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艷
摘 要:《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兵書之一,將其樸素思想引入教育領域,必然引起學界對教學行為的重新認識。近年來,素質教育開展的實踐證明,教育觀念的轉變是順利開展素質教育的前提,《三十六計》思想必然會為教育的發(fā)展找到新出路,帶來新啟發(fā)。
關鍵詞:謀略;狀態(tài);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以《易經(jīng)》的陰陽燮理,推演兵法的奇正,剛柔、攻守、進退、主客、虛實等的相互變化,“可謂集前人戰(zhàn)術心理精華之大成”。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變遷,也為三十六計注入新活力,其思想必然會為教育的發(fā)展找到一條新出路。
一、謀略——三十六計的核心思想
謀略為軍事用語?!爸\”的本義是通過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謀略意識起源于人與大自然的抗爭,也即用少的付出獲得多的收入,對多與少的研究也正是社會能發(fā)展的根本所在,這也“使得教員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的問題得以解決。
謀略是認清局勢后的權衡度量的籌劃過程和分析利弊定奪方略的過程。它要求三點,一以“知己知彼”為前提。二要深思熟慮。對敵我力量反復論析,精心設計取得最終勝利。三以最終勝利為目的?!度嫛房傉f中認為“六六三十六,數(shù)中有術,術中有數(shù)。陰陽燮理,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正是此意,在籌算中可以尋求謀略,而謀略的確依靠周密籌劃而成,這需要相輔相成原理的運用,但臨機應變不可憑空安排。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學方法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關系到教學工作的成敗。筆者認為,教學方法是師生為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而采取的有效組織和利用教學環(huán)境的方法,它是謀略在教學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和應用。
如,瞞天過海能保證德育工作順利進行。軍事上瞞天過海是巧妙利用假象迷惑敵方。講究儲玄機于庸常,教育者以此反思,可發(fā)現(xiàn)部分德育工作存在一些弊端:(1)工作獨立化,與現(xiàn)實脫節(jié)。(2)工作不注重思想升華,而流于形式。瞞天過海在德育工作中使用必須以真實為前提,這里是反用戰(zhàn)計。從學生身上出發(fā),德育工作要走進學生日常生活,潛移默化地達到德育工作目的。
又如,暗度陳倉可以豐富德育工作。軍事是指迂回戰(zhàn)略,其思路是采取正面詳攻,當敵軍集結固守時,我軍則向敵側后迂回,以行突襲。反思此計,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根本用意在于轉移注意力。落實到具體開展德育工作就是要避免單調、枯燥的局面。例如,開展比賽,這類“明修棧道”實則寓教于樂的計謀高明之處在于“出其不意,攻其無備”。
二、狀態(tài)——《三十六計》的基本特征
《漢語大詞典》中認為狀態(tài)有兩層含義,一是“人或事物表現(xiàn)出來的形態(tài)”。二是“在科學技術中,指物質系統(tǒng)所處的狀況,也指各種聚集態(tài)”。
狀態(tài)引入教學,其含義更傾向于一種活動的準備,表現(xiàn)為:(1)儲備:指師生原有的知識儲存量和學習習慣等一些為順利進行教學活動提供保障的條件。(2)認知:即對教學活動各因素及其關系的認定。(3)態(tài)度:指師生對教學活動構成因素的看法和心理傾向。(4)選擇:指師生估價,選取有價值的能力傾向。論語中有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示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fā)謂達其辭。”憤與悱即為一種學習狀態(tài),它來自對知識的需求和對自身認識力的了解程度。
以往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播,而忽略了學生的準備情況,其結果不容樂觀。筆者主張改革教學方法,幫助、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即狀態(tài)教學法。“進入狀態(tài),進行教學”是該教學法的基本特征,也是主要思路,其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比如,運用打草驚蛇幫助學生健康發(fā)展。原意指打擊一處,驚動了另一處。現(xiàn)指做事不加保密,使對方有所警戒而事先做了防備。在教學中運用打草驚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對于個別犯有同類性質錯誤學生,對典型的予以嚴肅處理,并間接予以他人警告,起到“殺一儆百”的效果,但切記要信息準確。在學生德育工作中,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問題的信息量少或不完全,可用此計試探虛實,針對問題找到解決辦法,進而開展德育工作。
讓教學成為一種尋求快樂的途徑,那么就必須把教學與戰(zhàn)爭看得同等重要。師生關系平等、民主,教師僅以謀略處于主動,并以此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入狀態(tài),再進行教和學,這就是《三十六計》給我們的反思。
參考文獻:
[1]無谷,譯注.繪圖三十六計.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03.
[2]李秉德.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楊得志.中國軍事大辭典.海南出版社,1992-10.
[4]黃濟,王策三.現(xiàn)代教育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03.
(作者單位 吉林省白城市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