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新 楊新 彭保發(fā) 陳端呂
一、建設背景
《地理教學論》作為一門專業(yè)課程,把它立項為精品課程,是基于以下幾方面因素:一是學校專業(yè)定位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我校是一所1999年新升本科的地方院校,學校的發(fā)展歷史和地域特征,決定了師范類專業(yè)的專業(yè)定位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為立足地方,為地方培養(yǎng)應用型的優(yōu)秀師資隊伍。二是本課程在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中的定位與課程目標?;谖倚5乩砜茖W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良好教師素質、能在中等學校從事地理及環(huán)境教學、地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地方應用型人才,因此,師范教育是本專業(yè)發(fā)展的特色所在?!兜乩斫虒W論》課程教學正是突出師范特色的具體體現(xiàn),其課程目標主要包括:地理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滲透、地理教育教學基本素質的提升、地理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功的加強、師范素質的培養(yǎng)等。三是本課程的發(fā)展歷史。本課程歷經(jīng)夯實基礎(1979—1986年)和快速發(fā)展(1986年至今)兩個重要發(fā)展階段,課程名稱由最初的《中學地理教材教法》替換為《地理教學論》。經(jīng)過30余年的建設,本課程教學已形成一套較完整的獨立體系。課程由內容單一、教學方法簡單發(fā)展至現(xiàn)在形成一門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教學手段先進的綜合性專業(yè)方向課程,其中包括地理教學技能、教師職業(yè)技能訓練、多媒體輔助地理教學、地理微格教學、中學地理教育教學研究等課程。當教育部組織實施“高等師范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時,本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得到了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正是基于以上背景,本課程于2010年立項為湖南文理學院精品課程。
二、建設內容
1.師資隊伍建設
精品課程建設與師資隊伍建設相輔相成,兩者存在必然聯(lián)系。精品課程建設的主體是教師,師資隊伍的建設與提升是提高課程建設質量與水平的重要保證。近3年來,本課程組先后晉升教授2名、副教授和高級實驗師各1名,獲得博士學位教師3名,既逐步擴大了教師梯隊的高學歷、高層次比例,又不斷強化和提高了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技術操作能力以及教學研究能力等,為課程師資的豐富和整體水平的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
2.教材體系建設
教材體系建設是精品課程建設的核心,教材選取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精品課程的“含金量”。關于教材建設應從兩個層次來考慮:一是選用當前出版發(fā)行的具有代表性的優(yōu)秀教材;二是爭取自編高水平的教材。目前,本課程主要依托教材《新編地理教學論》(楊新主編,科學出版社,2010)為21世紀全國普通高等教育師范類地理系列教材,具有以下特點:①本教材在全國最先提出對地理教材的分析和加工,并做出了全面、系統(tǒng)的論述。②“地理嘗試教學”模式是作者主持的教學實驗,并在全國首倡的。③以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情況為依據(jù)所構建的、全新的地理教學方法分類體系,是國內外首次提出。④本教材十分重視對學生基本素質、地理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⑤本教材具有突出的可操作性。學生學習本教材并結合教師聯(lián)系實際的講授,對從事中學地理教學有很大收益。本教材在湖南師范大學、重慶師范大學、湖南科技大學、湖南文理學院、白城師范學院、咸寧學院、內江學院、德州學院等院校交流、使用,獲得一致好評;并被湖南省教育科學院確定為全省中學地理教師必讀書目。
3.實踐性教學環(huán)境
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是本課程突出師范特色、定位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重要內容。因此,本課程著力從以下幾方面營造實踐性教學環(huán)境:一是抓住中央與地方共建高?;A課實驗室建設的機遇,高標準的多媒體教室建設一步到位。二是現(xiàn)已建成7間微格教室,為學生的師范技能培訓提供了平臺。三是充分利用和有效融合社會資源,與湘西北絕大部分中學保持廣泛聯(lián)系,建立了6個教育實習基地,其中湖南省優(yōu)秀教學實習基地1個。這為本課程組教師指導本科生參加、開展地理實踐教學活動提供良好條件。另外,充分利用“全國中小學繼續(xù)教育網(wǎng)”網(wǎng)絡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先進的教學資源;還通過在線討論、遠程答疑、遠程布置作業(yè)和提交作業(yè)、遠程考試和評卷、郵件等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4.教學內容及解決方法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由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構成,其重點內容是地理教學論的基本理論、地理學習心理過程、地理教學過程、地理教學內容、地理教學方法運用、地理課堂教學等幾個方面;難點內容是如何通過教學加強學生從事地理教學的基本功訓練,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師范素質,如地理教學基本功包括:口頭表達能力、“三板”教學能力、教材研究能力、地理課件制作能力。為此,課程組采取的解決方法:①通過“微格教學”改進學生教態(tài),提高口頭表達能力。②通過對中學地理教材的分析,提高學生教材研究能力。③通過“多媒體輔助地理教學”課程的學習,提高課件制作能力。④通過課外分組試教,提高“三板”教學能力。⑤深入中學地理課堂,觀摩專家講座,做到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
5.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學方法與手段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保障,也是課程建設的關鍵。課程組在創(chuàng)建過程中,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①創(chuàng)新地理嘗試教學法,經(jīng)常運用愉快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②持續(xù)開展“微格教學”,訓練學生的教態(tài)、培養(yǎng)他們的膽量和對教材的分析、初步學習運用地理教學方法、掌握基本的課堂教學規(guī)律。③改革教學手段與評價方式,使用標本、模型、儀器、地圖、地球儀、錄像、電視等諸多教具,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和網(wǎng)絡教學,既突出地理學科的特點,增強直觀性,又反映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優(yōu)勢,為學生今后從事中學地理教學工作打下基礎。課外,經(jīng)常深入常德市中學課堂聽觀摩課,時常邀請有經(jīng)驗的中學教師來我院開辦講座,與學生一起討論。評價上,既通過課程考試來考察學生的條件性知識,又通過學生講課、說課、評課等形式考察學生的實踐性知識。如將學生課堂答問記入平時成績,這是本課程教學手段改革突出的一點。
6.保障措施與管理制度
健全的保障措施與管理制度是精品課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基礎。我校長期重視課程建設,著力打造課程品牌。2004年出臺了“精品課程建設規(guī)劃”和“精品課程建設實施計劃”,明確提出了精品課程的建設目標、建設措施、建設標準及建設管理。2011年,學校將“課程建設”作為年度中心工作來抓,并專門出臺了“‘課程建設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了“使全校每一門課程都達到合格課程標準,并在此基礎上建成一批優(yōu)質課程、精品課程”的目標。今后還需要成立專門的課程管理小組,一方面協(xié)調解決課程維護中的現(xiàn)實問題,如課程編排、教學大綱修編、課程內容調整、試題庫更新以及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另一方面逐步更新和豐富課程資源信息,提高課堂資源的運行效率,進一步保障精品課程的運行質量。
三、建設體會
1.課程建設的特色
本課程創(chuàng)建的特色是旗幟鮮明地回答了課程教學中有機整體的4個關鍵性問題:①為什么教—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確定,都是為了學生的學習,為了學生學有所成。②教什么—內容:教學內容必須為提高學生師范素質服務,為學生今后從事中學地理教學工作服務。③如何教—方法:采用多種手段、方法,如討論式教學法、愉快教學法等。④教得怎樣—評價:對學習評價既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過程;既要重期末考核,更要重平時考查;既要重考試成績,更要重師范素質的高低。
2.課程建設的動力
科學研究是地方高校課程建設的根本動力,精品課程的建設尤其需要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tài)和成果。《地理教學論》是一門應用性突出、時效性較強、與中學地理教學銜接緊密的課程。因此,任課教師的科學研究及其成果在課程教學中的轉化已成為課程建設的基本動力。教學促進科研,科研提升教學。尤其是要緊跟基礎地理教育改革的步伐,實現(xiàn)科學研究主題、課程教學內容與中學地理教育教學改革的完美對接。
3.課程建設的機制
在精品課程的創(chuàng)建過程中,學生處于什么地位,這是現(xiàn)代高等教育學研究的重要問題,也是一個新的課題。課程建設不能是單方面的,不能只注重教師的研究及課程內容的改革,還要特別注重學生的參與、師生的反饋、課程方式方法的改革。《地理教學論》極強的實踐性和對學生今后從事中學地理教育教學工作的極大影響力,特別需要師生在科學研究、教學內容實施和學習評價上充分合作,以師生互動作為課程建設的機制。另外,由于精品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和動態(tài)工程,其中涉及到大量的人、財、物、評價等管理問題,因此,應將精品課程的持續(xù)管理和有效激勵作為課程創(chuàng)建的機制?!?/p>
本項目為國家“十二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BIA120067)、教育部高等學校Ⅰ特色專業(yè)建設點、湖南文理學院精品課程項目資助。
作者單位:1.湖南文理學院資源環(huán)境與旅游學院(415000) 2.湖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4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