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析失獨家庭困境與解決對策

      2013-04-29 09:28:41范宇君
      學理論·下 2013年6期
      關鍵詞:失獨家庭困境

      范宇君

      摘 要:失獨家庭作為社會弱勢群體,需要全社會各個層面的幫扶。為了使得這種幫扶達到更好的效果,對于其所處困境的分析以及幫助其逃離這種困境的解決辦法是必要的。從社會、制度與經濟、家庭與個人三個層面上對失獨家庭的困境進行深入分析,并在該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構建互動型社會關系網絡這一新的解決方法,以期對于失獨家庭的幫扶起到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失獨家庭;困境;社會關系網絡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8-0080-02

      引言

      失獨家庭指失去了獨生子女的家庭。作為新聞報刊的衍生詞匯,目前學術界對此沒有明確的定義。筆者認為,一般來說可以將失獨家庭與獨生子女死亡家庭等同。結合王廣州、郭志剛[1]等人研究,我們將失獨家庭界定為父母40周歲以上,只生育過一個子女且現無存活子女的家庭。本文以合肥市失獨家庭為樣本,對合肥市4個市轄區(qū)600多戶失獨家庭進行分層抽樣,通過半結構式訪談與參與觀察的方法,了解失獨家庭在經濟、養(yǎng)老、制度、情感、精神等多個層面的生存困境。并在幫扶對策上,把失獨家庭看作是具有能動性的主體,通過外部力量作用于自身,實現他們自身對社會關系網絡的重構,走出困境。

      一、失獨家庭的困境分析

      失獨現象造成了家庭三角結構的破壞,父母身心遭受打擊,面臨著經濟、制度、情感等多方面的風險,家庭成員的內外功能也會逐步缺失。失獨家庭的生存困境大致可分為三個層面:

      (一)社會層面

      1.社會對失獨家庭的接納度低

      社會排斥理論認為,排斥是指社會力量通過壓迫某一群體及其成員,以不同的方式對人群做出自然的或人為的類別區(qū)分,使主體被排擠、被隔離、被邊緣化為弱勢群體的過程[2]。社會對失獨家庭的排斥表現為不關心失獨群體的生活狀況,無視失獨群體的利益訴求,造成失獨群體扮演著被遺棄的角色。2007年8月,國家計生委發(fā)布了《全國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特別扶助制度》,獨生子女死亡風險才開始受到政府的重視。但社會的過分關注又使失獨家庭在社會交往中往往被貼上了標簽,公眾以帶有同情、憐憫的眼光關注他們而擾亂了失獨群體的正常生活。

      2.失獨家庭的社會認同感弱

      社會認同感低首先表現在,失獨家庭對自身社會身份的不認可,不認同自己失去子女的角色,失去生活重心和自我價值感;其次,與其歸屬的社會群體和社區(qū)環(huán)境的逐漸疏離,一些失獨家庭在事件發(fā)生后會做出搬離原來的社區(qū),辭職等的行為選擇;最后,對于未來的模糊感,缺乏生活目標的明確定位。失獨家庭成員通常會表現出自己被社會所拋棄、自我否定、不愿與正常家庭交往等一系列的非理性情緒和行為,這些會給他們的再適應造成阻礙。

      女兒去世后,我們的生活被徹底打亂了,沒有去上班,不參加任何活動。開始時孩子媽媽每天在女兒的臥室里待著,穿著女兒的衣服,她希望從女兒的衣服中聞到女兒的氣息。親戚朋友都會經常過來安慰我們,但是依舊走不出來,甚至想過離開合肥到一個沒有人能夠找到的地方。(報道人:ZHG,LL,夫妻,40歲左右,高中教師)

      (二)制度與經濟層面

      穆光宗提出將養(yǎng)老制度分為經濟性養(yǎng)老和非經濟性養(yǎng)老兩個方面[3]。獨生子女的離世使得中國崇尚家庭養(yǎng)老背景下,養(yǎng)兒防老的觀念受到破壞。制度與經濟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青年勞動力的喪失對于逐漸步入老年期的父母來說,等于失去了長期的經濟來源,從而會對養(yǎng)老制度產生影響,表現在物質的供應上。這是經濟性養(yǎng)老方面。而對于非經濟性養(yǎng)老來說,其本身內容包含了精神贍養(yǎng)、日常照料和健康維護[3],這就產生了誰來贍養(yǎng),拿什么來贍養(yǎng),如何贍養(yǎng)的問題。

      妻子2005年患腦癌走了,女兒也在2006年因疾病去世,現在老人獨自居住在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房間里。妻子、女兒連續(xù)去世,給他造成很大的傷害,并且年齡也大了,沒有工作,生活條件和精神狀態(tài)都不是很好。老人現在主要依靠政府低保生活,平時也會收集一些廢舊品出賣以補貼家用。(報道人:HZP,男,70歲左右,已退休)

      (三)家庭與個人層面

      1.精神崩潰,孤獨、封閉與自卑

      獨生子女意外死亡使得這部分家庭提前甚至永久進入了空巢期,這種“空巢”家庭又與一般的父母不在身邊的“空巢家庭”有著本質區(qū)別,因為他們永遠失去了孩子這一家庭最大精神支柱[4]。從短期看,意外發(fā)生后,父母大都精神受到打擊,陷入到對子女的自責與懷念中,甚至會產生一些反社會情緒;從長期看,情緒穩(wěn)定下來后,他們又會產生一種孤獨感,沒有可傾訴的對象,對未來生活表現出恐懼與擔憂。同時,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失獨群體往往比較敏感,自卑而不愿與社會交往,把自己封鎖在狹小空間中。在訪談中也發(fā)現,很多父母在失獨后會尋找一些情感寄托,如養(yǎng)寵物、信仰宗教等。

      2.夫妻關系緊張,家庭解體

      家庭三角一端的缺失造成整個家庭結構不穩(wěn)定,家庭功能弱化。一方面,父母雙方都沉浸在悲痛中,沒有精力安慰對方和顧及對方的感受,彼此之間的矛盾趨向尖銳,感情也就逐漸淡薄了。另一方面,獨生子女家庭的風險性會隨母親生育能力的逐步喪失而依賴性需求的逐步增大而放大[5]。由于男女雙方生理上的發(fā)育不同,在母方逐漸喪失生育能力后,家庭解體的風險就會驟然增大,尤其對于40到50周歲年齡段的女性來說,面臨著失子又失夫的“雙失”風險。

      “我們一直把女兒的死歸咎于我們對她的管理太少了,如果當初堅持不同意也不會出現這種狀況,因為這件事我們的感情就出現了問題,后來女兒他爸堅持再生一個,因為我沒能走出女兒去世的陰影所以不同意,最后我們離婚了”。(報道人:LFL,女,40歲左右,工人)

      3.身體狀況愈下

      生理與心理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失獨父母長期處于悲痛之中,作息及飲食方面極不規(guī)律,長期下來會形成各種慢性疾病,一些父母甚至還會由于自責而故意懲罰自己。有學者指出,人們在經歷獨生子女死亡重大家庭變故后在一段時間內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失眠、頭痛、情緒壓抑、悲傷和焦慮、身體機能老化,嚴重的還會誘發(fā)重大疾病[6]。

      4.對第三代的撫養(yǎng)問題

      有第三代的失獨家庭是指有孫子或孫女、外孫或外孫女的失獨家庭,此類家庭結構主要出現在父母50周歲以上的失獨家庭群體中,是一種特殊的失獨家庭形式。因為這些家庭有了血脈的延續(xù),鏈接家庭成員之間的鏈條并沒有斷裂只是出現了輪空。中國社會是一種非常注重血緣關系的差序格局,第三代的出現能夠讓失獨父母有一個精神的寄托,從而不會過度的意志消沉。

      但同時又存在著第三代的撫養(yǎng)問題。經濟是一方面,(外)孫子女的教育費用、生活開支需要足夠的經濟支持,而這些父母大都已經退休,勞動能力逐步下降,僅靠微薄的退休工資和政府補助金很難供養(yǎng);另一方面在精神層面上,父母由于將所有的精神寄托在第三代身上,會無形之中使(外)孫子女感到巨大的壓力,無法正常交往。此外,(外)孫子女由于年齡過小,他們遭受的精神打擊比父母更難恢復,并且具有很強的潛伏性,失獨父母在對第三代進行撫養(yǎng)時如不注意這些潛在的風險,很可能使第三代出現社會發(fā)展畸形。

      家里的小孫女引起了筆者的注意。與父母的交談過程中,孫女表現出一些矛盾的行為:先是對我們表現出恐懼與排斥,后來又故意向我們扔玩具,筆者剛想接近,小孫女哇地哭起來了。按照奶奶的話說,孫女在學校里很乖,只是不愿與人交流,愛哭。(報道人:ZJL,ZDJ,夫妻,60歲左右,退休)

      三、失獨家庭社會關系網絡的構建

      以往對失獨家庭的困境解決多以政府為主體,采取制度性的幫扶措施如提高生活補助、建立專項基金和發(fā)動社會募捐等,不僅實施主體單一而且主要集中于物質層面,其影響也是短平快的,缺乏深入性和持久性。筆者認為,失獨家庭自身是具有能動性的主體,而結合其主觀能動性,構建一個包含行為主體在內的可以實現雙向選擇的互動型社會關系網絡,才能提高問題解決的效度。

      (一)構建互動型社會關系網絡的前提

      筆者認為,要構建互動性關系網絡,首先應該明確每個失獨家庭的真實需求。本文通過對失獨家庭的訪談調查發(fā)現,在一些共性需求基礎上,每戶家庭面臨的具體情況不盡相同。有的家庭更希望得到經濟支持,有的則偏重于精神慰藉;有的家庭排斥第三方的介入等等。外界的觀察只是表面的,只有失獨家庭自身才了解自己內心真正所想。因此,在對失獨家庭進行幫助時,需要失獨家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需求選擇,而外界力量在這其中只是扮演著啟發(fā)者與引導者的角色。

      (二)構建互動型社會關系網絡的基礎

      失獨家庭由于其弱勢群體身份地位的特殊性,使其在社會網絡的人際交往上更傾向選擇同質群體和依賴初級社會關系[2]。由于群體內部的同質性,成員之間有同感的相互作用。當成員以積極的心態(tài)來鼓勵、支持其他成員時,其效能也就具有了正向意義:群體內聚力增加,群體成員自我認同度提高,能夠積極主動地表達自身利益需求,實現自我賦能。因此,重要的是在幫助其構建互動型社會關系網絡時,社會工作者應要加強對失獨家庭自助群體的引導,使之實現自我賦能。

      (三)構建互動型的社會關系網絡的關鍵

      通過研究發(fā)現,失獨家庭構建的社會關系網絡一般分為強關系網絡和弱關系網絡兩類。強關系型網絡以家人、朋友和失獨群體組織為代表。由于親密度高,對失獨家庭群體產生的效用也大,但該網絡的適應性較窄。而弱關系網絡則以政府、居委會、專業(yè)工作人員(社會工作者、心理咨詢師、律師)以及志愿者為代表,由于該網絡能夠整合更多、更廣泛的資源,從外部環(huán)境入手幫助滿足失獨家庭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需求,實現更大范圍的互動型社會關系網絡的構建。而失獨家庭本身會更多地傾向于尋求與自己關系親密的對象的幫助而忽視了弱關系群體的作用。因此,筆者認為引導失獨家庭對該網絡的認識,明確失獨家庭在網絡中的角色,也是構建互動型社會關系網絡的關鍵。

      失獨家庭普遍會出現社會適應性困難,幫助實現其社會適應是社會的重要任務。因此社會工作者應引導失獨家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其所處困境,在識別自身真實需求的基礎上,以自我賦能的方式,通過向弱關系網尋求幫助,構建起完整互動型的社會關系網絡。在這種模型下,失獨家庭不再作為被動接受者,而是積極主動地尋求各種資源來幫助自己有效獲取資源,走出困境。

      參考文獻:

      [1]王廣州,郭志剛,郭震威. 對傷殘死亡獨生子女母親人數的初步測算[J].中國人口科學,2008,(1).

      [2]樊金娥,金楠. 弱勢群體: 社會關系網絡中的孤獨者[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

      [3]穆光宗.獨生子女家庭非經濟養(yǎng)老風險及保障[J].浙江學刊,2007,(3).

      [4]趙仲杰. 城市獨生子女傷殘、死亡給其父母帶來的困境及對策——以北京市宣武區(qū)調查數據為依據[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4).

      [5]桂世勛,王秀銀,李蘭永,穆光宗. 對成年獨生子女意外傷亡家庭問題的深層思考[J].人口研究,2004,(1).

      [6]孫靜. 獨生子女死亡家庭困境及適應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7]張友琴. 社會支持與社會支持網——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的工作模式初探[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

      [8]同春芬,王香梅.我國漁民社會流動中的社會關系網絡初探[J].農業(yè)科技管理, 2012,(6).

      猜你喜歡
      失獨家庭困境
      困境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08
      “鄰避”困境化解之策
      試論系統(tǒng)理論在失獨家庭社會工作服務中的運用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5:15:30
      我國霧霾治理的困境與出路
      失獨家庭基本訴求及政府幫扶服務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3期)2016-10-18 13:53:45
      失獨家庭困境如何破解
      人民論壇(2016年26期)2016-10-12 11:10:24
      論狹義平等理論的三重困境
      社會科學(2016年6期)2016-06-15 20:29:08
      農村失獨家庭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
      商(2016年17期)2016-06-06 14:58:52
      我國失獨家庭養(yǎng)老問題及對策研究
      商(2016年1期)2016-03-03 10:46:10
      失獨家庭養(yǎng)老保障問題研究
      消費導刊(2015年2期)2015-07-15 17:04:36
      汉阴县| 英吉沙县| 盖州市| 宁波市| 商都县| 绩溪县| 宜君县| 泊头市| 五大连池市| 丹巴县| 青铜峡市| 博客| 阿瓦提县| 靖州| 子长县| 互助| 德格县| 鹤庆县| 广元市| 建始县| 武胜县| 屯昌县| 凌云县| 南阳市| 镇赉县| 水富县| 桂阳县| 沁源县| 万山特区| 汕头市| 文安县| 江油市| 洱源县| 舒兰市| 巫溪县| 嘉荫县| 开江县| 嘉义县| 星子县| 浦县| 榆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