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民
摘要:農(nóng)村初級中學的作文教學面臨著基礎薄弱、積累不足、資源匱乏等諸多不利因素,長期以來,存在著寫作模式化、依賴性強的問題,一直處于下筆難、創(chuàng)新難、疲于應付的狀態(tài),結合實際教學經(jīng)歷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作文;情景;辯論;取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樂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心實感。”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虼?,提高學生的寫作欲是首先要做的。
一、創(chuàng)設情景法
大多數(shù)農(nóng)村學生一提到作文,未知題目先發(fā)愁,究其原因是對作文不感興趣,往往是因為不知該寫些什么,不知怎樣才能寫出讓人滿意的作文,還有部分學生急急翻出范文逐一搜索,找出同類項準備移花接木,所以我認為激發(fā)他們的寫作熱情得給他們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情景。眾所周知,寫一篇應用文對學生來說十分不易,我曾經(jīng)一次訓練學生寫說明文,就采用了實物教學,課堂中,我?guī)нM了兩只熱水瓶,板書題目后,我首先讓學生觀察這兩只熱水瓶,在外觀上的不同之處,討論后,我讓他們寫第一段,從熱水瓶的外觀或種類談起,接著我讓一名學生將此熱水瓶大卸八塊,他拔下瓶塞,拿掉底座,拆下外殼……每拆一部分,我都讓學生說出它的名稱、作用,或者它的樣子像什么。如此演示完畢后,學生對熱水瓶的構造已了如指掌,根據(jù)物理知識,又知曉它的保溫原理,沒等安裝完畢,學生們已紛紛動筆,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全沒有平日那種“咬破筆桿子,吐不出半點字”的痛苦與無奈。所以,給學生一個直觀形象具體的構思環(huán)境,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就地取材法
發(fā)生在身邊的事最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對親耳所聞、親眼所見得來的素材,往往津津樂道,情有獨鐘,教師如果合理利用這些材料引導學生作文,避免命題成規(guī)定話題,在相對自由的空間里,即使平時對作文不感興趣的學生也能超越自我,創(chuàng)造奇跡。我村一老人,生有六個兒子,如今年老體弱,生活無法自理,卻無人贍養(yǎng),老人無奈之下,一紙訴狀將六個兒子告上法庭,弄得沸沸揚揚,對此,我有意安排了一次誘發(fā)寫作的訓練。首先,我詳細陳述事件的原委,讓學生明白“熱點問題”的來龍去脈,然后提出訓練要求:你對這件事持什么態(tài)度?為什么有這種態(tài)度?從中得出什么體會?假如你是老人跟自己的兒子對簿公堂,心里會想什么?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作文,說完,我播放音樂《燭光里的媽媽》《父親》,學生們時而掩卷沉思,時而奮筆疾書。一節(jié)課下來,全部完成了習作。下面是一個平時不善作文的學生所寫:
題目:一父六子俱成人 六子一父獨難活
“我無法想象一位父親如何將六個兒子逐一撫養(yǎng)成人,可六個兒子的所作所為卻讓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狼心狗肺。”
這個題目令我大吃一驚,他說是聽這兩天別人談論的,但短短幾句話卻實實在在表達了他的想法。
還有學生從感恩談起,且以央視公益廣告“媽媽,洗腳”為材料,呼吁人們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則,其想象程度超出我的預想。
三、巧設辯論法
有爭議就有想法,也就能引出他們的興趣,教師立即因勢利導,學生也就可能產(chǎn)生寫作的熱情和欲望。
家長會后的第二天課堂中,發(fā)生了這樣一幕:我告訴學生通過家長會,我發(fā)現(xiàn)家長們也挺苦的,那我們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理解他們,學生在下面嘰嘰喳喳地說:“我們才苦呢!”我一聽樂了,“你們苦什么?”他們七嘴八舌談開了,作業(yè)、升學壓力、偏科……我說,那組織辯論吧,我代表家長方,經(jīng)過幾分鐘激烈的唇槍舌劍,我讓學生把自己的觀點、理由寫下來,慢慢欣賞,題目定為“誰苦”。
課后作業(yè)交上來,有一個學生構思了一篇小說,大致寫的是一位風雨無阻為孩子送飯的母親發(fā)現(xiàn)兒子欺騙自己不去學校時,心中無言的苦。讓我心中為之一顫,原來他能寫出這樣的作文。
水本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成靈光。學生并非先天缺少“寫作細胞”,如果他們內(nèi)心深處投入巧妙的一擊,蕩起情感的漣漪,濺起思想的火花,那么相信他們一定能在嘗試中走向成功,從成功中嘗到喜悅。
參考文獻:
張文龍.如何使農(nóng)村中學作文教學走出低谷[J].青海教育,2004(Z3).
(作者單位 甘肅省靖遠縣北灣鎮(zhèn)教育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