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摘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必須有效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學,加強學生語言積累,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語感。這個目標讓我們很明顯看出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整個語文教育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長期以來,一些學者專家和許多語文教師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語感”在語文教學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以至成了語文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熱點。本文將從加強語文基礎(chǔ),提高字詞句感受力;誦讀經(jīng)典,提升整體感知力;理性分析,加強言語實踐幾個方面分析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語感培養(yǎng)問題。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語感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感能力是在長期語文學習實踐中形成的一種感悟能力,是一種較為復雜的語文綜合能力。語感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一個人的語文綜合素質(zhì),語感是語文學習的靈魂,一個學生語感能力的強弱直接關(guān)系到該學生語文感悟能力以及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能力。如果在語文教學中語感能力得到提升,那么你在語文閱讀理解與寫作方面都會得到很大的進步。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意對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良好的語感培養(yǎng)需要正確合理有效的語感培養(yǎng)方式,那么怎么樣才能夠有效培養(yǎng)發(fā)展語感呢?
一、加強語文基礎(chǔ),提高字詞句感受力,把握語感
語言作為一種表達情感的工具,無論是在時間還是空間上,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人將名言警句寫成書籍留給后代,使后代能夠領(lǐng)悟到先人教導,這種語言就穿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但是語言感受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從字詞句開始,又因為一個句子都是由基本字詞組合而成的,因此加強語感必須首先加強字詞的理解。那么怎樣積累才能夠科學有效呢?首先最基本應該掌握字詞的本義,然后在本意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掌握字詞的引申以及其他活用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將字詞活用。字詞掌握了再說句子,句子分析首先要整體感悟,然后再分析句子的構(gòu)成。這樣使語言本身的潛規(guī)則在腦子中得到一定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成為一種語文直接的感悟能力,語言感悟能力培養(yǎng)起來了,自然語感也就加強了。
中學生已經(jīng)具有了一定的文字基礎(chǔ)積累,對文字的字形、字義以及詞語成語構(gòu)成等也具有了初步的了解,他們已經(jīng)具有了一定的語文語感感悟能力。這些積累并不是單單靠查字典來得到的,因為詞典上得到的畢竟有限,其中大多數(shù)還是靠大量的詩詞文章閱讀,在文章字詞的寫作過程中,寫作者往往掙脫字詞組合規(guī)則,以便能夠更好地表達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這使得讀者必須具有深厚的文字積累,才能夠讀懂寫作者的意圖,如辛棄疾的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頭忽見?!痹~的上片以鳥驚、蟬鳴、蛙噪這些山村夏夜特有的音響,把黃沙道寫得生機勃勃,頗不寂寞;詞的下片以輕云小雨、天氣的突然變化和舊游之地的突然發(fā)現(xiàn),表現(xiàn)夜行鄉(xiāng)間的輕松和饒有興趣。上下片都寫得情真、景真,筆調(diào)輕快,是一只醉人的鄉(xiāng)間夜行曲。像這首詩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字積累,僅僅靠字典透析能夠理解其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嗎?字詞句感受力的提高靠的是在平時閱讀等途徑中的不斷積累,不是通過簡單突擊就能夠提高的,只有平時語文基礎(chǔ)足夠豐富才能夠在語文語感方面如魚得水。所以我認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加強字詞句感受力是把握語感最有效的方法。
二、誦讀經(jīng)典,提升整體感悟能力,積淀語感
誦讀能夠使學生反復去感受語文課文中的規(guī)范語言,在這樣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在大腦中形成系統(tǒng)、連貫、條理性的痕跡。這樣學生對語言感觸能力更加自然、更加快速,省略了過多的分析推斷,能力強的學生不等老師講解就已經(jīng)明白其中的意思。初中課本中有很多文質(zhì)兼美的課文與詩詞,情文并茂,這些我們就鼓勵學生熟讀,這種做法對學生積累知識、豐富情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只要反復閱讀就能夠理解其中的音韻美、語言美、節(jié)奏美與氣勢美。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轉(zhuǎn)合、氣象萬千,使學生從整體感性上去消化材料去把握材料。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古代先生就很注重朗讀的重要性,他們要求學生反復讀仔細讀,做到熟讀成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很明顯說明了誦讀的重要性。那么怎么誦讀才能有效提高語感呢?
1.教師示范朗讀,在課堂上學習課文之前教師必須認真示范朗讀課文,將情感融入其中,教師只有給學生做出高水平的示范,才能給學生一個高格調(diào)的藝術(shù)氛圍,才能激起學生的誦讀興趣,激發(fā)學生情感,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文感受力。更好去理解課文語感。
2.理解朗讀,重在體會。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語言對象的內(nèi)容,如溫庭筠的望江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學生能夠體會到一種這樣的意境:一個女子獨上高樓,憑欄遠眺,盼望自己心愛的人快點歸來,然而夕陽西下,心愛的人遲遲沒有歸來,面對江水斜陽,更是愁腸寸斷。引導學生理解出對親人的款款深情。再如初中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父親買橘子的情景描述,教師應該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理解出其中父愛的偉大。
3.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閱讀,注重文章的抑揚頓挫,引導學生有感情、有語調(diào)、有目的地去朗讀。閱讀時應該注重語音輕重,注意語速適當,另外注意語調(diào)的抑揚。只有注意到這些,學生才能夠做到有感情地朗讀,才能達到語感培養(yǎng)的目的。
三、加強理性分析,加強語言實踐,培養(yǎng)語感
由于語感培養(yǎng)離不開理性分析,所以真正想要培養(yǎng)語感必須理性分析。理性分析能力只有通過在課文朗讀過程中得到提高,所以加大閱讀量,讀完之后獨立思考本文主旨以及體會所要表達的情感;在平時寫作訓練中也可以得到語感的提高,平時多加練筆,可以提高自己的文采,進而加強自己的語感。另外,應該多參加一些關(guān)于語言類的活動,可以通過活動中借鑒對手的優(yōu)勢等方式使自己的語感得到加強。
所以說語感絕不是可不知的東西,它完全可以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訓練為人們所掌握。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它對于改革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6.
[2]高寶立.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雜志社,1988(1).
(責任編輯:龍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