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河
鄉(xiāng)下五月,雪亮的鐮刀把山上山下的麥田麥地逐一清理,將那些頭頭腦腦帶走之后,身首異處的麥子便東倒西歪地留在荒郊野嶺,等待著最終的了斷。
夜幕一層一層地蓋下來,光禿禿的麥地便在越發(fā)濃厚的灰暗中迎接最后的涅槃。烈日暴曬下的麥茬脆弱難當,于是便成了火的獵物。那些麥茬再也不必蓋房搭棚了,再也不必燒火煮飯了,再也不必漚糞當肥了。于是,麥田便成了麥茬天然的祭壇。
村里的青壯年全外出打工去了,剩下的全是老弱病殘,如同這些缺肢少腿的麥茬。年邁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們再也無力把麥子像早年一樣從根部割斷,然后成捆地背回院壩曬打。他們只有孤單地拿著帶齒的割鐮,一大早帶上幼小的孫子慢慢上路,經(jīng)過一個山塆再經(jīng)過一個山塆,到地里割下那些有芒或者無芒的麥穗,然后慢慢背回,或者直接在麥地邊鋪張塑膠布,把割下的麥穗倒上曬一天,傍晚的時候再用連枷打下那些干癟或飽滿的麥粒,然后背上半背連著麥殼的麥粒回家。
當年割麥打麥這類需要多人合作的重大農(nóng)事,竟然就這樣簡化成單槍匹馬的獨角戲。
早年,鄉(xiāng)下人丁興旺,麥收時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排好輪次請鄉(xiāng)鄰或者親戚過來幫著收麥。早餐過后,七八個男男女女就背上背枷拿上鐮刀走向幾里外的麥地,一路說說笑笑,歡歡喜喜。到了麥地,三五個女人在麥地邊一字排開,俯下身子伸手挽過一把麥子,然后在根部狠狠一刀,哧哧聲中,麥子齊刷刷地倒在女人們的臂彎里,仿佛靜靜地睡去。女人們把割下的麥子放在一邊,身后的男人便過來用水泡過的稻谷草將這些倒地的麥子捆扎成把,丟在空地里。其余的男人們則坐在地邊的石頭上抽煙喝茶,講些關于男人女人器官的段子給大家提神。女人們埋頭默默地割著麥子,偶爾笑出幾聲,算是對男人們的回應,于是男人們講得更起勁了,女人們也忘記了疲勞,地里的麥捆轉(zhuǎn)眼也多了起來??吹乩锏柠湴巡畈欢嗔?,閑談的男人們便把長長的煙袋前的煙鍋朝下在鞋底敲幾下,抖干凈里面的煙末,裝進布袋,走下曬得發(fā)燙的石頭,把麥把緊緊地捆在背枷上,然后幾個人幫著把沉重的背枷一抬,那些男人們便背著麥捆子往村里走。一捆麥子不下兩百斤,男人們肩上還得搭張毛帕屁股后還得拖根杵子,毛帕隨時擦汗,有時也墊一下背,如果在路邊找不到歇息的石頭,便支著杵子換口長氣。村里狗多,當男人們背上麥子在農(nóng)家院落間經(jīng)過的時候,那些老老小小的狗們都要跑過來追著咬,拖著杵子,狗也才不敢上前。
一天突擊,幾畝麥子收到了家,再不擔心暴風或者暴雨的突然襲擊了,農(nóng)民們這才能夠睡個安穩(wěn)覺。
但是,也有意想不到的時候。有的人家因為親戚朋友沒有工夫,便計劃拖幾天再收割,然而,突然會在某個半夜聽到呼呼的風聲。主人家再也睡不著了,不能躺在床上眼看著一季的收成轉(zhuǎn)眼化為烏有。于是,男人便一骨碌翻身下床,叫醒老婆兒女,或者兄弟姐妹,一起連夜去搶收麥子。這樣的事我也遇上過好幾回,迷迷糊糊中被叫起來,背上背篼摸黑上路,涼風一吹,打幾個冷戰(zhàn),頭腦一下就清醒了。一路來到麥地邊,發(fā)現(xiàn)周圍麥地里全是人,都在趁黑搶收。大人們摸黑搶割麥子,怕小孩子不小心割傷指頭,便讓他們捆麥把子。風一吹來,尖銳的麥芒在臉上掃來掃去,又痛又癢。四周是黑魆魆的山和鬼魅一樣的草木,不遠處還有大大小小的墳塋,風吹草動,蟲鳴鳥驚,都要讓孩子們背心冒汗。大人們便故意與隔地的大人們講話,東一句西一句,還不住地叫罵這鬼天氣,給孩子們壯膽,再也沒有閑心抽根煙了。風小了,天也亮了,地里的麥子差不多全席地而臥,男人們這才放心坐在地邊歇一會,抽上煙,擺擺龍門陣,小孩子也順便溜到地邊尋找野果子吃。如果不搶在風雨之前把成熟的麥子收割回去,一場大風,麥子就會在地里亂成一團,麥粒也會散落一地,根本無法收拾。如果遇上連續(xù)幾天雨水,那些麥粒就會在麥穗上長出嫩黃的芽,雖然又是一條條小命,但是會變成農(nóng)民們最傷心的淚。
麥子收回了家,這只算麥收完成了第一步。要讓麥子裝進倉,還有許多事要做。麥子收回后,農(nóng)民們看準一個個晴天,把成捆的麥子全部解散開來,讓太陽曬上幾天,直到抓過一把麥穗一搓一吹,亮晶晶的麥粒出現(xiàn)在手把心時,打麥子的時辰才算到了。早些年,村民們都用連枷打麥子。把麥子鋪在沒有縫隙的石板院壩里,然后舉起連枷輪番拍打這些麥把子,打完一面,翻過來再打另一面,直到把所有麥粒都打下了,才用木叉將麥草挑到一邊,把麥粒撮到另處暴曬。打麥子都要選太陽最毒辣的正午,這時麥子才脆,打起輕松。有時麥把子捂得久了,長了霉,連枷一打下去,刺鼻的霉灰嗆得人直憋氣。這樣的手工勞作沿襲了上千年,直到后來村里用上了機器,脫麥機很快把連枷淘汰出局,過去一次打麥要幾天的工夫,轉(zhuǎn)眼便縮短到半個多小時。
脫麥機進村后,改寫了村子的歷史,但也改變了不少村民的命運。沉重的脫麥機有一個漏斗形的進口和一個寬大的出口,在進口和出口之間,是一個用厚厚鐵皮包裹著的鐵轉(zhuǎn)滾,轉(zhuǎn)滾上幾根厚實的鐵片由粗實的螺絲固定著,看起來十分簡單,居然能代替人打麥子,不可思議。柴油機的飛輪與脫麥機的轉(zhuǎn)軸用寬寬的皮帶連接著,機手用手柄將柴油機嘿哧嘿哧搖響之后,柴油機便帶動脫麥機的鐵滾飛速旋轉(zhuǎn)起來。在脫麥機的出口處可以看到那個鐵滾上的鐵片一個接一個飛速閃過,看得眼睛直冒金花。在巨大的聲響中,村民們便開始緊張的流水作業(yè)。幾個人把成堆的麥把往機器跟前運送,兩個人用鐮刀把放在齊進料口的桌子上的麥把割散,推給漏斗前的送料手。送料是個技術(shù)活,要掌握火候。送多了,機器拉不動,要熄火。送少了,機器空轉(zhuǎn),費時費油費錢,所以送料十分擇人。機器一響,聲響震耳,灰塵四起,人們都戴著口罩,無法說話,全靠打手勢,大伙都心領神會,忙碌而有序地服務這臺機器。幸好時間不長,最多半個小時,上千斤麥子就打完了,村民們個個都灰頭土臉,鼻孔嘴巴里全是黑灰。大家都顧不上洗漱,馬上抬機器到下一家繼續(xù)打麥。
比起早先啪啪啪懶洋洋的連枷聲,機器的聲音則過于急驟了,這種折磨比用連枷打麥更甚。然而,還有更讓人意外的事。
送料手要選那些精明的青壯年,他們眼疾手快,反應靈活??墒?,出事偏偏就在他們身上。我們村就有一個,十分精干的人,正因為他活躍能干,村里請他幫忙打麥,他都當送料手。脫麥機一轉(zhuǎn),漏斗口就把麥把往里面吸,送料手就負責把麥把理勻,或前推后拖,讓麥把連續(xù)不斷地卷到鐵滾上,然后把麥粒脫下。接連幾年,村里都平安無事。然而,有一年,這個青年在送料的時候,天知道他在想什么,居然把手多伸進去了幾分,飛速的鐵片把他的右手掌碰上了。他慘叫一聲,拼命縮手,轉(zhuǎn)眼間,光禿禿的右臂鮮血直噴,已經(jīng)沒有了手掌,空蕩蕩的右手有點突兀。機手迅速關掉機器,周圍的人馬上死死捏緊他的右臂,把他抱到一邊,另幾個則飛快地跑去尋找村里的赤腳醫(yī)生。后來,父親說,那幾根從脫麥機出口落出來的手指早已沒有血色,落在石板上的白晃晃的,落在麥粒里的灰撲撲的,根本看不出來是手。我每次經(jīng)過那些生意火爆的鹵菜店,看到那些鹽水泡雞爪就惡心,仿佛就是那些被機器打掉的手指。后來回村的時候,我見到這個右袖下空洞的長輩,總要假裝沒有發(fā)現(xiàn)他的右手,他也看似無意地悄悄藏匿著那截飄蕩的衣袖。幾年后,我回村看到他臉上露出了笑容,心里才好受了一些。
從此,村民們對脫麥機有了不可名狀的恐懼。在閑談時,還經(jīng)常講那個獨手青年如何學著用左手吃飯穿衣,像嬰兒一樣開始使用小瓢,都說他是在做二世人。來年打麥的時候,沒有人敢用手直接送麥子了,而是找來一個小掃把,把麥子往進料口推。
后來村里通電了,電動機替換下了柴油機,電動機的嗚嗚聲比柴油機的轟鳴小多了,聽著也不煩,電費雖然高,但人們的動作再不必那么緊張了,但是還是十分小心,畢竟脫麥機曾經(jīng)差點要了人命。
很快,村里出現(xiàn)了小型的脫麥機,兩個人就可以操作,至此,打麥才基本輕松下來。再也不用擔心脫麥機吃人了,或者不再擔心柴油機的飛輪突然脫落下來,飛旋著打斷人們的肋骨或者房梁。
機器的更換,讓農(nóng)村的農(nóng)事隨之變化,人們的勞作也日益輕松,同時不少意想不到的故事也隨之上演。
當?shù)谝粋€被迫離家的青年從南方帶回大把的鈔票和外省漂亮婆娘的時候,村里的青年男女都驚詫了,于是一個接一個的青年男女都換上了打工仔打工妹的新名,從偏僻的山村擠到了一個個從來沒有聽說過名字的地方:東莞、中山、深圳、西安、農(nóng)八師、大同……過去在村里全是耕田犁地的,出去便順理成章地當上了車工、漆工、制衣工、制模工……不少還混上了拉長、文員、公關……三五年后,村里的女子與外省的男子好上了,遠嫁到那些陌生的省份,村里的男子也帶回了說著村民們聽不懂方言的女子。一臺臺酒席過后,男男女女又背包打傘地走了,十年八年不回家。經(jīng)常有兒女托人把村里的父母接到遠遠的城市,然后再帶上一個小娃娃回來在村里哺養(yǎng)。村子不是家,成了旅店,寄放著鄉(xiāng)情、父母和兒女。然而,南方或者北方也沒有家,他們居住著廉價的出租房,寄放著生活和夢想。
在遠遠的地方,城市在一天天膨脹。鄉(xiāng)下人用汗水洗清了城市下水道的污濁,用皮膚擦亮了城市的高樓,用消瘦扛起一片片高樓和一座座橋梁,雖然他們的汗水越來越混濁,面容越來越蒼老,但他們?nèi)詧远ú灰频卮陉幇党睗竦某鲎夥坷?,毫無歸意。那些麥色的臉孔,在城市里被人民幣、港幣、美元染畫得五花八門。城里分不清春分冬至、大滿小滿,鄉(xiāng)下人進城便忘記了農(nóng)時。
大春小春、麥田麥地在城里都毫無意義。進城的青年男女穿上了皮鞋、牛仔褲,習慣了工號、飯卡,再也不愿意光著腳板下田插秧,再也不愿意冒著小雨打牛耕地,雖然不能成為城市的戶主,但也愿意長期當做城市的暫住人口,畢竟城里看到夢想的機會比農(nóng)村多,城市比農(nóng)村更容易滿足自己。那些廉價的晚會、免費的公園、花樣百出的促銷總能讓他們得到不少實惠。這一輩子不過還剩二三十年,再暫住個十年八年,這輩子也算是城市人了啊。進城的鄉(xiāng)下男女把麥子留給了村里的遺老遺少,收割麥子的方法不再是遠在他鄉(xiāng)的男女們思考的問題了。
如何收割麥子成了夏天村里的頭等大事。老人們只有自食其力,沒有力氣把整捆的麥子背回,就只割下需要的部分。于是,村里從此割麥便留下深深的麥茬,只背著背篼一路割下成熟的麥穗,一畝地的麥穗也難不倒一個年近花甲的老人,一背麥穗對于一個十多歲的留守少年也不是問題。麥收時節(jié),再也沒有過去大隊人馬浩浩蕩蕩進地的壯觀場景了,再也沒有過去說說笑笑的熱鬧氣氛了。老人們想念著遠方的兒女默默地割下一根根麥穗,孩子們想念著電話那邊的父母默默地背起一背背麥穗,曾經(jīng)熱鬧的鄉(xiāng)村變得悄無聲息,變得孤單寂寞,變得荒蕪頹敗。
大片大片的麥地如同遇上一只只沉默的螞蟻,他們或早或晚,上山下山,把一粒粒麥子運回了村子,收進了柜子,等待著遠方打工的兒女回來品嘗新面??墒?,往往是新麥放成了蛀麥,兒女都不曾回來一次。最先嘗到新麥的,無疑是那些日益興旺發(fā)達的老鼠。
早年,那些麥茬被齊整整地背回家,鋪在房頂上,搭成的草棚冬暖夏涼,或者生火煮飯、燒磚燒瓦,或者切成細末和進黃泥糊墻。實在沒有用處,便堆在路邊,讓日曬雨淋,然后漚糞撒地。對于這些,村里的老人們都不需要了,麥茬在長出麥穗后,它們都沒有了用處。如同這些老人,把兒女盤大送走后,都沒有人要了,拋在山野,自給自足。老人們看清了自己對麥子的直接需求,不再枝枝節(jié)節(jié),于是單單割下麥穗,然后燒掉麥茬。
麥收過后,閑著無事的老人便慢悠悠地來到麥地邊,長長地吸幾口煙草,然后點燃麥茬。孤零零的麥茬在烈火的牽引下,終于又團結(jié)在了一起,它們在火中舞蹈歌唱,噼噼叭叭,麥茬在最后的歌舞中升上天空。在越來越濃的黑暗中,麥茬的火焰異常耀眼,在遠遠近近的山上山下都看得見,這是麥子最豪華的葬禮。
早年那些被完整運回村莊的麥茬,或被存放或者腐爛,回到了麥子頭年離開家的地方,它們都葉落歸根魂歸故里了。然而,這些在野外點燃的麥茬,它們的魂靈又在哪里呢?
那些遠走的兒女,如同一粒粒外出的麥子,他們什么時候再回村莊?他們以什么方式重回生養(yǎng)他的地方?老人們的女兒嫁到了外省,多少年來,沒有見上一回親家的面,兩家人沒有吃上一回團圓的飯,沒有照上一張全家福。女兒顯然成了那粒不知落在何處的麥子了,長成了野麥,難以找尋。兒子們呢?都在遠遠近近的城鎮(zhèn)買下了房,或者待在遙遠的城市,成天與不懂農(nóng)事的外地女子一起拼命掙錢,雖然不易遇上婆媳戰(zhàn)爭,但也很難再孝敬雙親。還有呢?就是那些能飛檐走壁的青年們,一個個地走進了班房,走上了刑場,那些尸骨在遠遠的地方燃燒,是不是也像這些懶得回收的在野外點燃的麥茬?
麥子的流年,浸染著人世滄桑。麥地的煙火,映照著千萬個你我。
原載《黃河文學》2013年第3期
責任編輯:羅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