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衛(wèi)
喬布斯喬幫主去世,世界少了一個偶像。全球各大媒體從此不斷提問:“誰是下一個喬布斯?”
所謂“倚天雖毀,屠龍猶在”。近時段,很多人的目光鎖定了伊隆·馬斯克(Elon Musk)。這位老兄在20年間,先后創(chuàng)立了PayPal,SpaceX和Tesla Motors。PayPal因為開創(chuàng)了網(wǎng)上第三方安全支付的先河,以15億美元賣給eBay,從而廣為人知。Tesla Motors呢,則是電動汽車劃時代的產(chǎn)品。
至于SpaceX,它居然是——私人太空發(fā)射公司。知道美國電視節(jié)目在介紹他的時候怎么說,“世界上只有四個國家掌握了衛(wèi)星發(fā)射和回收技術(shù):美國、俄羅斯、中國和伊隆·馬斯克。”
這三個產(chǎn)品橫跨了互聯(lián)網(wǎng)、清潔能源和太空三大領(lǐng)域。對一個剛剛42歲的人來說,這絕對是神話了。以至于一位讀者張大了嘴巴說:哇,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
不過,這還不是重點了。重點是,在伊隆·馬斯克取得這些成就之前,是進入斯坦福大學的第二天,就決定……退學了。
歷數(shù)一下近年來美國排名在前400的富豪們,居然充斥著無數(shù)這樣的人:從邁阿密大學輟學的米基·阿里森,從俄亥俄州立大學輟學的衛(wèi)克斯奈,從哈佛大學輟學的馬克·扎克伯格……當然還有喬布斯。
因此,很多人的問題來了:上學學那些東西有什么用?或者說,教育有什么用?
但何為有“用”之學?教育所教的東西真的是無用的么?“傳奇新貴”伊隆·馬斯克本身就是一個悖論。
在媒體宣傳其退學的背后,是他10歲就買了第一臺計算機,并自學了編程。12歲就以500美金出售了自己的第一個名為Blastar的商業(yè)軟件。
1992年,他還在皇后大學學習兩年轉(zhuǎn)而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商業(yè)和物理;在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沃頓商學院畢業(yè)獲得學士學位后,又留校一年,獲得第二個物理學士學位。
他創(chuàng)建太空公司的構(gòu)想,說來奇怪,居然是2002年當他在里約熱內(nèi)盧的海灘上度假時,看到了一本書,這本神奇的書是:《火箭推進原理》。
說實話,對于普通人來說,火箭有什么用?反過來說,伊隆如果沒有在大學學過物理學的“無用”理論,又如何可以看這樣的書?
至于喬幫主,眾所周知,他設計蘋果手機的理念很多來自尤其無用的“禪”學。正是這些“空而又空,玄而又玄”的理念形成了至為簡潔的風格,從而風靡世界。而這些,幾乎都可以在大學期間全部學到。
我們說“有用”,往往是因為我們確定了目標,立足于當時的判斷,認為它可以帶來利益。比如說二十年前學商學是有用的,十年前學計算機是有用的,現(xiàn)在,則學習“新媒體”、“新科技”是有用的。然而反過來看,那些曾經(jīng)大受追捧的“有用之學”至今安在的尚有多少呢。
教育,從來就不是專為世俗的“有用之學”而設。正如康德所言,人的一生有無限的可能性,我們窮其努力,只是希望完整。人生就像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那些優(yōu)秀的教育,只是提供給人 “最基本的營養(yǎng)”,無論過去和未來,都可以使人在“土壤”中發(fā)揮天性,具備把“無用之學”轉(zhuǎn)化為“有用之學”的能力罷了。
很多時候,很多事例證明,正是那些教育中的“無用之學”,悄然改變了人一生。
編輯 李豐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