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翠
[摘 要]:得到父母的關愛,享受家庭的溫暖,是每個孩子天經(jīng)地義該享受的,可有的人連這基本的權(quán)利也無法實現(xiàn)。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守兒童”。他們需要全社會特別的關注特別的愛。
[關鍵詞]:弱勢群體 留守兒童 教育問題
近年來,從農(nóng)村中小學教育到農(nóng)民工子女入學問題,從教育資源的配給到“教育公平”問題的討論,弱勢群體子女教育問題已成為一個全社會關注的問題。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他們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變成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qū),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父母可能會給他們經(jīng)濟上的富足,但他們心里的“空”無人能填,由于長時間缺乏親情的關愛、有效教育和管理,難免在心理、行為、學習、思想道德等方面出現(xiàn)問題。
韓同學的父親又來學校了,他站在教室后門外面透過門縫看他的孩子是不是認真聽課,這已不是第一次了,因為孩子的叛逆,孩子與父親也缺乏溝通,只要一搭話題他們就吵。父親已經(jīng)束手無策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父親想時刻掌握孩子的一言一行,孩子事事想方設法掙脫父親的控制。母親在外打工,父親在家邊種地邊照看孩子,兒子和父親又都剛性很強,遇事很難達成妥協(xié),孩子遇事也不跟爸爸商量,當老師給他父親打電話時,父親就光想打孩子。
劉同學今天又沒有來學校,她以前是班長,有膽量、有魄力、有領導力是入學第一天同學們就選她做班長的主要原因,在她的帶領下同學們都很遵守紀律,但時間不長,她的“權(quán)力”就膨脹起來了,她命令班上的同學幫她做作業(yè),打掃衛(wèi)生,給她錢,買東西……誰不聽話就要倒霉,挨打,被罰衛(wèi)生,被孤立。被欺負的同學也不敢吭聲,這還是被欺負的學生家長和老師聊天時提起的,老師叫來開導了一番,她很不情愿地“辭職”了。上周兩個男生因為打架拿出了藏的水果刀,盡管沒有發(fā)生傷害事件,管制刀具是學校一直查禁的物品,不知道他們是怎么得到的,旁觀者都嚇傻了,劉同學倒好,她問其他同學借來了削鉛筆的小刀,把水果刀藏起來,還囑咐在場的同學,老師追問起就說是削鉛筆的小刀。這種“冷靜”真不敢小覷。
學困生幫扶需要詳細了解孩子的家庭狀況,我選擇了一個很有個性的小女孩,她考試全部用紅色筆答卷,大膽,與男生打架。她的資料上寫著“父親在外做生意,母親不詳”。
這三個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守兒童”,三個普普通通的孩子,三個很平常的現(xiàn)象,卻讓人的心難以平靜,我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語言才能形容我的那種情緒,我總覺得自己的童年不幸,七歲就要幫媽媽燒火做飯,帶弟弟妹妹,天麻麻亮就要起來給豬拔草,然后才狂奔學校,作業(yè)也只有等忙完家務才有空寫。每天能像同學一樣呆教室寫完作業(yè)再踢踢毽子、丟丟沙包,然后慢悠悠地踢著路上的石子回家吃飯,這就是我童年的渴望。小時候總覺得自己很倒霉怎么出生在了這樣的家庭,除了干不完的農(nóng)活就是聽不完的嘮叨。現(xiàn)在看來,比起這些“留守兒童”我還算幸福的,至少在家還有忙得“灰頭土臉”的爸爸媽媽喊吃飯。而這些孩子卻連見見爸媽都困難,他們的要求不高,只要有人陪他們多說說話,當回家時有一口熱飯吃,有人輔導寫作業(yè),當開家長會時他們也能有真正的“家長”,作為一個孩子這些最樸實的想法卻也是一種奢侈。由于不在父母身邊,缺乏與父母之間深層次的感情溝通,代理監(jiān)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他們得不到應有的父愛和母愛,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他們孤獨、自卑、精神壓抑、性格孤僻,不愿意與老師和同學溝通;他們內(nèi)心痛苦,看上去淡漠、自閉。南方沿海某權(quán)威調(diào)查顯示:大多數(shù)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不如人,覺得自己受歧視,有過被遺棄的感覺[1],而且留守兒童的年齡普遍偏小,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缺乏法律、生理安全方面的知識,再加上不能很好地辨別是非好壞、交友不當,很容易被一些壞人引入歧途,從而導致嚴重問題的發(fā)生,對他們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照這樣下去,這些孩子難免行為偏差成為社會的隱患。那么該怎么樣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呢?就筆者淺顯的閱歷做以下建議:首先,父母要謹慎選擇代理監(jiān)護人,不能光是有人做飯,有人作伴。即使有監(jiān)護人,家長也應經(jīng)常主動與孩子的班主任,任課老師聯(lián)系,了解孩子的近況,共同商討一些教育的方法。其次,學校要爭取配備心理老師,或?qū)處熯M行相關培訓,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詢、心理矯正等教育內(nèi)容,加大疏導力度,創(chuàng)造條件開設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課,創(chuàng)設心理咨詢室、咨詢信箱、親情熱線電話等,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的家庭教育缺失;注重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兒童參加文明健康的活動,讓他們?nèi)谌爰w之中,消除孤獨感、自卑感,促使其人格的健康發(fā)展[2]。老師也要給予留守兒童特殊的關愛,與他們交朋友,時刻關心、愛護、照顧他們。在安全上,時刻提醒;在生活上,盡可能提供幫助;在心理上,細心觀察,多方溝通;在學習上,耐心輔導;在交往上,鼓勵他們?nèi)谌氪蟀嗉壖w中,減少其心靈的孤獨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潑開朗的學習和生活心態(tài)。最后,就應該注重“內(nèi)因”的作用,留守兒童應該加強自我教育和引導,要樹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要有面對現(xiàn)實的信心及勇氣。要對未來充滿希望,向著積極、樂觀、開朗、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等好的一面發(fā)展,不斷完善自己。要理解父母出門在外的艱辛,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努力培養(yǎng)獨立自主、不怕困難的意志和能力,要刻苦學習,以優(yōu)異的成績報答父母的辛勤勞動,不讓父母操心。做生活中的強者。
一篇文章并不能完整、真實地呈現(xiàn)這些孩子的全部面貌。而他們的狀況,他們的渴望,需要我們用愛用心去體會。因為這些孩子的成長和發(fā)展牽動的不只是一個家庭的心,還觸動著整個社會的“神經(jīng)”,“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農(nóng)村中學弱勢群體子女教育問題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春興.《現(xiàn)代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6.
[2]劉長城,張向東.《皮亞杰兒童認知發(fā)展理論及對當代教育的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03 [3] 周宗奎,孫曉軍,劉亞,周東明·《農(nóng)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