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良
關鍵詞 甲狀腺微小癌 病理 診斷 手術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甲狀腺疾病患者712例,其中甲狀腺微小癌76例(10.7%),對患者的診治特點進行分析,闡述其病理、手術方法及切除范圍的重要性,提高對甲狀腺微小癌的認識,并就術中處理方法進行了討論?,F(xiàn)將診治情況分析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76例,男4例,女72例。年齡18~68歲,平均44歲。病程13~90個月,平均30個月。單側68例,雙側8例。36例發(fā)現(xiàn)甲狀腺內有直徑0.7~1.2cm的包塊,在彩超引導下細針穿刺46個結節(jié),細胞學檢查30例患者中38個結節(jié)查到癌細胞,24例伴有甲狀腺功能亢進。
68例單側,8例雙側。1處病灶70例,2處病灶以上6例。乳頭狀癌56例,濾泡狀癌8例,未分化癌10例,髓樣癌2例。病灶已穿透被膜6例,腺體內及周圍組織內查到砂粒體12例,24例伴有甲狀腺功能亢進。
結 果
本組76例患者中,獲得隨訪66例(86.8%)。隨訪時間1~5年,平均3.2年。死亡2例,1例3年后死于外傷,1例死于其他疾病,其余均健在。討 論
為提高甲狀腺微小癌的早期診斷,查體要仔細,如發(fā)現(xiàn)頸部淋巴結腫大,應查清其性質,了解生長速度,質地是否固定,應考慮隱性甲狀腺癌是否存在。充分發(fā)揮B超、CT、MRI檢查在甲狀腺疾病定位診斷中的作用,了解腫瘤大小、形態(tài)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對直徑1cm以下小結節(jié),在彩超引導下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彩超引導下細針穿刺能確定穿刺部位、進針深度抽吸的是否為瘤體組織,減少誤穿、誤診,提高了診斷率。對多發(fā)結節(jié)應分別進行穿刺,應充分記錄抽吸組織的部位,以防誤診。本組在彩超引導下行細針穿刺36例,46個結節(jié)其中30例,38個結節(jié)查到癌細胞。有關文獻報道:①術前靠細針穿刺組織學檢查陽性診斷率高達82.0%~93.4%,與本組相符。CT對甲狀腺瘤的定性診斷能力86%,高于臨床診斷(43.4%)。②術中仔細探查,即使是良性病變,在術中也應探查腺體內腫塊與周圍組織有無浸潤,瘤旁組織是否有小結節(jié)及砂粒體,應切除瘤體行快速冰凍檢查。本組4例中發(fā)現(xiàn)瘤體旁有0.7~1.0cm結節(jié),質地硬而固定,經病理證實為腺瘤合并腺癌。本院24例甲亢患者在行甲狀腺次全切除術中發(fā)現(xiàn)2例腺體組織內有砂粒體,另346例甲狀腺腺瘤在行腺瘤切除中發(fā)現(xiàn)4例腺體內有砂粒體,均行腺葉切除。經病理證實為微小癌,我們認為為減少再次手術,術中冰凍病理回報為微小癌,可根據病變部位,行病變側甲狀腺全切加峽部切除術,如瘤體已浸透被膜,應加同側頸部淋巴結清掃術(如想行I131治療也可行雙側甲狀腺全切加峽部切除術)。
對于微小甲狀腺癌的治療尚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絕大多數(shù)微小癌進展極為緩慢甚至消退,對無轉移的微小癌不必施行任何治療。而大部分學者主張根治性手術,一經確認即行甲狀腺全切和頸部淋巴清掃術。我們認為:①對診斷明確的甲狀腺微小癌,無論有無癥狀、體征及頸部淋巴結轉移,即應行手術治療。對單側癌未浸透被膜者,應行腺葉切除加峽部切除術,雙側次全切除術,不作預防性根治術。對癌已超越被膜或已有頸部淋巴結轉移者,應行腺葉、峽部切除加頸部淋巴結清掃術,關于對側腺葉是否切除各家仍有爭議。本組76例甲狀腺微小癌中,8例出現(xiàn)頸部淋巴結轉移,行患側腺葉加峽部切除外加頸部淋巴結清掃術,術后5年未再復發(fā)。②關于甲狀腺癌的切除范圍,多年來國內外學者一直在爭論,其實任何低度腫瘤,如果治療不徹底,切除范圍不夠廣泛,遲早會出現(xiàn)復發(fā)和轉移。當前一些基層醫(yī)院的醫(yī)師還不能完全掌握甲狀腺腺葉切除術的技能,對甲狀腺腫塊只作單純切除,甚至在觸到結節(jié)的部位隨意切口,不做充分暴露和探查,導致腫瘤復發(fā)轉移,甚至造成醫(yī)源性播散。我們的做法是要充分暴露腺體,切除病灶范圍在包膜外1.5~2.0cm正常區(qū)進行,并仔細探查殘留腺體,同時術中顯露喉返神經加以保護,避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陸曄斌、王志明、孫維佳、胡娟娟.甲狀腺癌487例的手術方式及預后[J].廣東醫(yī)學,2010,5:569-571.
2 伊海金,張寶泉.甲狀腺癌的外科治療分析[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10,24(4):10-12.
3 程章林,王本一.甲狀腺微小癌36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2006,1(8):474-475.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3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