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航
劉備在白帝城托孤給諸葛亮,給兒子劉禪的兩句臨終遺言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在劉備眼中,治理天下大事也不過是善惡之為與不為。囑咐劉禪,只行善,不作惡,哪怕是小善小惡。再小的善事,也必須做;秋毫的惡,也絕不能犯。這句格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一代代言傳身教沿襲下來,作為判斷一個人道德品質的重要標準。因為,細節(jié)決定成敗。
坑蒙拐騙時有發(fā)生,安心做善事很難,且常被懷疑動機——是為了炒作名,還是炒作利?
作惡則挺容易,有時什么也不做,袖手旁觀,已是作惡。比如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小混混在陰暗角落欺負一個弱女子,看見了施暴,聽見了呼救,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不但是作惡,甚至是大惡,應該受到道德的譴責和法律的審判。袖手旁觀在道德上叫缺乏憐憫和良知,法律上叫做不作為。
無心的過失,導致了小惡,情雖可原,卻理無可恕。那些蓄謀已久,處心積慮的大惡更是罪不可赦。大惡,從道德上講叫惡行,從法律上講或許就是違法犯罪。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教誨人們向善懲惡,善事,做得越多越好,越大越好。惡事,必須圍追堵截,懲前毖后,不可疏漏。
善惡大小,說起來空洞抽象,但用數(shù)軸表示,則比較形象,一目了然。
數(shù)軸上的原點是善惡的指數(shù)基點,是善惡相互消解的地方,表示不作惡,不行善。善的道德指數(shù)是零點向右,朝向正無窮大。惡的道德指數(shù)是零點向左,為負。有道德良知的人都希望看到善果累累,而不希望看到惡貫滿盈。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所以,善惡數(shù)軸的左邊,也往往難以空白,總有負的道德指數(shù)可以讀出。
比如一個人做善事的道德指數(shù)是8 ,做惡事道德指數(shù)是-1,表明這人善大于惡。如果他做善事的指數(shù)是0,作惡的指數(shù)為-8,說明這人只做惡,不向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混蛋!
前不久,一位朋友滿腹牢騷地找我傾訴:領導偏心眼兒,分工時生怕我的任務少了,美其名曰多做事有利于進步!有時候莫名其妙發(fā)脾氣,偶爾還給我穿小鞋。
朋友的事,我也有耳聞,勸慰他:領導把你從鄉(xiāng)下調進城,是大善舉,工作中一點一點地磨礪你,錘煉你,提升的你能力,是小善舉,無數(shù)的小善舉疊加起來,又成了大善舉。至于偶爾情緒失控,發(fā)泄一下,沒拿你當外人。硬要說領導的不對,那也只是一丁點兒小情緒,連小惡都算不上??傮w而言,領導一直在與你為善,于你有大恩,你應該永遠銘記,終身感恩!你必須承認,要不是他的關照,你憑自己折騰,能混進這么牛的單位?
朋友舒心了,笑著說:憑自己硬干,這輩子就別想了,單位同事的學歷都是碩士以上,我只是個函授的本科生。
半年后,朋友打電話告訴我:領導果然是在磨礪我,現(xiàn)在,提拔我當科室的負責人了。要是沒有那些苛刻的批評和責罵,我這團稀泥是扶不上墻的!
將大善和小惡的關系,引入家庭倫理秩序,比較典型的,體現(xiàn)在女婿與岳父,兒媳與婆婆的關系之中。婆婆對兒子和兒媳,岳父對女兒和女婿,大多能做到毫不偏私,視若己出。但婆婆對待兒子和兒媳,父親對女兒和女婿,卻很難做到一以貫之地百分之百地等同,這是人性使然。如果兒媳和女婿偶爾感覺到了一絲絲厚此薄彼,千萬不要心理失衡,面對他們恩賜的無價之寶愛侶而言,不經意的芝麻點兒樣的小偏頗又算得了什么?他們的愛,永遠朝著數(shù)軸的正右方無限延伸。
社會發(fā)展包括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兩個方面的共同進步,善意和惡意是社會意識,善行和惡行是社會存在,將善發(fā)揚光大,將惡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我們會欣喜地看到,社會發(fā)展的數(shù)軸上,善言善行像一臺功率超強的發(fā)動機,推動著人類社會的滾滾車輪,平穩(wěn)快速地奔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