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進盛
“養(yǎng)成教育”是我校教育的指導思想之一。為此,多年來我的班主任工作都是圍繞這一中心來展開的,尤其是初一階段。養(yǎng)成教育主要的內涵是指學生良好學習習慣、良好的生活、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所謂習慣,就是人的行為傾向。也就是說,習慣是行為,而且是穩(wěn)定的,甚至是自動化的行為,并不一定是他自己希望的行為。每個人身上都有很多好的習慣,也有些不好的習慣?!安ハ乱粋€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語)。可見,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立于社會的行為基礎,也是取得成功與幸福的關鍵。
一、習慣的養(yǎng)成要持之以恒
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在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反復現(xiàn)象,這樣,教師平時的督促就顯得更為重要,要通過經(jīng)常性的督促檢查,使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養(yǎng)成自覺的習慣。美國研究發(fā)現(xiàn),養(yǎng)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當然,這是一個大致的時間區(qū)間)。工作經(jīng)驗也告訴我們,不同的行為習慣形成的時間是不相同的,并且,時間越長形成的習慣越穩(wěn)定。因此,平時我利用課間、班會課等多種場合對學生的不足之處給予指出或幫其糾正,或強調正確的做法,久而久之,使學生化外來的強制性轉化為內在的自覺行為習慣,如衛(wèi)生打掃,要求學生對教室、清潔區(qū)等地方的打掃要做到地面干凈、臺凳擺放整齊、早上值日必須在早讀課前完成等等,通過多次強化練習,值日工作自然地成為學生的一種行為習慣;又如學生見到老師主動問好、集隊集會時不拖拉椅子等等。
二、多樹立學習榜樣
榜樣即模范和典型。榜樣教育常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影響、激發(fā)學習者的積極性,從而發(fā)自內心地效仿、努力地形成與榜樣相一致的優(yōu)良品行。此外,榜樣的樹立要做到直觀、形象。
一方面教師是學生直接仿效的對象,教師應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為此,作為班主任的我很注重自身的言行舉止。例如每周升旗儀式時,我都會認真做好肅立、宣誓、唱國歌等程序;平時,在教室或在走廊,當看見有紙屑,我總是會主動揀起來,學生座位不齊就會幫他拉整齊,這些不起眼的小動作,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令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正所謂“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另一方面要樹立同學榜樣,如學習標兵、德育先進等等。青少年生活在自己的亞文化圈子里,同齡人之間易相互感染、鼓勵,同學榜樣的樹立,可以為班級其他成員提供更為具體、直觀、近距離的學習素材,這種積極的促進作用是其他手段無法比擬的。
三、多管齊下,促進整體發(fā)展
首先引導、培養(yǎng)學生各種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包括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衛(wèi)生習慣、勞動習慣等。它們彼此之間并不是各自獨立的,而是都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有很大的關聯(lián)性,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進而“會學習”、“會求知”、“會探索”、“會思考”、“會辨別”,再而促進塑造學生良好的品格的形成,糾正學生心理和行為上的偏差,使學生各方面習慣都得到有效培養(yǎng)、鞏固。
其次加強與家庭等方面的彼此間的溝通與合作: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需要各種教育力量保持一致性作為條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習慣培養(yǎng)的經(jīng)常性,否則,只能是時好時壞。有老師抱怨5<2,即老師辛辛苦苦教育5天不如家庭和社會對學生2天的影響,其實這是由于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教育不一致的緣故。假如我們通過走下去或請進來等方式家長溝通交流,就能形成教育合力幫助學生糾正不良的習慣。因此,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單槍匹馬,孤軍作戰(zhàn),不僅要與良好的生活習慣、衛(wèi)生習慣等結合起來,同時還要與學校、家庭結合起來,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