個百分點。其中去程增加3271.62萬元,回程增加3407.04萬元,絕大部分月份收入都有增長。
雖然航線運量增長運輸收入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總體收入水平卻均低于去年,直觀看票價水平高的公務艙旅客運量下降1個百分點,票價水平低的經濟艙旅客運量上升近1個百分點(如表6所示)。
(3)與同樣經營香港航線的KA(港龍)、CZ(南方)相比較:
以2007年度北京—香港去程為例,從三家投入的運力及三家完成運量比較CA呈反比,KA、CZ呈正比??妥寐蔆A低于KA 約12個百分點、低于CZ 約6個百分點。
綜上分析,國航2012年度運力、運量及航線收入均有較大幅度增長,但不如KA和CZ增長得快。據市場銷售人員反映,除采用的機型及安排航班時刻因素外,銷售工作中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銷售網絡不健全,尚未在港加入BSP。由于某些原因,2000年度該公司未能在港加入BSP結算系統(tǒng),香港地區(qū)仍采用手工操作填開客票,操作手段落后、銷售網點少,極大影響該公司的航班銷售,導致商務旅客市場銷售開展不利。
二是電腦訂座系統(tǒng)與外航不匹配,丟失旅客信息的事情時有發(fā)生,造成大量聯(lián)程旅客流失,既直接影響航班經濟收益又損害國航信譽。
三是銷售手段落后、簡單。對高收益的商務旅客群體銷售力度不夠,基于某些條件及因素的限制,銷售手段仍滯留在價格的沉浮上,未能在銷售策略上比以往有所突破,特別是在商務旅客直銷方面尤為明顯。2007年度與2006年比較旅客增長10.61%,在增加的客源中高中檔票價的散客有22720人,增長率為9.8%,略低于整體增長率;而低票價的團體是14563人,增長率為12%,高于整體增長率。
四是市場開發(fā)不足,產品單一。由于受市場劃分的限制,在去年制定的航線產品中,除臺灣市場外,基本上是點與點之間的價格,聯(lián)程產品不多。
五是臺灣市場發(fā)展迅速。經有關部門統(tǒng)計2007年臺灣來內地旅游人數91535人次,比2006年同期增加24598人次,增長幅度為37%。由于臺港航線運力不足、航班爆滿,外方航空公司伺機提高了臺港段的票價,迫使該公司為爭取這部分客源,香港段價格不得不一降再降,直接造成香港航線承運旅客增長幅度高于收入增長幅度,收入水平下降。
2 提升競爭力的方法和途徑
近年國航已意識到存在的問題,也在積極地采取措施,例如:推行常旅客計劃——“國航知音卡”;并于2007年又推出了常旅客新版標識和國內民航業(yè)首張兒童里程累計卡——知音寶貝卡;首家推出了以“平躺式座椅”和“全流程尊貴服務”為核心內容的中遠程國際航線兩艙服務——“紫金頭等艙”、“紫宸公務艙”。力爭擴大、吸引高品質客戶群體,截至2008年6月常旅客會員總數達到628萬人。
筆者認為,還有以下工作需要加強。
2.1 強化銷售隊伍
銷售目前是國航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也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關鍵。
(1)銷售隊伍人員結構應該是老中青結合、書本知識和實踐經驗相結合,既有年輕人在外跑市場,又要有“中堅力量”在“家”指揮、調動、調配航班、機型,還要有資歷深厚者從事航線航班統(tǒng)計分析,為決策提供依據。
(2)銷售人員應該相對穩(wěn)定,航線、航班管理是個循序漸進的細致工作,貴于實踐和經驗積累,從職人員不宜經常調整調動。
(3)管理制度化、規(guī)范化。一是建立健全航線管理。下大工夫歸納、整理航線資料,細化到最佳航班時刻、最佳機型、客源分布、城市概況等情況,歸納成冊,以便管理者了解掌握,也便于新手的接替。二是要有嚴明的獎懲制度,獎金、待遇要細化到人。
2.2 建立強化自己的銷售網絡,逐漸弱化代理機構
銷售代理機構和代理人,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航空旅客劇增、民航營業(yè)點少的情況下派生出來的,它們同時為多家航空公司做代理,純以營利為目的,“誰的票價低、利潤大就賣誰的”,隨之產生很多后患,影響了航空公司的榮譽和利益。
近幾年,國航已加大了直銷能力,目前已在國內外建立了200多個銷售點,并在沒有銷售點的城市派駐了常駐代表,但是:一方面,對常駐代表缺乏管理和業(yè)務指導,致使它們在陌生的城市中不知如何站腳,與駐地航空公司相比較自然是弱者。二是對知名的大公司和有影響力的企業(yè)應該派駐代表,給它們優(yōu)惠,吸引高、中檔客群。
2.3 提高服務意識和水平
(1)服務意識低是由多年的賣方市場形成的,從管理層到員工都認為國航是大公司,沒有憂患意識,也就不能低下頭來對待旅客和貨主,這是歷史的“鐵飯碗”造成的,是教育問題,必須從管理層抓起。
(2)服務人員的構成過于年輕化、單一化。國航招收的空中、地面服務人員,基本是應屆畢業(yè)生,選人的硬性標準是身高和外貌。由此給旅客的印象是“一群童男童女”運輸知識窄淺,遇到特殊情況不知所措,處理突發(fā)事件應變能力差。與歐美航空公司比較,他們用人更多的是強調綜合能力,很多乘務員是兼職的,她們不飛行時還有另一份工作。
2.4 全員培訓,提高業(yè)務水平
(1)由于歷史原因國航的員工構成大致分為以下幾類:一是由空軍復轉來的;二是20世紀70年代征得兵(大部分是從農村應征的);三是隨軍家屬及從周邊地區(qū)調入的家屬;四是應屆大中專畢業(yè)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民航的飛躍,不管哪一類人員都面臨素質提高問題,包括思想、意識、文化和業(yè)務技能。
(2)可行性。國航的培訓基地前身是“民航中等專業(yè)學?!保ò凑?,中專停辦了),擁有飛行、乘務、地服、運輸、機務、外語、計算機等方面的師資力量,教學經驗豐富,訓練設備一流。目前它承擔著新雇飛機駕駛員模擬飛行訓練和客艙乘務員的培訓,教員具備高級職稱、國際航協(xié)教學資格以及國際航協(xié)CRM訓練認可的教員資格。國航除了培訓本公司乘務員外,已為國內外近40家航空公司培訓學員8萬多人次,還為慕名而來的郵政、飯店、鐵路、公路運輸、銀行、醫(yī)院、保險、電訊等行業(yè)提供了培訓。此外,它還和市黨校聯(lián)手,承擔著國航各級黨務干部的學歷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國航大學已于2007年4月27日在此正式奠基,它將成為具有學歷教育的大型現代化國航人才培訓基地。
綜上說明,國航基地完全有能力分期分批、分專業(yè)分部門地進行在職人員培訓。據筆者調查,80%的人員贊成全員培訓,特別是年輕人渴望知識的拓寬和提高。
3 回顧與展望
國航致力于為旅客提供“放心、順心、舒心、動心”的“四心”服務,堅持走內涵式發(fā)展道路,使國航的管理水平上了新臺階。入選為2007年度世界品牌500強(為中國民航唯一入選公司),標志著國航品牌已經躋身于世界級品牌之林;2007年6月,國航被世界品牌實驗室評為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第27名,位列國內航空服務業(yè)第一名;被英國《金融時報》和美國麥肯錫管理咨詢公司聯(lián)合評定為“2007FT中國十大世界級品牌”、連續(xù)三年被《商旅》、《TTG》等行業(yè)雜志評選為“最佳中國航空公司”;2007年12月28日,國航榮獲世界品牌實驗室2007中國品牌年度大獎評選活動評選的“中國品牌年度大獎NO.1”。品牌影響力的急速提升,反映了國航企業(yè)綜合實力的進一步增強。
國航將秉承“安全第一,旅客至上,誠信為本”的經營理念,以“滿足顧客需求,創(chuàng)造共有價值”為使命,追求“服務至高境界,公眾普遍認同”的企業(yè)價值觀,竭誠為顧客提供優(yōu)質服務,向著“競爭實力世界前列、發(fā)展能力持續(xù)增強、客戶體驗美好獨特、相關利益穩(wěn)步提升”的戰(zhàn)略目標不斷邁進,力爭到2017年成為進入世界航空業(yè)前列的大型網絡型承運人。
參考文獻:
[1]盧長利,甘勝軍.我國航運企業(yè)競爭力培育模式研究[J].企業(yè)經濟,2008(4).
[2]曹瑋.新形勢下我國航運企業(yè)核心競爭力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