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彥
父親雖是草根階層,但其身上自有來自鄉(xiāng)野的靈性,只要他做過的手藝活兒,前后左右怎么看都順眼。
父親是一家中央企業(yè)單位的鍛工,不僅有一手漂亮的鐵匠手藝,還有一套可以另立門戶的木匠本事。木匠不是鐵匠,但它們之間有點兒像,都需要下料、粗切、洗磨等工序,只是鐵匠需要趁熱,而木匠需等膠凝,也許兩者相似的地方太多吧,父親工作之余癡迷于木工,8小時外基本是鉆研木工。由于用途廣泛,木匠比鐵匠吃香,當年曾有“嫁個木匠郎,穿衣吃飯不用忙”的話。在手藝活兒上面,一般師傅是不會輕易收徒的,即便收徒往往都要留幾手,“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寧給千元錢,不把手藝傳”的觀念根深蒂固,徒弟打雜跑腿兩年,才能學到點皮毛。雖然父親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鐵匠活兒傳給他最喜歡的徒弟,但別人卻不愿意讓父親在鐵匠活兒外再插一杠搶飯碗。父親深知這個道理。最初他經(jīng)常去木工房參觀偷藝,然后回家琢磨,摸索其中的門道,逐步熟能生巧。自信可以獨立操作后,就在家里甩開膀子大干起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父親手中的斧頭、鑿子、刨子、鋸都是親手打制的,特別是用于榫卯結(jié)構(gòu)的鑿子,看上去棱角鮮明,很有力度。制作木器前,父親一般要先畫幾張只有他才看得懂的草圖,然后開始下料。一般而言,精致漂亮的木工產(chǎn)品都是用手鋸、木工銼、甚至是小刀這樣傳統(tǒng)工具制作出來的,萬不得已是不用電動工具的,父親的“木工車間”是在15平方米的家里,自然沒有電鋸條件,全憑手工。父親做木工就像書法家寫字,首先考慮間架結(jié)構(gòu),粗料下完、框架刨光、上架組裝時,特別講究榫卯對正吻合度,每個榫卯都精確到位,不差分毫。傳統(tǒng)榫卯結(jié)構(gòu)不僅費工,而且手藝要求高,一竅不通就沒有辦法再做下去,一點差錯就會歪斜走偏,前功盡棄?,F(xiàn)今木工只會使用射釘槍,沒有幾個學過傳統(tǒng)手藝的。傳統(tǒng)木工追求的是榫卯技藝,父親做家具幾乎把全身的技巧潛能都發(fā)揮出來了,除了必要地方需要打幾根釘子,其他部位基本是榫卯組合,無縫對接,工藝較高,連專業(yè)師傅都贊賞父親的木工活兒細致到位。父親做木工時,我們最喜歡蹲在旁邊揀刨花(葉)玩,廢棄的邊角料通常被我們用來做木制手槍等玩具。需要幫手時,父親就會讓我扯住墨線的一頭,然后他握住墨合另一端,把墨線拉起一彈,一條墨線砰地一聲顯示在木面上,然后順線拉鋸,節(jié)奏如同音樂。有時我們也玩皮地拿起刨子瞎推一氣,拿起鋸來胡拉,但常常是刨子打滑用不上力,使出吃奶的勁也扯不動鋸。
父親善于創(chuàng)新,把鐵匠工藝稼接到木匠活兒上。鑿孔打眼實在費力時便把鐵釬燒紅,鉆穿榫眼,然后再用刀具四周削勻。順勢借力,工效大增,省些力氣。當年父親吸煙,勞累后會點根煙卷解乏,常常是沒抽一半又繼續(xù)忙碌,嘴巴叼煙卷,眼睛對著木料斜瞄的樣子,一派內(nèi)行老道。丁丁當當?shù)那么蚵暋⒅ㄖǜ赂碌劁從韭曤y免吵到鄰居,可當他們看見父親做的家具絲毫不亞于專業(yè)水準后,都投來羨慕眼光。偶而還有幾個“木友”“粉絲”前來參觀交流,贊美一番,這時父親會自豪說:我的木匠活兒不比鐵匠差!
木工只是第一步,家具做完還要上油漆。漆工不比木工,與鐵匠完全是兩個不同類別的細活兒。開始父親請漆匠幫忙,在旁邊看幾便后偷著模仿,第二件家具便可獨立上漆了。
有了木匠活兒的底子,很多事情好象都難不倒父親。那時常有些手藝人到上門做棕床賣,當年棕床如同中國的席夢思,一種時尚標志,母親也希望能美美地睡在棕床上。父親有了在母親面前顯示才干的機會,利用下班的時間去看手藝人制做過程,了然于心后托人到山里整些棕絲來,自己在家倒弄起來。幾天功夫,家里擁有了自己的棕床。隔壁的小孩子來家里玩,都喜歡在上面蹦跳,父親心疼,生怕蹦壞了,母親礙于情面,客氣說:高興就好,蹦壞了再做新的。1981年,我到外面讀書后虛榮心膨脹,那時沙發(fā)開始進入家庭,為了在同學面前顯示我們這個家庭不那么寒酸,我先后寫了兩封信催促父親做套沙發(fā),以便假期同學來玩有臉面。別說父親沒有坐過沙發(fā),就是真的沙發(fā)他也沒有看過幾眼。但這難不倒父親,等我春節(jié)回家,一對厚實美觀的沙發(fā)擺在客廳正中央,別人家沙發(fā)茶幾是單層的,只能放些水杯、煙灰缸,但父親做的茶幾更美觀實用,上下兩層,下層配個小抽屜,可以放些茶葉、茶具以及剪刀、蠟燭之類的雜物小件,以備急需。
有人說:“人生中必須有一樣不以此謀生的工作”。我想,這大概就是一種業(yè)余愛好吧。父親不以木工為生,卻能以此為榮,且不論多一門耀臉的手藝,至少家具自產(chǎn)便省去了不少開支,就連心靈手巧的母親也羨慕喜愛父親的本領。家里的八口大箱子,配套的箱架,吃飯的桌椅,睡覺的鋪板,鋪床的長凳,放碗盤的廚柜,還有我們學習的書桌,都是父親的“特產(chǎn)”,至今還結(jié)實耐用。
在工業(yè)化大生產(chǎn)的現(xiàn)代,家具生產(chǎn)日漸趨向集約化和規(guī)?;瑐鹘y(tǒng)意義上的“木匠活兒”日漸式微。傳統(tǒng)工藝蘊含著深厚的文化,雖然鐵匠、木工都被視為下等職業(yè),上層社會不屑為之,但父親從沒覺得低人一等,當聽說李先念、李瑞環(huán)等人都曾經(jīng)是木匠出身,父親為自己能成為半個木匠深感自豪。父親常說:家有良田萬頃,不如一技在手。但他卻從不讓我們做這些事情,只想我們一心把書讀好,也許他還是相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吧。而在我心中,父親就是活生生的“魯班”,讓我望塵莫及。他自己設計、制作家具,從中體驗人生的樂趣,這本身就是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的一種表現(xiàn),尤其是鐵匠的剛毅與木匠的細膩結(jié)合,多少也改變了父親的性格,沒有年輕時那么暴躁了。
如今父親老了,不能動了。每次節(jié)假日回到老屋看見父親做的件件家具,總讓我懷想那些逝去的日子。據(jù)說現(xiàn)在市場上很多人喜歡老木工手藝出來的家俱,我想父親如果還在鄉(xiāng)下老家,憑這些手藝,不僅過的殷實,也一定會有機會嘗試木雕等工藝品制作的,成為民間藝人都難說。
選自《中國散文家》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