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秋
摘 要:邦達爾科三角形框架理論的核心由語義范疇、功能語義場和范疇情景三部分組成,該理論遵循對語言材料進行“從內(nèi)容到形式”和“從形式到內(nèi)容”的雙向分析原則,它體現(xiàn)的是一個完整的話語生成模式。嘗試結合該理論模式進行俄語語篇教學,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篇理解和構建能力。
關鍵詞:邦達爾科;三角形框架理論;語篇教學
一、簡述邦達爾科三角形框架理論
邦達爾科(А. В. Бондарко)是當今俄羅斯著名語言學家,是彼得堡功能語言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的功能語言學理論在俄羅斯語言學界具有很大影響。三角形框架理論是邦達爾科功能語法理論的核心理論框架。20世紀初俄羅斯語言學家謝爾巴(Л. В. Щерба)提出的“積極語法”思想,謝爾巴把傳統(tǒng)的語法模式稱為“消極語法”,他指出不應僅從“形式到內(nèi)容”的方向?qū)φZ言材料進行分析,應構建一種有助于說話人表達思想的語法模式,邦達爾科的功能語言學思想正是源自謝爾巴的思想。
在邦達爾科三角形框架理論模式中,包括語義范疇(семантическая категория),功能語義場(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семантическое поле)和范疇情景(категориальная ситуация),,理論的核心展開后是一個三角形,因此稱為三角形框架理論,具體如圖:
功能語義場(ФСП) 范疇情景(КС)
語義范疇(СК)
語義范疇、功能語義場和范疇情景三者之間密切相關,體現(xiàn)的是說話人從確定一種語義范疇到最后形成具體的語句的三個階段。“語義范疇是指以各種變體形式出現(xiàn)在語言的意義和功能中的主要的不變體范疇特征(語義常體) 是把語法意義和語義功能劃分成相互交叉和相互作用的內(nèi)容范圍的基礎。”(杜桂芝,2010)語義范疇是說話人話語表達之前想要表達確定的語義內(nèi)容。功能語義場是體現(xiàn)某一語義功能和語義范疇的不同層級語言表達手段的集合。功能語義場主要分為體貌、時間、序列、性質(zhì)、空間等功能語義場。范疇情景是以某一特定語義范疇以及同該語義范疇相符的功能語義場為基礎的典型類型內(nèi)容結構,范疇情景是一個類概念,它是語句所表達的總的語義情景的一個方面,范疇情景包括了空間情景,體貌情景,時間情景,性質(zhì)情景等具體的子概念情景,這些子概念情景是種概念。該理論模式遵循對語言材料進行從內(nèi)容到形式和從形式到內(nèi)容的雙向分析原則,該理論體現(xiàn)的是從確定語義范疇,建立功能語義場理到在具體話語中實現(xiàn)范疇情景的過程。
二、該理論在俄語語篇教學中的運用
“語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語法約束的在一定語境下表示完整語義的自然語言。它是協(xié)調(diào)詞匯學、句法學、音系學、和語義學(包括語用學)的語言學分支,目的是為了通過語言這個媒介實現(xiàn)具體的交際任務或完成一定行為?!保ê鷫痒?,1994)曲桂賢(2007)認為:語篇教學就是從語篇的結構入手,從語篇所要體現(xiàn)的交際功能,言語的主體與言語對象的不同角度出發(fā),可以讓學生在運用語言交際的動態(tài)環(huán)境中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句型等語言知識,從而加深對語言現(xiàn)象的交際功能的理解、訓練和培養(yǎng)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邦達爾科三角形框架理論遵循語言結構和功能一致性的原則,要求語篇表達語義內(nèi)容和語篇的語言表達手段一致。語法系統(tǒng)語言基礎包括一些語法單位,類別和范疇,以及他們之間的內(nèi)部聯(lián)系,受具體語境的制約,在言語事實過程中體現(xiàn)。一方面,范疇情景依據(jù)特定語義范疇為基礎,在具體語句表達時可通過多種語言手段在言語中體現(xiàn)范疇情景。
語篇的銜接與連貫劃分為社會符號層、語義層、詞匯層、句法層和音系層,范疇情景在語篇中體現(xiàn)出的銜接和連貫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語義層、詞匯層和句法層三個層面。我們以句法層面為例。
在詞匯層面,不同指稱成分在語篇中可代表不同的內(nèi)容,按照內(nèi)容類型分為時間指稱、地點指稱、人稱指稱、社會指稱和語篇指稱。其中時間指稱,“指稱詞語所指的內(nèi)容有關時間的某一段或點” (胡壯麟,1994)。說話人在語篇中的說話時刻為參照點,言語時刻之前為過去,之后為將來。例如:
Так выглядел Уран в 1986 году во время пролета станции "Вояджер-2".…(這是“旅行者二號”探測器在1986年飛行時拍到的天王星的樣子。……)例子中僅有“во время”(在……時候)并無實際意義。結合所指,既“в 1986 году”(在1986年),這樣這個句子所蘊含的時間意義就清晰了。所以時間指稱詞語和所指在語篇中是密不可分的。
俄語語篇的構建也受語體的制約,言語表達者在構建語篇從所要表達的與語義范疇出發(fā),結合使用語言的具體語境,選擇恰當?shù)谋磉_手段。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重視語篇的銜接意識,掌握不同語體語篇的銜接特點,注意段落之間以及段落內(nèi)語句的銜接關系。
三、結語
當今外語教學越來越注重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邦得爾科的三角形框架理論打破了傳統(tǒng)語言學對語言的分析方法,從語義出發(fā)研究語言形式的表達手段,可以更好的為說話人表達思想服務。語篇作為一種語言交際單位和言語行為的結果,應用該理論對語篇進行分析,有助于學生深入的理解語篇的語義內(nèi)涵,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語義信息;另一方面對于語篇進行范疇情景分析可以幫助學生如何更好的選擇想要表達自己思想的語言手段,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符合語言學研究與語言教學相結合的原則。
在俄語語篇教學中,強化對語篇的范疇情景和語篇特征分析能夠幫助學生獲取新的語義信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語篇意圖,進而達到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和提高學生的準確靈活運用外語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Бондарко А.В.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M]. Л.: Наука, 1984.
[2]杜桂芝,簡述А. В. Бондарко的功能語義場理論[J],外語學刊,2010,2.
[3]胡壯麟. 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4]曲桂賢. 語篇、語境與外語教學[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