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晴
現(xiàn)在這個社會變化太快了,不斷出現(xiàn)的新“東東”真讓人感覺跟不上趟,尤其是為人父母的,真想不通現(xiàn)在的孩子怎么會有這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嘴里蹦出的新名詞不知是從哪來的,讓人不理解、摸不著頭腦,如果你表示異議,就會說你落伍了。如果對生活、學習、成長沒影響,家長還不會太在意,可令家長不放心的事也是常有的。
對很多孩子來說,“王子與公主在一起,從此以后過上了幸福生活?!边@種故事早已“OUT”了,現(xiàn)在流行的是“王子與王子在一起”。這一傾向在美劇中并不鮮見,從《摩登家庭》到《絕望的主婦》,同志的身影無所不在??膳c此同時,“腐女”“腐男”的稱謂也開始在中學生中流傳起來了。
從網(wǎng)上一查,有點知道“腐女”“腐男”的意思時,有不少家長會被嚇得不輕。這一新名詞不是很容易解釋的,有這樣的說法:“腐女”是那些致力于同人志創(chuàng)作的深度“宅女”;那些超喜歡BL的一群人才是真正的“腐女”;BL即BoysLove的縮寫,翻譯成中文是男孩子間的愛,也稱為少年愛;“腐男”由“腐女”衍生而來的名稱,也稱腐兄,多指對于BL愛情漫畫情有獨鐘的男性,簡單來說,就是比一般喜愛BL的同人男研究、沉迷更深的男子。此類似是而非的解說,再加上孩子在男女交往上有些表現(xiàn)令人不放心的話,家長更加憂心忡忡。
小林的父母一臉焦慮地來找我。一見面就拿出筆記本,詳細地告之我女兒的種種可疑的跡象:對同性戀題材的小說、電影、電視十分喜歡;有時候會穿爸爸寬大的襯衫和夾克,擺出一副男人架勢;和某位女生好得像一個人似的,而且還以老公老婆相稱;自己還寫以女同為題材的小說。這對夫妻邊說邊搖頭,那種擔心立即彌漫在咨詢室的角角落落。
按照常規(guī),我進一步了解更加詳盡的細節(jié)情況:比如說小林平時的穿著打扮穿爸爸衣服的頻度;與同性的交往程度;是否有過喜歡的異性(這一點相當重要)等。經(jīng)過這一詢問,心中就有了底:要說小林是女同,那太勉強了。那么應該如何來解釋發(fā)生在小林身上的這一切讓父母擔心的現(xiàn)象呢?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
心理需要:中學生因為生理發(fā)育的原因,自然會對異性產(chǎn)生情感,可是從小接受教育,以及周圍的環(huán)境都是不許可的。如果和某位異性多聊幾句,老師和家長知道了就會加以指責,甚至會給你施加更多的壓力,與同性交往則會省去不少類似的麻煩。于是,有時候借同性來發(fā)揮一下對異性的向往也就成了許多中學生會做的事。不僅僅是中學生,在某些只有同性的封閉性團體中,如監(jiān)獄、部隊、寺廟等,同性成員也會很自然地產(chǎn)生男女角色的“分工”。所以,對處于情感萌芽過程的中學生,不要過于敏感,如果覺得孩子行為有些不對勁,要疏而不堵,不然容易堵出更大的問題來。
自尊的需要:“你很棒,我們是好朋友,所以我也很棒?!焙⒆映羞@樣的邏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十分渴望被承認。自己可以成為別人的榜樣是一件很開心的事,但成不了,怎么辦?那就與很棒的孩子成為最親密的朋友。比如,把班中一位外表吸引人,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做為自己的好友,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像她一樣,外表靚麗,成績優(yōu)秀。好不容易找到了這么棒的好朋友,與對方更親近一點,是最自然不過的事,這與性無關,而是尋找一種與“好”的融合感,進一步從這種融合感中找到力量和自尊。
融入群體的需要:人是群居動物,所以,能夠進入一個團體,并被這個團體接受和喜愛,對一個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我接待過不少有關青少年休學的個案,追尋他們之所以選擇休學的原因,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在學校中,沒有朋友,沒辦法融入班級這個團體。但他們對父母的說辭往往是學習壓力大,因為父母不會認為“沒人理”會是一個理由。要順利地融入群體,被大家所認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每一個群體都有自己的組建原則,相似性就是很重要的原則之一,也就是群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類似的興趣愛好,無此愛好的個體就會被拒絕。比如:男生中盛行網(wǎng)絡游戲,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別的男生都玩,我不玩就太“OUT”了?,F(xiàn)在“腐”文化在學生中流傳也頗廣,所以如果不知道,那也挺“OUT”的。
了解了這一切之后,父母又應該如何來對待孩子們了解或者談論這些話題呢?其實并不困難。只要掌握幾個原則就可以了。
1放心大膽的心態(tài):青春
期的少男少女們,對同性親密的情況并不少見,但最終會成為同志的比例是極低的,不必過于擔心。
2與時俱進的思想:隨著
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我們知識更新的速度巨增,不能再用我們的頭腦來看待孩子的問題。提倡用好奇的眼光來看待孩子們出現(xiàn)的這些新課題,先去了解一些相關的內容,What? When? Why?How?
3開放平和的對話:在以
上二點的基礎上,可以找機會與自己的孩子進行一次平等的對話,聽一下孩子對這些話題的理解和看法。一定不要讓自己的擔心和害怕影響對話的氛圍,從而失去了解孩子的一個好機會。
我們是生活在“地球村”中的,可以預想,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還會碰到更多我們前所未聞的困難,但是做家長的只要可以掌握以上的三個原則,就做到處世不驚,從而客觀冷靜地給予孩子相應的指導,讓孩子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