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既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認知過程,又是學生能力的發(fā)展過程。因此教師要徹底掘棄和擺脫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學,把主要經歷放在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提供信息,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上。關鍵是要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一、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和能力是提高課堂參與度的必要條件
奧蘇伯爾認為:學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概念和經驗有很大關系。數學學科有其嚴密的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大多數數學知識點都有其前期的基礎,后期的深化和發(fā)展。給學生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的準備,是學生積極參與數學課堂教學的必要條件,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所學的知識作適當的“降格處理”。
所謂“降格處理”,有的是把新知識通過難度下降,使新知識變成學生似曾相識的東西,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有的是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學生在學習數學中完全陌生的內容是很少見的,對學習的內容總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要讓學生在新舊知識的比較中找出共同點與區(qū)別點,順利完成正遷移,通過類似的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是提高課堂參與度的重要手段
課堂教學是師生多邊的活動過程。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關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讓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因此,教師必須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主動為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創(chuàng)設條件和情境,如教學“長方體的特征”這一課,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1. 教師出示若干個物體的包裝盒,讓學生先對他們進行分類,并敘述自己的分類理由。
2. 教師拿起一個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的盒子讓學生觀察、觸摸長方體的特征。
3. 通過學生的總結、教師的引導,總結出長、正方體的所有特征。
4. 讓學生用橡皮泥做頂點、長短不同的細木棒做棱,四人一個小組合作制作一個長方體、一個正方體。
通過這樣的設計,將操作、觀察、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不僅使學生參與了教學的整個過程,而且還啟迪了思維發(fā)展,達到了使學生既長知識又長技能的目的。
三、設置認知沖突是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重要因素
學生的參與欲望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而學生的認知沖突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源泉,也是學生積極參與思維學習的原因。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設置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欲望。如“長、正方形的面積”這一課的教學,先出示12個大小相同的1cm小正方形,擺一個大長方形,有幾種擺法?然后提問長方形的面積與什么有關?有什么關系?你能驗證嗎?通過這樣的設計,層層深入,不斷設置認知沖突,使學生始終處于一個不斷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之中,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參與欲望。
四、因材施教,是提高課堂參與度的前提條件
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整個學習活動中。同時,又要注意學生個性的發(fā)展,這是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個性差異畢竟存在,所以在課堂上必須做到“上不封頂,下要保底”。在教學中,我針對各種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練習,讓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從實際出發(fā),有題可做。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良好的問題情境和學習氛圍,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