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葆
江河溪海,雨露霜雪,歷來都是文人騷客的審美課題。
但在如今的很多地方,水的審美價值已被蒸發(fā)掉了。
一
青海某地。過去這里有清泉,現在成了沙漠。這里的居民,常年靠軍車供水,每人每天三斤,包括家畜用水。一天下午,一輛送水的軍車照例在公路上行駛,忽然一頭老牛沖上公路,攔住了軍車。
司機猛按喇叭,老牛僅是抬頭望著車窗,紋絲不動。押車戰(zhàn)士跳下車來,大聲呵斥、推搡老牛,老牛還是不肯挪動半步。五分鐘過去了,十分鐘過去了,老牛仍用乞求的目光望著車上的水箱。
在這之前,運水戰(zhàn)士也曾數次碰到過牲畜攔車乞水的事情,但它們沒有像這頭老牛這般執(zhí)拗。后面的車越停越多,幾個司機或扭牛角,或拽牛尾,老牛仍是扛著不走。牛的主人聞訊而來,朝著老牛那缺毛露出干皮的脊背上,一陣狂抽。老牛哞哞哀叫著,還是沒有離開的意思。
運水戰(zhàn)士見狀,決計寧愿背下處分,也要給這老牛一盆水喝。一盆清水擺放在老牛的面前,但是老牛沒有將頭伸向水盆。它揚脖回首哞哞吼了幾聲。隨著這呼喚,一頭牛犢從沙梁后面蹣跚跑來,猛地把嘴插進水盆,將水吸了個一干二凈。在老牛的眼睛里,似有濁淚滲出。它伸舌舔舐著小牛身上那因干燥而缺乏光澤的茸毛。沒待牛的主人再揮鞭轟趕,老牛領著幼仔,走下公路,遠去了。
曾經的清泉,為什么消失了?水,都流去了哪里?
二
羅布泊的大荒漠里,有一座被流沙掩埋了的歷史名城樓蘭。
當年樓蘭,古樹遍野,獸騰魚躍,水肥土沃。也許人們錯誤地認為,那些動植物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于是便舞動刀斧箭弩,殺伐無度。當綠蔭漸次稀疏時,沙龍便張開巨口吸干了河流,樓蘭終被埋葬在浩瀚死寂的沙海里成為了生命的禁區(qū)。
祁連山下的居延海,三十多年前還是煙波萬頃、清麗如畫的內陸湖,是各種水鳥及魚蝦棲息的天堂。隨著祁連山上流下的雪水被上游無序地“圍追堵截”,也隨著周圍植被受到空前地狂挖亂墾,終使今日的居延海完全干涸,并成為風沙施暴北京的罪惡淵藪。
內蒙古最西部的阿拉善盟,向被譽為駱駝之鄉(xiāng)。駱駝本是被干旱和饑餓孕育出的有著鋼鐵般生命的家族。近十年來,由于當地沙化程度日益加劇,駱駝的主要食糧馬蓮草幾近絕滅。駱駝們在經歷了饑與渴的極限之后,一批又一批地走進了地獄之門。我在一本畫報上,看到一具具橫躺在沙漠中駱駝的尸骨,那慘白的化石般的骨架,像架架豎琴,仍在向讀者唱著干渴的悲歌。
三
山西霍泉在唐貞觀時建起灌渠,每屆春旱時節(jié),洪、趙兩縣的庶民常因爭水而械斗。這年春天騷亂又起。知府速招洪、趙兩縣令共同擬定了匪夷所思的平亂之策。
一天,知府差人在霍泉旁的水神廟前,架起大油鍋一口,擲銅錢十枚于鍋底,先將鍋中之油燒個滾沸,再命兩縣各選的壯丁,用手探油鍋而撈之,撈得幾枚錢,便得幾份水。在兩大營壘民眾山呼般的助威之下,三聲響鑼敲畢,全場鴉默雀靜。但見趙城擢拔出了硬漢,弩箭離弦似的沖至鍋邊,搶先猛地將手插進滾沸的油鍋,一下抓住銅錢七枚。壯漢的右手、右臂被油炸得焦爛……
為趙城贏得七份水的漢子,被該縣視為澤被一方的英雄,并為之在水神廟一側建立了“好漢廟”的生祠。
自“油鍋撈錢分三七”后,洪、趙兩縣為泉水仍屢爭屢訟,械斗不斷。分水的限水石也屢豎屢砸,兩縣的水戰(zhàn)仍死糾活纏,不絕如縷。至清雍正年間,方換成難毀難拔的鐵柱。盡管官府派衙役嚴守分水亭口,但兩縣又把戰(zhàn)地移至對方渠頭,常是彼戰(zhàn)摁下破葫蘆,此戰(zhàn)又炸裂了漏水瓢。因水結下的不共戴天之仇,使得洪、趙兩縣青年男女從不通婚。直至建國后,趙城并入洪洞,這延續(xù)千余載的水戰(zhàn)才偃旗息鼓。
四
地球上到底哪種資源彌足珍貴,答案越來越清晰,那就是水。因為水是生命之源。
縱貫美國西南部七州的科羅拉多河,曾因水的豐沛而稱著于世,近幾年卻因用水量驟增而出現短缺,七個州的首腦不得不坐上談判桌,去重新修訂八十多年前制定的分水協(xié)議。
有關資料表明,全球有214條(個)河流及湖泊,早就成為所經流國家之間一觸即跳的最敏感神經。
以色列與敘利亞關系的“死結”,在于有著“中東水塔”之稱的戈蘭高地。該高地是約旦河之源頭,以色列百分之四十的用水取自約旦河,如果以方放棄該高地,會讓敘利亞死死扼住其生存的咽喉。埃及與接壤的埃塞俄比亞為尼羅河的紛爭由來已久,埃及百分之九十七的用水來自尼羅河,但處于上游的蘇丹、肯尼亞、烏干達等另五個國家,也都紛紛開發(fā)和利用尼羅河水,埃及對上游諸國的超量用水分外敏感,曾多次聲稱,將不惜動用武力加以干涉。印度與孟加拉國為恒河的糾紛,匈牙利與斯洛伐克為多瑙河的摩擦,土耳其與中東國家為幼發(fā)拉底河的爭端,均早已引起了聯合國的注視。
有諸多學者指出,如果說20世紀是石油的戰(zhàn)爭,那么21世紀將會是水的戰(zhàn)爭??梢韵胂?,一旦水的爭奪大戰(zhàn)在全世界爆發(fā),那就不是昔年洪、趙兩縣那樣的刀矛相搏,而是現代各種尖端武器最慘烈、最血腥的殺戮與滅絕吧?
摘自《解放日報》2007年3月8日
責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