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祖國的寶島,是鑲嵌在南海邊的綠寶石。從孩提時代,我就憧憬著有一天能去這個中國最大最美的寶島看一看。幾十年過去了,2012年12月,年過半百的我,終于實現(xiàn)了這個期盼已久的夢想。
一進入臺灣,我立刻覺得很親切,黃皮膚、黑頭發(fā)、黑眼珠、中國話,和內(nèi)地一樣,真是賓至如歸的感覺。在出入境處,我就發(fā)現(xiàn)許多用語習慣與內(nèi)地不同,比如內(nèi)地叫“出入境管理局”而臺灣叫“入出境管理局”。臺面上放著一盤糖果,免費供旅客食用。我雖然沒有去取糖果,但是那周到入微的細節(jié)卻給了我溫馨感受。
在臺灣的幾天里,我游覽了阿里山(姊妹潭、三代木、神木區(qū))、鄒族文化部落、日月潭、慈云湖、太魯閣公園風景區(qū)、九曲洞、燕子口、臺北故宮博物院等地,每到一處我都細細駐足觀看,并將主要景色收入了鏡頭。作為一個攝影發(fā)燒友,真真叫做美不勝收。
阿里山列為臺灣風景區(qū)之一,美景紛陣早為人所稱道,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更不知阿里山之偉大”的說法,它得天獨厚的景色,無論是參天的紅檜還是林中幽靜的小徑,無論是鄒族文化部落,鄒族傳統(tǒng)家屋、鄒族服飾、還是繚繞不絕的云海,甚至連路邊芳菲的野花都悄悄地給你一份驚喜。
到阿里山,我甚為驚訝的是森林里的小火車。阿里山的鐵路全長72公里,卻由海拔30米上開到2450米,坡度之大舉世罕見?;疖噺纳侥_登峰,似沿“螺旋梯”盤旋而上。蒸汽機車頭牽扯動火車在蜿蜒的山谷中前進,穿山越嶺飛瀾跨橋,沿途穿越巨木參天的神木區(qū)。昔日為轉(zhuǎn)運木材而興建的它,今已蛻變成森林旅游列車。
日月潭——在清朝時即被選為臺灣八大景區(qū)之一,是臺灣唯一的天然湖。日月潭之所以美麗,是因為它的四周是一座座長滿綠樹的山巒,而湖水又靜靜的、藍藍的,像一面鏡子,把周圍的山色倒映在湖里。一年四季,早春暮秋,晨曦晚霞,映在湖里的景色也不一樣,變幻萬千,景景入畫。
漫步在太魯閣國家森林公園,巍峨的青山,陡峭的懸崖,深霧鎖在山巔,一朵朵白云慢悠悠的于岫中冉冉而出,讓人不忍移目。臺灣太魯閣族姑娘們的服飾也很獨特,讓人聯(lián)想起內(nèi)地云貴少數(shù)民族的絢爛衣飾。
臺灣故宮博物院,與北京的故宮博物院,隔海相望,連理姊妹,這是到臺灣游必去的地方。臺灣故宮博物院于民國54年落成,是一座中國宮殿式的建筑,仿照北京故宮建成,收藏近70萬件的中國珍貴文物。故宮里面陳列的物品讓我眼花繚亂,從商朝的青銅器開始,一直到清代的工藝品、玉器、瓷器,毫不夸張地說,件件都是價值連城的國寶。但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弛名中外的“鎮(zhèn)宮之寶”——“翠玉白菜”、“東坡肉”和工藝品《核舟記》。“翠玉白菜”、“東坡肉”可能不少人都知道,但《核舟記》在一個桃核上雕刻的小船、船艙里座著八個人,他們的表情栩栩如生,有專門的放大鏡供人們仔細觀賞,核底一平方厘米左右的地方刻了400多字的赤壁賦。除了驚嘆中國藝匠的鬼斧神工我不知道還能說什么。遺憾的是故宮博物院是不允許拍照的。
短短幾日的臺灣游覽,給我留下了非常美好難忘的印象。臺灣山清水秀,環(huán)境優(yōu)美。臺灣更有一種親近感,無論是商店的售貨小姐、酒店的服務(wù)生,還是行色匆匆的路人,一聽說我們來自內(nèi)地,都紛紛親熱地與我們打招呼問好,仿佛我們從來就沒分開過。
美好的語言也許難以描述臺灣如畫的美景,也許此時唯有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的詩句能表達我臺灣行的心境:“莫言下嶺便無難,兼得游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一閃放過一山攔。”您不必遺憾,作為資深的攝影記者我用鏡頭記下那一處處一山山的絕妙瞬間,他們也能教您飽覽臺灣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