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曉莉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選編的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寫景抒情散文的典范。然而,白璧微瑕,其語言描寫中確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請看第四段描寫荷花的幾句文字: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的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的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其中,“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一句,筆者認為用在此處很不協(xié)調(diào),理由如下:
1.音韻上不協(xié)調(diào)。“有裊娜的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與“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句式整齊劃一,搭配勻稱,語氣和諧一致,讀來朗朗上口,悅耳動聽,富有節(jié)奏感,而又綴上一句“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就顯得有點多余、累贅,語言上也顯得很不順暢。
2.表意不連貫。該句的本體是“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的點綴著些白花”,屬群體概念,下文予以描寫:“有裊娜的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這是對荷花的分類描寫,但也不是荷花的個體形象,而下文中的喻體“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更是寫荷花整體形態(tài),且繁而多,而“剛出浴的美人”固然是個美好的形象,但無論我們?nèi)绾温?lián)想,也很難把“剛出浴的美人”想象成群體形象。退后一步,即便能把它想象成一個個“剛出浴的美人”,但這個群體的形象顯然又缺乏美感,較之于“星星”“明珠”而言,形象高大且反差明顯,本喻體之間的相似性幾乎不存在。如果具體到一朵荷花,又在月下,將其寫成“剛出浴的美人”,那自然是再貼切不過了。人教版舊教材將這句刪去,除過了因那個社會看到這樣的描寫未免會說有小資情調(diào)外,另一個原因恐怕與此有很大關系。因此,在我看來刪去也罷。
其瑕疵出現(xiàn)在另外一處描寫:“月光是隔了樹照進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
“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在不能朗照的月光下,如何畫在荷葉上,是寫實,還是想象?據(jù)筆者觀察,即使晴朗的夜晚,楊柳的影子,清晰地照在地上是可能的,然而要照在月下大致呈黑色的荷葉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何況是像畫上去的一般,更是無從看到。同時,也與上文“薄薄的輕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般,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所描寫的朦朧意境不符,且作者在下文寫到“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等隱約、霧氣騰騰的景象也與之很難協(xié)調(diào)一致。
以上屬筆者粗淺見解,從事中學語文教學,每每教授這篇膾炙人口的美文,常常為朱先生美妙且悅耳動聽的語言、細致的觀察、豐富的聯(lián)想,以及對自然深刻的感悟所折服。然而,讀得久了,對有些細節(jié)也難免心生困惑,具體到細節(jié)的理解,學生也在產(chǎn)生這樣那樣的疑問,因此,不妨將筆者見解亮與大方之家,供斟酌、批評。
(作者單位 甘肅省嘉峪關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