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聲盈
【摘 要】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如何能夠順應時代的步伐,為農業(yè)、農村、農民提供有效、真誠的服務,已經成為廣播媒體人關注的話題。本文以含山人民廣播電臺對農品牌欄目《田野四季風》(以下簡稱《田》)為例,剖析縣級廣播媒體在如何辦好對農節(jié)目方面所進行的實踐和探索。
【關鍵詞】對農節(jié)目 品牌欄目 《田野四季風》
廣播作為一種現代傳媒在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具有獨特的作用,作為縣級廣播電臺,如何在不斷發(fā)展的時代中承擔責任,如何能夠順應時代的變化,為農業(yè)、農村、農民提供有效、真誠的服務,已經成為廣播媒體人關注的話題。
如今的農村正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新形勢、新政策、新思想、新事物、新做法、新問題、新矛盾等層出不窮,縣一級政府與“三農”貼得近,因而作為縣級媒體的廣播人必須因時而動、因時而變,遵循新聞宣傳的“三貼近”原則,以欄目為載體,與時俱進,把握新時期“三農”宣傳的時代特征,不斷提高服務意識,這樣縣級臺對農欄目才會充滿活力,農民朋友才會喜歡。
含山電臺農業(yè)欄目《田》和含山人民廣播電臺的歷史一樣長,創(chuàng)辦至今已有60多年,它先后三次被評為安徽省名牌廣播欄目,擁有廣泛的農民聽眾。筆者在含山電臺從事近20年的對農欄目《田》采編播工作,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和理論學習,認為縣級電臺對農節(jié)目必須要遵循新聞宣傳的“三貼近”原則,關注民生,增強服務意識,才會有蓬勃的活力。
一、把握上情,立足縣情,在欄目定位和設置上體現“三貼近”
一個欄目必須要有準確的定位,準確的定位是一個欄目的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那么對農節(jié)目該如何定位才能準確呢?
其一,要吃透上情。上情即指對農欄目所涉及到的一段時期黨和政府涉農路線、方針、政策,它是指導欄目走向的航標燈。抓住了這個上情,對農欄目《田》在定位上就非常明確,就是服務“農業(yè)、農村、農民”這“三農”。
其二,吃透縣情,為欄目定位具體化打下基礎。所謂縣情是指對農節(jié)目所服務的當地“三農”現狀,如當地的農業(yè)發(fā)展現狀、農業(yè)政策、涉農人口、耕地面積、農作物品種、農業(yè)耕作方式、村級組織、農業(yè)合作社等狀況,欄目的定位和設置要以縣情為基礎。
對農節(jié)目《田》充分考慮到上情和縣情,欄目的定位是“科技知識、致富信息、法律生活、農村新貌”,設置了“農業(yè)信息”“農事指南”“專家講座”“文明風”“農家小院”“致富經”“法制與生活”“說政策”8個子欄目,涵蓋了“三農”工作的方方面面。“農業(yè)信息”報道本縣及縣外涉農領域發(fā)生的動態(tài)新聞資訊;“農事指南”由縣農委的專業(yè)技術人員負責,根據季節(jié)變化,每周發(fā)布一次的農事安排,時效性很強。“專家講座”就某一項種養(yǎng)殖技術和品種的特性、用途、推廣等進行詳細解讀;“文明風”就是“聊聊我們的村里人,說說我們的村里事兒,在這里,我們共同享受文明風”,主要傳播發(fā)生在鄉(xiāng)村的符合時代潮流的好人好事好風尚,傳播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道德文明,其中包括鄰里和睦、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等;“農家小院”主要是就農村某一熱點話題,進行深入的剖析,比如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農村留守老人贍養(yǎng)問題、農村危房改造等;“致富經”宣傳本地或者外地農民的種養(yǎng)殖經驗;“法制與生活”宣傳有關涉農的法律知識,比如農民工的維權、涉農婚姻案件、土地經營權流轉、戶口遷移、涉農刑事民事案件等;“說政策”關注涉農政策的解讀,范圍很廣,比如中央一號文件、退耕還林、農村養(yǎng)老保險、城鄉(xiāng)新型合作醫(yī)療、新農合、人口和計劃生育、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等政策。這些子欄目的設置,使《田》節(jié)目服務“三農”的主旨更加明確,為編輯、記者在選材方面提供了依據,也為主持人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提供了基礎,體現了貼近性,針對性很強。
二、緊跟時代腳步,心里裝著農民,加強策劃,深入采訪,在內容安排上體現“三貼近”
內容是對農節(jié)目能否贏得聽眾的重要因素。要讓內容吸引聽眾,必須在每一次策劃、每一篇稿件、每一次采訪、每一次編輯的環(huán)節(jié)中,始終心里裝著農民,了解農民的所想所需所盼,所安排的內容才會與節(jié)目定位和設置有機的融合,才是農民所想要的,才會更有貼近性,農民才會喜歡。
一要加強策劃,使節(jié)目具有時效性。策劃是指籌劃、謀劃之意,如何謀劃呢?首先欄目參與者要深刻領會欄目定位,認真學習了解一個時期的當地政府的農業(yè)政策、當地的農事安排以及與“三農”相關的法律、計劃生育等政策,這樣在選擇節(jié)目內容的時候就會有時代感,才會有生命力。其次與農業(yè)部門保持密切溝通,及時掌握他們的工作重點和動態(tài),以便及時將相關的信息在節(jié)目里反映出來。第三要制定一個月或者一個季度的工作思路、宣傳計劃,就不同的子欄目拿出具體的采訪提綱,列出選題,分解任務,落實到人,做到心中有數,并圍繞這些計劃展開組稿、編輯,這樣節(jié)目主題鮮明突出。
二要關注民生,使節(jié)目具有貼近性。如今國家越來越重視民生工程,各種有關農村的民生工程不斷出臺,力求讓改革開放的成果更多惠及農民群眾。比如近幾年實施的農村居民養(yǎng)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基層醫(yī)藥衛(wèi)生體制改革、新農村電氣化、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家電下鄉(xiāng)、白內障復明手術、農家書屋、政策性農業(yè)保險等有關涉農的民生工程給廣大農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對于農民來說,這些關系到他們的切身利益,全面、準確、深入地了解這些政策是當務之急。對農節(jié)目《田》就非常準確地把握了這個要點。2011年《田》的選題幾乎涵蓋了當年所有的民生工程,很有貼近性。如:《還是咱村的衛(wèi)生室好——我縣基層醫(yī)藥衛(wèi)生體制改革紀實》、《我縣在農村建立“十戶聯(lián)防”新機制》等。
三要關注新興農業(yè)生產技術,使節(jié)目具有科技含量??茖W技術就是生產力。這些年新興農業(yè)生產技術層出不窮,農業(yè)新品種、新機械、新興耕作方式等不斷涌現,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增加了農業(yè)勞動成果,農民也迫切希望得到這些技術為自己所用。
對農節(jié)目《田》非常關注農業(yè)生產技術的運用和推廣。去年開展的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演示活動,育秧機、插秧機、旋耕機讓農民大開眼界,欄目記者深入現場,親眼目睹了機械化生產的魅力,身臨其近的現場描述,聲文并茂,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四要展現農村文明建設成果,凝聚濃厚的道德正能量。作為農業(yè)大國,農民文明道德素質的提高不容忽視。如何引導農民讓農民摒棄陳舊的思想觀念、生活習俗,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用身邊的人和事進行教育和引導是非常有說服力的。對農欄目《田》去年就宣傳報道過割肝救子的河劉鎮(zhèn)婦女張玉枝、照顧雙目失明媽媽的農村孩子鄭碧峰、農村五保老人供養(yǎng)、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等。近年來,含山縣將農村五保供養(yǎng)機構建設納入民生工程,讓五保老人“吃、穿、住、醫(yī)、葬”無憂。那么老人們的生活到底過得怎樣,必須親身感受才能有所知曉,才能傳遞給聽眾真實的東西,才能弘揚我們社會尊老愛老的傳統(tǒng)美德。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欄目記者來到老人們中間,與他們交談,了解了他們的真情實感,老人的語言、老人的感受,一篇《敬老院里春意濃》通過話筒傳遞出來了,體現了老人們安居樂業(yè)的美好圖畫?!堕L壽村里幸福老人》通過對晏道文老人生活的點點滴滴描寫,向人們展示了新時代一位老人幸福美滿的晚年生活,折射出國家的富強、經濟的發(fā)展、人民安居樂業(yè)的美好圖景。
五要以案說法,為農民提供法律服務。涉農法律非常廣泛,如農業(yè)法、種子法、婚姻法、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動物防疫法、計劃生育等,欄目承辦者必須加強學習,努力熟悉相關法律法規(guī),維護農民利益。對農節(jié)目《田》的子欄目《法制與生活》每周都邀請律師走進節(jié)目,對涉農法律案件進行解讀,以案說法,通俗易懂。
三、創(chuàng)新形式,以聲奪人,在表現形式上體現“三貼近”
廣播就是要以聲奪人,其欄目的片頭包裝、主持人的有聲再創(chuàng)作、同期聲的恰當運用、采制形式的靈活,都是欄目引人入勝不可缺少的因素。對農節(jié)目《田》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首先,欄目片頭音樂的選擇上,舍棄以往只用那種農村味兒很濃的民樂作配樂,選用清新流暢、有時代特性、能夠襯托稿件主題的音樂當做配樂,盡量讓節(jié)目的整體風格輕松自然。
其次,選用對農村情況很熟悉的主持人,并參與欄目的策劃和采訪,對政策內涵把握較為深刻,能夠很好地理解節(jié)目的主旨,娓娓道來,讓農民在輕松愉悅中得到啟示和收獲。
第三,大量運用同期聲,增強貼近性。一是請有關政策專家到節(jié)目里與主持人面對面交流,將一些難以理解的條文在一問一答的交談中具體化、生動化、通俗化,增強權威性。特別是我們的“說政策”欄目這方面的安排很多。二是采訪農民群眾,通過他們自己的語言談感受,讓他們現身說法,增強欄目的可聽性、可信度。比如:“小額農戶貸款風險補償資金”,讓銀行負責人談好處、談運作模式;讓得實惠的農民談好處,感受真實;請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談操作過程,把這一新鮮事物交代得一清二楚。這其中人物的語言樸實自然,貼近性強。三是與有關專家一道到農村現場講解政策。比如推出的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欄目記者跟隨計生工作人員到鄉(xiāng)鎮(zhèn)村設立咨詢臺,現場聽講解,并將現場的錄音帶來,剪輯后再播出,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宣傳,很真實,也很受歡迎。四是采用記者口播、現場報道的形式,增強鮮活性。比如介紹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演示活動,欄目記者就深入到現場利用口播的形式向農民聽眾介紹自己的所見所聞,加之現場的音響,非常真實而有說服力。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作為縣級廣播對農欄目只有“三貼近”,關注農民生活、關注農村變化、關注農業(yè)發(fā)展,為“三農”的發(fā)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這樣欄目才有生命力,才能盡到一個媒體應有的社會責任。
(作者單位:含山縣廣播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