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冰
摘 要:《我們需要談談凱文》改編自萊昂內·施瑞福2003年創(chuàng)作的同名小說。這部拍攝周期只有四十天的電影,無論是導演的精妙設計,還是演員驚艷的表演都無不讓人叫絕。影片無論是發(fā)人深省的主題、富有特色的敘事風格,還是極具內涵的意象烘托都引人深思。
關鍵詞:敘事風格 主題 意象
《我們需要談談凱文》是一部歐洲藝術片風格的家庭倫理劇,以倒敘、插敘的手法從母親的視角回顧了問題兒子凱文的人生歷程。反思凱文到底怎么了?是母親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偏差還是兒子天性就是個惡魔?關于凱文成長為殺人魔頭這一事件的原因,以及誰來負這個責任的問題有太多的評析,這里我們僅就作品的主題和敘事特點予以探討。
一、對主題的理解
電影作品的內容與主題,滲透和體現(xiàn)著創(chuàng)作者的世界觀、價值觀,體現(xiàn)著創(chuàng)作者對生活的認識和感悟。因此創(chuàng)作的主題往往是多元化、多側面、多切入點的,是電影的動作和人物的內涵,也是電影的情節(jié)和事件的外延。那么從《我們需要談談凱文》這部影片中我們能體會到創(chuàng)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什么呢?
首先,我們從影片的片名——“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來分析,因為無論是小說的名字還是電影的片名,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主題的一個展現(xiàn),那么需要談談凱文也就暗示著凱文已經存在問題了,而且問題很嚴重,需要拿到大家面前來談談、來探討。另外,英語中,要表達需要或者應該做某事need to do、should do、ought to do、be supposed to do都可以,但片中用的是“need to”。以“need”做實義動詞的用法來表達,從語法角度來講,它的語氣比較確定,不如其他幾個委婉、模糊?!皀eed to”所表達的內容從意義上來說更加堅定有力,指向性更加明確,說明問題的嚴重性。所以,由此看來,影片從開篇就給觀眾點明了主題——一個問題,一個需要及時面對并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
其次,影片在敘事的策略上不是采用傳統(tǒng)的線性平鋪直敘的方式,而是以插敘兼倒敘的手法,將每個矛盾推向極致,強迫你隨同影片的主人公伊娃一起緊張,一起不停地思考,從而達到扣人心弦、發(fā)人深省的目的。從凱文剛出生的不??摁[母親無以應對便將他推到工地上用噪音暫時掩蓋其哭聲開始,就注定了這對母子的矛盾難以調和。從三歲不學說話又極具挑戰(zhàn)性的眼神、將母親的地圖噴上墨水母親氣得發(fā)瘋、換牙的年齡還故意將便便拉在紙尿褲上導致母親將他手臂摔傷以及弄瞎妹妹的眼睛到最后校園大屠殺,每一次的矛盾沖突都帶給人恐懼和心悸。凱文的天性與母親的強制加上劇中演員的表演,震撼人心,似乎能夠讓你閉上眼睛就看見凱文那邪惡的表情,讓你如同劇中母親一樣無奈而緊張,面對凱文不斷挑戰(zhàn)人們心理承受的底線的種種行徑,只會呼喚人們去思考——“why and how”?
二、敘事風格對表達主題的意義
電影的結構是一部電影最重要的藝術展現(xiàn)形式之一,是影片的組織、排列的方式和敘事組合的構造之和。
1.從劇作結構層面來看,《我們需要談談凱文》是一部含有戲劇式結構元素的電影。戲劇式結構簡單地概括就是生活平衡打破之后,中間發(fā)生了一系列有意義的事件,導致價值的變化,直到生活平衡重新恢復。其中往往包含著起、承、轉、合,即一條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的線索,促使全局大高潮的到來。其情節(jié)緊張激烈又曲折有致地向高潮推進。① 戲劇性電影應具備的特征是情節(jié)完整,故事性強;緊扣矛盾,強化沖突;集中力量,塑造主要人物;精心安排,營造戲劇情境。所以本片在情節(jié)上雖有間斷但整體卻是完整的,并通過營造一定的情境突出矛盾,強化沖突,以完成對主要人物生動鮮明的刻畫。最后影片的結局是在情理之外,亦是預料之外。因為,凱文的邪惡達到了極致,不在情理之中,最后的結果也慘到極處完全出乎意料。這是他戲劇性結構的特點,同時,它又含有非戲劇性結構電影的特征,即在表面構成上,更為隨意、更為自然和偶然,許許多多的事件被有機地、有意地排列在一起,在影片的最后形成上達到多個個體看似無意識的組合形成集體的有意識。比如,影片采用插敘和倒敘的方法將伊娃在凱文出事后的生活穿插以她對過去與兒子種種矛盾沖突的反思的片段,這多個看似雜亂無章的矛盾事件、支離破碎的回憶,是對凱文問題的深化和強調,同時有意識地激發(fā)觀眾對凱文問題的進一步思考。這種分散又重組的過程,仿佛片中女主人公伊娃回思辨識的心路歷程,在此沉重痛苦的過程中,這個不太會做母親的母親最終意識到在兒子凱文的成長歷程中,缺失了什么。
2.從情節(jié)結構層面來看,本片的情節(jié)設計是倒敘兼插敘、對比反差等多種敘事手法的結合。它由兩條線索交叉并行展開。一條是現(xiàn)在進行時,母親伊娃在校園屠殺悲劇發(fā)生后的慘淡生活;一條則是過去進行時,是伊娃的回憶和反思,從她與丈夫相戀開始,到凱文入獄止。傳統(tǒng)的電影情節(jié),往往是順序型的,線型的排列,而本片的敘事情節(jié)則更為復雜,更為巧妙。在總體上為影片搭建了引出主題的框架,并通過很多細節(jié)動作、細節(jié)場面以及細節(jié)語言等元素的積累來完成對情節(jié)的推動。比如,片中母親懷孕期間的面部表情動作是僵硬而迷茫的,沒有讓人看到因為有小生命的孕育而快慰的表情;孩子哭鬧的時候,不是用溫暖的懷抱擁著他、護衛(wèi)他,而是將他舉得又高又遠。對比母親,凱文的行為無時無刻不呈現(xiàn)出一種挑戰(zhàn)性。媽媽教他說話他不學而是目光與媽媽對視;媽媽怕他患有自閉癥帶他看醫(yī)生時,他緊咬下唇;談到他不喜歡的話題時,故意“依依呀呀”地搗亂等。所有這些看似無足輕重的肢體動作的細節(jié)都一步步將每個小矛盾不斷升級為大沖突。
3.語言結構的敘事效果。片中雖然語言不多,但通過語言的方式也將各個矛盾逐一推向高潮,進一步拉近與主題的距離,凱文的問題迫在眉睫。媽媽是愛兒子的,看著小小的身體因為自己一時氣惱而犯下的錯誤,深感懊悔。但盡管如此,向兒子道歉時的語言卻顯得那么生硬:
“What mother did was very…very worry, and she?蒺s so…so sorry.”
在伊娃背著丈夫懷孕之后,母子的對話是這樣的:
“——You may like it.
——but I don?蒺t like it. 一邊將一些彩色筆使勁地折斷。
——You?蒺ll get used to it.
——But Just because you?蒺re used to sth doesn?蒺t mean you like it. You?蒺re used to me?”“你習慣的不意味著你就喜歡,你不是也習慣我嗎?(言外之意:可你不喜歡我)”
這些話竟然出自一個六七歲的小孩子之口,見其聰明的同時亦恐其犀利。在母親被凱文的黑客軟件搗毀電腦后,有這樣一句對白:
“——what?蒺s the point?
——there?蒺s no point, that?蒺s the point.”沒有意義,就是意義
這些看似簡短平常的對白,把母子之間的矛盾逐步上升為沖突,將事態(tài)推向更加令人難以預料的境地。同時通過這些對白,更加引起觀眾的思考——凱文的變化只能用“天生惡魔”來解釋嗎?
三、意象的烘托效果
1.紅色 影片一改驚悚類電影色彩晦暗的慣例。
使用了大量鮮艷的顏色點綴畫面,紅色最為突出,幾乎貫穿全片,將影片的畫面始終保持在了一個相對明亮的鏡頭下。西紅柿狂歡開局為本片拉開了血紅色的帷幕。西紅柿、紅酒、草莓果醬、車尾剎車燈、紅油漆、紅裙子、口紅、紅指甲、紅色電子鐘……紅色成為了影片最重要的意象之一,它暗示著蒂爾達·斯溫頓飾演的母親背后隱藏著一個與血紅色相關的重大事件。這鮮亮的顏色非但沒能抵消影片的陰暗與驚悚,反而突出了影片的懸念感和恐懼感。
2.配樂 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本片的配樂,
尤其讓人耳目一新且恰如其分的是對中國琵琶曲《十
面埋伏》的運用,每次母子行動和語言的交鋒之后,都由琵琶獻聲,好似撥動著緊繃母子間矛盾沖突的琴弦,產生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特殊的意境,對渲染母子的不斷緊張的關系起到很大的作用。而英文老歌也總是在合適的段落適時想起,如Buddy Holly的《Everyday》、Wham的《Last Christmas》、The Beach Boys的《In My
Room》等,渲染了氛圍,烘托了人物心境。幾首老歌旋律明快的居多,既使緊張恐懼的情緒得以舒緩,又將片中人物的性格和未以言表的情緒抒發(fā)出來,起到了間接表達主題、烘托人物內心世界的作用。
《我們需要談談凱文》是一部發(fā)人深省的好影片,
它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問題——是孩子天生詭異難以調教,還是天生詭異的孩子更需要我們家長花心思去調教呢?哪個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要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愛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都像凱文一樣通過殺人最后證明母親是愛他的,那代價豈不是太大了!
① 黃媛媛:《講故事的技巧——電影戲劇式結構初探》,《四川戲劇》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