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夢歆 余珩
摘 要:數據是通過科學實驗、檢驗、統(tǒng)計等所獲得的和用于科學研究、技術設計、查證、決策等的數值。在新聞報道中,數據在佐證新聞內容、突出新聞主旨、表現新聞態(tài)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數據作為一種修辭手段,兼具表情和表意兩種功能。而在表現數據時,數字充當著數據的主要形式。本文就新聞中數據數字符號形式的選擇、數據數字的模糊化、數據數字相關詞匯組配使用等方面,討論數據在新聞中的使用特點和規(guī)律。
關鍵詞:數據修辭 數據數字 符號形式 新聞報道
一、引言
從2012年8月21日開始,在《新聞聯播》節(jié)目中播出的系列報道“數字十年”,通過動畫風格的圖片和客觀準確的數字,從多個方面、多種角度深入淺出地總結了中國十年來的發(fā)展帶來的巨變。這些數字并非信手拈來,而是經過科學、嚴謹地調查、統(tǒng)計等一系列手段獲得的數據數值。一時間,《數字十八大》等結合數據展現發(fā)展成果的新聞系列層出不窮。新聞工作者樂于使用數據進行報道的主要原因是數據能以最少的符號量闡述最豐富的信息內容,且能鮮明地突出新聞的情感態(tài)度??陀^的數據更適合對新聞作最理性、最權威、最真實的分析和評價。數據的合理使用能夠對新聞信息的傳播產生積極作用。那么數據的修辭效果如何體現?
二、數據修辭與數字修辭
數據是通過科學實驗、檢驗、統(tǒng)計等所獲得的數值。與數據相比,數字僅僅是一種抽象的符號。新聞中的數字是數據的主要符號表現形式,包含著豐富的信息。王德春先生指出,“數字可幫助形成信任度?!睌祿底值臏蚀_性、嚴謹性等特點為新聞報道的內容提供佐證,增強新聞真實性。不僅如此,數據數字的使用可以增強新聞整體的表現力,強調新聞主題,突出全篇新聞感情色彩等。因此,探尋數據的修辭效果對于新聞報道表現力的影響至關重要。
數據的主要符號表現形式是數字,因此研究數據修辭必須以研究抽象意義的數字為前提。從以往有關數字的修辭研究來看,人們普遍關注以數字的文化意義和色彩意義為基礎進行的積極修辭的研究。主要表現為將人文色彩添加到數字當中,使數字具備文化和情感內涵,使數字本身具有色彩意義。如諧數“四”“八”和文化數字“三”“十”等,這類數字常常包含一種深層的傾向色彩和文化情感,在語體中直接發(fā)揮積極修辭的作用。宗廷虎先生認為“運用數詞主要是為了表達事物的數量,其次是為了某種修辭上的需要?!边@一觀點割裂了數字表現數量關系和修辭之間的聯系,過度關注數字的人文色彩意義的修辭作用,忽視了數字在表示單純的數量關系時具有的修辭功能。數據修辭使得對數字的研究回歸到了探尋抽象數字的修辭作用的方向上。數據數字不僅在消極修辭方面使新聞內容清晰化、強化新聞傳播效果,且通過對客觀數據進行合理修飾,其在積極修辭方面也能起到影響受眾的態(tài)度、情緒、思維、判斷和決策等作用。
三、數據符號形式的選用
數據以何種符號形式表現直接影響數據信息的表達,進而影響新聞的整體傳播效果。因此選擇適合的數據表現形式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數據形式的選用可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數據的數字符號形式的選用,另一方面是數據的相對數形式的選用。
(一)數字符號表現形式的選擇
正如上文所述,數據在新聞中的表現往往是以數字符號形式存在的。數字通常以兩種符號表現形式出現:阿拉伯數字形式和本族數字詞形式(如羅馬數字、英文數字等)。以使用漢語為母語的群體為例,在表達“壹”時的兩種數字符號表現形式分別為“1”和“一”。數字符號表現形式對數據發(fā)揮消極修辭的作用具有較大影響,影響的主要因素是讀者對不同符號表現形式的閱讀接收速度的差異。因此數字符號表現形式的選擇是數據數字影響新聞傳播表意的主要因素。
認知心理學中的數字符號效應指出,判斷阿拉伯數字符號所需時間比判斷其他數字詞符號所需時間要少,證實了“阿拉伯數字符號比本族數字詞符號的加工速度要快”。因此,以阿拉伯數字符號傳播的數字數據相對于以本族數字詞傳播的數字數據更易被人接收。以央視的一段新聞內容為例,如果將其中的一段內容均使用中文數字詞表示,則較為復雜。如:
電力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的動力,2011年,我國GDP達到四十七萬一千五百六十四億元,全社會用電量為四萬七千零二十六億千瓦時,也就是說,一度電支撐了十塊錢的GDP。這十年,企業(yè)和居民全面告別了電荒年代,城市用戶平均停電小時數全年累計只有七小時,供電可靠率超過了百分之九十九。十年間,全國無電人口由兩千八百萬減少到三百七十六萬。(中央電視臺《我國發(fā)電量躍居世界第一》)
與原新聞相比,數字數據全部改為使用中文數字詞后,不僅出現了認知困難的情況,且在原有信息量沒有增加的基礎上,表達原有信息的字數增加了32個,違背了新聞內容的簡潔性特點。由此可見,在選擇數據數字的符號表現形式方面,阿拉伯數字表現形式的優(yōu)勢較為明顯。
(二)相對數形式的選擇
相對數,是兩個有聯系的指標的比值,它可以從數量上反映兩個相互聯系的現象之間的對比關系。相對數的特點是可以將事物的具體規(guī)模抽象化,著重顯示相關對象在特定特征上的關系與程度。相對數實質是對相關數據進行對比后出現的產物。
1.倍數
一個整數能夠被另一整數整除,這個整數就是另一整數的倍數。新聞語體中的倍數表現為兩個數據相除得出的比較數值,是表現同一事物在不同時間節(jié)點或不同事物之間差別的積極表現方式。倍數在新聞報道中的使用較為普遍,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jié)目的“數字十年”系列報道為例,該系列報道共26條新聞,其中11條使用了倍數,倍數的使用次數達到17次。《現代漢語》及部分語法類書籍也提到倍數只能與“增加”組配使用。中南民族大學白丁教授認為所謂“‘減少幾倍是指表‘減少、縮小、降低等消極義的謂詞與‘ n + 倍(n代表整數或概數)組合在一起的格式。”因此從語法上說,消極義的謂詞與分數組配使用,積極義謂詞與倍數組配使用。如:
美國研究人員對30萬軍隊人員進行調查分析,發(fā)現那些每天吸20根或20根以上香煙的人的自殺率是那些從不吸煙的兩倍。香煙中的主要化學物質會加重你的沮喪情緒。(新浪網《男人怎樣生活才能更長壽》)
通過對央視“數字十年”系列報道的調查發(fā)現,倍數的使用達17處之多,全部表現為積極義。這些表現形式在新聞中對數據本身的修飾及態(tài)度表達都起到積極作用。單純的數據對比無法直接表現新聞態(tài)度。由于之前已經從語法的角度明確了倍數的使用與積極義聯系密切,因此倍數的使用表現了事物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發(fā)展的趨向性。從“國內生產總值十年增長1.5倍”“進出口貿易額十年增長4.9倍”等新聞標題可以看出,倍數的運用顯示了我國近十年來各個方面發(fā)展所取得的成績,表意清晰、表情鮮明。
此外,倍數在新聞中的作用也表現在增強數據的簡潔性,強化數據間差異的形象性以凸顯新聞內容。如“2011年我國全部工業(yè)增加值188572億元,比十年前增長了3.1倍(中央電視臺《我國工業(yè)規(guī)模躍居世界第一》)?!笔昵?,即2002年我國的全國工業(yè)增加值為45935億元,假設我們將倍數換做正常數值進行表述,為“2011年我國全部工業(yè)增加值188572億元,而2002年我國的全國工業(yè)增加值為45935億元,比十年前增長了142637億元。”改寫的新聞比原有新聞多使用兩項數值,加重了受眾對數字加工的負擔。電視媒體稍縱即逝的傳播特點未能給受眾留下更多思考的時間,將“45935億元”和“188572億元”這組數值較大的數據讓受眾直接進行比較,容易產生對數據的誤判。倍數的運用可以迅速明確兩組數字之間的大小關系,增強新聞內容的簡潔性,提高新聞傳播效率。
2.百分數
分數作為數據的表現形式之一,在新聞中屢見不鮮。但是分數的缺點在于使用時表現的差異性,如“一百二十八分之三十二,五百一十二分之一百二十八”,事實上它們都表示四分之一。三組數字都表示一個數值,將分母不同的分數在短時間內進行比較,容易產生對分數的誤讀、誤判。百分數的中立性和客觀性使其在數據統(tǒng)計和表達方面更有說服力,因此百分數作為標準的分數形式使用較普遍。
由統(tǒng)計學的大數定律可知,數據統(tǒng)計所針對的統(tǒng)計基數對統(tǒng)計結果產生的影響較大。受眾由此產生的數據認知也會存在較大差異。如央視《新聞聯播》節(jié)目的“數字十年”中《十年減貧6734萬人》的報道:
解決貧困問題對世界各國都是個難題,中國也不例外。十年前,以農民年人均純收入865元為貧困線標準,我國12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貧困人口,貧困人口總數多達9422萬,并且居住分散,中國的扶貧被認為是一項規(guī)模浩大的系統(tǒng)工程。
十年過去了,到2010年,我國的貧困人口總數降為2688萬,也就是說,十年時間有6734萬人脫了貧,這個數字相當于兩個加拿大的人口。(中央電視臺《十年減貧6734萬人》)
在這條新聞中,最搶眼的數字當屬“6734萬”,如果“減貧”的成績使用百分數則表示為“71.41%”。上例數據中的百分數形式似乎從認知上縮小了十年來我國在減少貧困人口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因此這里沒有使用百分數形式,而是選用了實際數字來表示成績,直觀明了。由此可知,人們對百分數的認知與具體數字的認知存在差異。百分數的使用不僅可以縮小成績,還能夠夸大效果。如某網站一篇主題為《87.5%的小學生相信穿越》的新聞。經過深入了解得知,“87.5%”的統(tǒng)計數據是建立在16名小學生的統(tǒng)計基數上得出的。與我國2008年統(tǒng)計的一億人左右的小學生數量的相比較,“87.5%”顯然違背了統(tǒng)計學的大數定律。但這一新聞的傳播效果十分驚人,該新聞在播發(fā)后,被十五家新聞媒體轉載。這種以偏概全的統(tǒng)計方式可能會誤導受眾認知,進而對穿越題材的影視作品作出更多負面評價。所以正確使用百分數能客觀地揭示事物之間的聯系,反之則會混淆試聽,并且掩蓋事實真相,最終影響受眾對某一事件的認識和判斷。
四、數據與詞匯組配修辭
數據在修辭過程中有時并非單獨發(fā)生作用,某些詞類中的部分詞匯與數據的簡單組合運用也能增強數據的表情功能。數據是客觀存在的,其表述的信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是人們對于數據的認識卻帶有主觀成分,適當的使用數據與某些詞類的組合可以影響人們對某一具體數據的主觀評價。
(一)副詞組配
副詞中具有大量包含主觀評價成分的詞匯,如“僅”“只”“才”等表示主觀小量的副詞和“都”“就”“整整”等表示主觀大量的副詞?!啊畠H和‘就都是含主觀評價意義的副詞,它們評價的內容不是事物的性質,而是事物的數量”(王弘宇,1996:75~81)。副詞與數據的組合運用可從感知上起到“放大”或“縮小”數據和影響受眾主觀評價的作用。如:
十年前,在北京這么大的城市,有兩條地鐵線,總長度54公里。十年后的今天,北京軌道交通線路增加到14條……十年前我國大陸地區(qū)擁有軌道交通的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目前,我國有22個城市在建或運營地鐵……(中央電視臺《城市軌道交通每天運客兩千萬》)
上例為數據的簡單對比。但若加入了“只”“僅”等表示主觀小量和“已經”“就”等表示主觀大量的副詞,不僅能體現作者對這些數據的主觀評價,也會拉大對比數值間的感知差距。如:
十年前,在北京這么大的城市,只有兩條地鐵線,總長度僅54公里。十年后的今天,北京軌道交通線路已經增加到14條……十年前我國大陸地區(qū)擁有軌道交通的城市只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目前,我國就有22個城市在建或運營地鐵……(同上)
通過對前面數據的“縮小”及后面數據的“放大”來拉大數據間的差距,以突顯出十年來我國在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績。使用單獨副詞與數據組合,通過單方面主觀評價起到修飾數據的作用。但副詞連用組成的句法格式的使用也普遍存在,將副詞的主觀放大與主觀縮小功能綜合運用,效果更加顯著。如“僅……就……”格式,在《新聞聯播》節(jié)目的“數字十年”系列報道的26條新聞中,有6條新聞共7處使用了“僅……就……”格式。
(二)形容詞組配
除副詞以外,形容詞在引導定向方面對數據修辭也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形容詞(‘高、低、多、少等)+動詞(‘到、至等)+數據”是形容詞與數據組配發(fā)揮修辭作用的普遍格式。如:
十年里,國家專項扶貧資金飆升了200多億,不僅輸血,更注重造血,各種扶貧項目資金投入累計高達2043.8億元,12萬個貧困村整村移民搬遷。(新聞《十年減貧6734萬人》)
數據“2043.8億元”是客觀存在的,但“2043.8億元”是多還是少,靠數據本身不能給出一個明確的判斷,且該數據也沒有其他相應數據為參考系進行比較判斷。如果說受眾對部分絕對數還能有一個大致的判斷,那么對于像百分數這樣的相對數的判斷則更加困難。如:
在這十年里,我國對外投資增長了10多倍,達到746.5億美元,年均增速高達44.6%。(中央電視臺《對外投資遍布全球177個國家和地區(qū)》)
單純的相對數“44.6%”也沒有任何參考系進行比較,受眾對相對數大小的判斷會出現困難。因此,使用“形容詞+動詞”的格式來修飾該數據,即“高達2043.8億元”和“高達44.6%”直接體現了作者的主觀評價意識,最終引導受眾對數據的判斷進行引導定向。
詞匯與數據的組配使用增強了數據的表情效果,明確表達了作者對新聞的主觀評價及感情態(tài)度。新聞中不乏運用副詞和形容詞對數據的修飾的案例,也說明適當運用詞匯可使數據修辭更好地發(fā)揮表情達意作用。
五、結語
綜上所述,數據是各種調查、實驗等科學活動的忠實記錄和集中反映,不僅在相關領域的研究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表達新聞事實、明確新聞態(tài)度等方面的作用同樣重要。通過對數據數字的選擇、組配及使用,數據的表情和表意功能在新聞報道中得到充分的發(fā)揮??茖W地運用數據、合理發(fā)揮數據數字的修辭功能,可以從數據的角度強化新聞真實性、突出新聞主旨、明確新聞態(tài)度、加強新聞宣傳效果,以更好地宣傳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取得的成就。
參考文獻:
[1]王德春,孫汝建,姚遠.社會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1995.
[2]宗廷虎,李嘉耀.試論數詞在修辭上的運用[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S1).
[3]南云,羅躍嘉.數字加工的認知神經基礎[J].心理科學進展,2003,(3).
[4]白丁.“減少幾倍”格式的使用與來源考察[J].語言研究,1994,(1).
[5]王弘宇.“僅……,就……”格式的形式、意義和功能[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6,(3).
[6]馬真.修飾數量詞的副詞[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1,(1).
[7]孫娜娜.“百分數”背后的玄機[J].調研世界,2012,(9).
[8]雷維娜.符號表示形式對數字加工的影響[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9.
(趙夢歆 湖北黃石 湖北師范學院文學院 435002;余珩 湖北武漢 江漢大學人文學院 43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