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
不管課程改革怎么改,教學質量都是辦好教育的重中之重。而提高教學質量,離不開課堂教學,那么,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呢?通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結合工作中的不斷學習,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
為了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采用“自學、小測、精講、巧練、講評、強化”的課堂教學模式,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重點突出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
1.自學。
要求學生課前按照教師布置的提綱進行自學。在上課的時候,要求學生集中精力聽自己不懂的地方,從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聽課能力。
2.小測試。
每節(jié)課開始時利用5~10分鐘進行小型測試,檢查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情況,并當堂公布成績。檢查測驗的內容一般事先告訴學生,使大部分后進生經過認真準備也能得到滿分,從而體驗到成功的歡樂,不斷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3.精講巧練。
所謂精講巧練,就是畫龍點睛,將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點講透,在掌握概念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圍繞重點進行多樣化的練習。精講是巧練的基礎,巧練是鞏固加深精講效果的措施,兩者互相促進。只有精講巧練,才能落實雙基,為發(fā)展學生智力奠定基礎。
二、利用生活原型進行教學
小學數學的學習內容大部分都能從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學這些內容時,如果充分利用這些原型,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喜歡學習數學。如我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先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小紙箱,講清“表面積”的含義后,讓學生自己測量、計算所準備的小紙箱的表面積。交流計算方法后,又領著學生測量、計算學校的一個空水池的表面積(這個水池沒有頂)。通過實際操作,學生很快就掌握了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整節(jié)課都熱情高漲。又如在教學“統(tǒng)計和可能性”這部分內容時,我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感興趣的事件引入,請學生在調查了解好朋友喜歡吃的水果、喜愛的體育運動等基礎上,填寫統(tǒng)計表,繪制統(tǒng)計圖,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快就被激發(fā)出來。而在教學四年級數學中的“位置與方向”時,我先讓學生確定教學樓、學生宿舍、食堂、辦公樓、教師宿舍各自的方向,再讓學生分析它們分別在哪幢樓的哪個方向、在圖上應該怎樣畫等,本來這部分內容是學習的難點,而現在學生卻在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中很快就掌握了。
三、引導學生學會探究數學規(guī)律
數學是一門規(guī)律性極強的自然科學,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在數學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尋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探究、掌握并運用數學規(guī)律,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如我在教學“圓的認識”時,設計了一個“騎圓形輪胎的自行車”比賽(其中甲騎的是車軸在圓中心,乙騎的是車軸不在圓中心)的情境。先讓學生猜一猜,騎哪種自行車會騎得快?為什么?接著用課件展示比賽,結果乙雖然使出了渾身解數但還是落在后面,甚至幾次摔倒,而甲卻輕松獲勝。這一生活情境的設計,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為認識圓的特征——“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做好了鋪墊。而在教學對乘法分配律的探索時,我首先出示情境圖:小華家新買了一套房子,準備裝修,請你幫助小華算一算他家要買多少塊瓷磚?然后讓學生估一估大約需要多少塊瓷磚,再請學生用自己的方法驗證估計是否正確。學生在驗證的過程中,發(fā)現用不同方法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這個發(fā)現是否適用于不同的數據呢?我又讓學生舉例進行驗證。在驗證前,我先指導學生觀察算式的特點,再讓學生舉符合要求的例子。學生在獨立舉例后,全班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點,在此基礎上概括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并使學生體會到探究數學規(guī)律的方法,享受探究規(guī)律的樂趣,樹立探究數學規(guī)律的信心。
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實踐精神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就應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以前的課堂上,學生基本上是聽講—記憶—練習—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新課程要求采取與之匹配的學習方式,它不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數學教學注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讓學生在觀察、實踐、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逐步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我們在課堂上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討論—評價—傾聽—激勵,在交流中互相啟發(fā),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動中學會合作。教師應該堅持做到三個“不”。學生能自己說出來的,教師不說;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教師不講;學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師不教。盡可能地提供多種機會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感悟、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認識,激發(fā)學生的數學情感,促進學生數學水平的提高。
五、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
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促進后進生的轉化。而在后進生的轉化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是首要問題,這已為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和國內外的教改實驗所證實。
1.培養(yǎng)學生克服困難的堅強毅力。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的態(tài)度和克服困難的毅力方面有顯著的差別。有關統(tǒng)計表明,約有20%的學生隨著知識拓寬和難度增加而對數學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對于學生特別是后進生在學習上取得的每一點進步,我們都要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
2.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學風。在多年的教學中,發(fā)現為數不少的學生由于粗心大意而影響到成績的提高。這已成為數學教學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為解決這個問題,我決心從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入手。無論是課堂聽講,還是課內練習和課外作業(yè),即使是一個符號錯誤也絕不放過。對于部分特別粗心馬虎的學生除了嚴格訓練和嚴格要求外,還針對他們各自的弱點做了大量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同時給予具體的學習指導。
提高教學質量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每個人在教學過程中都有自己的心得,其實最重要的是教師應熱愛這份工作,努力提高的自身文化素質修養(yǎng)與道德修養(yǎng)。虛心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多積累各方面的教學經驗,在課堂上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增強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