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巖
摘 要 目的:探討中藥治療干眼癥的臨床療效。方法:收治干眼癥患者8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中藥組)和對照組(淚然組),對比分析兩組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顯效23例,有效10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2.5%;對照組顯效16例,有效12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70.0%。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中藥用于治療干眼癥即可改善患者干眼的癥狀,又可提高其機體的免疫力,并對患者全身有一定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關鍵詞 干眼癥 中藥 淚然滴眼液
干眼癥指的是不論何種原因所導致的淚膜病理改變,致使角膜和結膜不能得到正常的濕潤,進而出現(xiàn)眼睛干澀不適、刺痛、磨砂感、燒灼感、視疲勞及畏光等一系列的眼部癥狀,已成為眼科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近年來,相關研究顯示在美國65~84歲人群中的發(fā)病率14.6%[1]。我國的發(fā)病率也較高,且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本研究采用中藥治療干眼癥患者,并與西藥對比分析其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干眼癥患者8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中藥組)和對照組(淚然組)。治療組40例,男12例,女28例,年齡27~59歲,平均43.4±9.7歲;對照組40例,男14例,女26例,年齡28~58歲,平均44.1±9.2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對照組:給予淚然滴眼液(右旋糖酐羥丙甲纖維素滴眼液),1~2滴/次,4次/日,滴眼,8周1個療程。②治療組:給予中藥(菊花20g,麥冬20g,枸杞子20g,黃芪20g,熟地15g,桑葉15g、茯苓15g)日1劑,水煎至400ml,分早晚兩次溫服,8周1個療程。
療效判斷標準:①顯效:患者癥狀消失,角膜的染色減少,經(jīng)多次淚液分泌試驗測定>15mm/5分鐘;②有效:患者癥狀減輕,角膜的染色減少,經(jīng)多次淚液分泌試驗測定5~15mm/5分鐘;③無效:患者癥狀無明顯改善,角膜的染色無變化或增多,經(jīng)多次淚液分泌試驗測定<5mm/5分鐘。
統(tǒng)計學處理:對文中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SPSS1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且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 果
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顯效23例,有效10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2.5%;對照組顯效16例,有效12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70.0%。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中藥治療干眼癥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西藥治療,見表1。
討 論
干眼癥在國際上多分為蒸發(fā)過強型和淚液生成不足型[2],而國內(nèi)主要分為脂質(zhì)異常型、水液缺乏型、淚液動力學異常型、黏蛋白缺乏型以及混合型[3]。目前對于干眼癥尚無明確的治療方法,多采用補充人工淚液的方式進行對癥治療。本研究采用中藥治療干眼癥,取得較好療效。
干眼癥屬于祖國醫(yī)學“白澀癥”范疇,《靈樞·五癃津液別》篇中說:“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于目”。干眼癥的病機主要是肝腎不足,津液虧虛[4]。本研究中的中藥以養(yǎng)陰生津、滋補肝腎為治法,麥冬與黃芪合用以生津潤肺,并可提高機體免疫力;熟地、桑葉與茯苓相配伍以養(yǎng)肝滋腎,菊花與枸杞相配伍以平肝明目,諸藥合用共奏生津潤目之功效,有利于患者病變角膜的修復,并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顯效23例,有效10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2.5%;對照組顯效16例,有效12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70.0%。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中藥治療干眼癥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西藥治療。
綜上所述,中藥用于治療干眼癥即可改善患者干眼的癥狀,又可提高其機體的免疫力,并對患者全身有一定的調(diào)節(jié)作用。通過本研究為中藥治療干眼癥提供了可靠地臨床資料。
參考文獻
1 金明,王曉娟,宋海姣,等.中藥及熏灸治療干眼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眼科雜志,2006,16(2):71-73.
2 Lemp MA.New strategies in the treatment of dry-eye states[J].Cornea,1999,18(6):625-632.
3 劉彥,李凱,丁淑華.中藥潤目靈治療干眼癥的臨床研究[J].西部中醫(yī)藥,2012,25(1):5-6.
4 唐國芬,郭淑玲,王躍麗,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干眼癥180例臨床觀察[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7,18(7):1787.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3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