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銀燕 郭泉江
摘 要:本文重點考察了運動事件研究的理論框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視角和主題。我們認為:1.相對于框架語義學,認知語義學理論更具有解釋力;2.與詞匯化模式相關的主要問題有兩個:從共時的角度來看,詞匯化模式存在類型等級性;從歷時的角度看,詞匯化模式存在演變動態(tài)性。
關鍵詞:運動事件 類型學 綜合考察
一、引言
運動是我們生活中最早、最基本、最廣泛的經(jīng)驗之一(Johnson,1987)。語言中對運動的表征引起了認知語言學者的極大興趣??缯Z言的運動的概念內容和語義成分研究具有重大的語言類型學意義,更是激發(fā)了學者的研究熱情。“運動事件(Motion Event)”最早由Talmy(1985,1991)提出,為人們考察概念意義與語言形式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本文旨在綜合考察當代運動事件的研究概貌,以期促進運動事件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限于篇幅,本文重點考察運動事件研究相關的三個問題:理論框架、研究方法、研究視角和主題。
二、理論框架
原型運動(prototypical motion)指的是一個物體相對于別的物體在一段時間和空間之內從一處到另一處的位置變化。針對運動的概念內容或語義成分,不少學者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家族象征性的理論群,論述運動的“起點(Source)-路徑(Path)-終點(Goal)”模式,以及這些概念內容或語義成分在語言中的構建和表征,如Fillmore(1968),Hawkins(1985),Johnson(1987),Lakoff(1987),Lakoff & Johnson(1999),Radden(1988),其中最著名的當屬Fillmore的框架語義學和Talmy的認知語義學。
框架語義學認為,一個詞能激發(fā)一個特定的知識或者經(jīng)驗框架,來更好地理解這個詞。這個詞本身也突顯或前景化該框架的某些成分或者方面,被稱為該框架的“框架成分(frame element)”。相對于Fillmore(1968)之前提出的格語法,框架語義學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不再關注名詞和動詞的關系,也不再從名詞和動詞的關系來定義語義格,而是關注事件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對運動要素的認定采用知識驅動或者說是經(jīng)驗驅動的方法,在格語法三個要素的基礎上,提出了運動框架的四個要素,即運動主體、起點、路徑和終點。之后,在Fillmore主持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的課題研究中,其研究團隊進一步擴展了框架的理論,提出“框架網(wǎng)絡(Frame Net)”,認為運動框架由一個普遍框架(General Frame)和一系列的具體框架(Specific Frame)構成一個“域(Domain)”。
認知語義學認為,運動事件是由物像(Figure)、背景(Ground)、運動(Motion)、路徑(Path)等四個主要的概念成分組成。它通常是一個宏事件,可分解成主事件和副事件。例如“the bottle entered the cave”和“the bottle floated into the cave”,前者是一個包含主事件的運動事件,因為它只包含了以上四個主要的概念成分;而后者的概念結構除了涵蓋了前者以外,還包含一個表示位移方式(float)的副事件。
除此之外,一個運動事件還包括外部的副事件,如運動的原因(Cause)、方式(Manner)等。路徑(Path)在整個運動事件中起著核心圖式和構架的作用,因此是框架中最重要的成分。
我們認為,認知語義學理論更具有解釋力。第一,相對于框架語義學,它著眼于運動事件的中心成分——動詞,著重考察動詞蘊含的概念化信息,同時兼顧周邊的句法環(huán)境,因此它更加全面地闡釋了運動事件的概念成分及其表征;第二,該理論對運動事件的觀察視角更加細致,提出的術語具有跨語言研究的概括性、適用性和操作性;第三,把“動作”和“路徑”兩個概念成分納入研究視角,并以此為標準提出兩套語言類型學的分類標準,成為語言類型學研究的參考范本。
三、研究方法
任何語言學理論都必須回答三個基本問題(Taylor,2002:4):1.語言知識是什么?2.語言是怎樣習得的?3.語言是怎樣使用的?Talmy(1975,1983,1985,1991,1996,2000)的研究側重于不同語言中運動事件詞匯化模式的差異性,多用語義成分分析法。而Slobin(1996,1997,2000,2004,2005,2006)則驗證這種差異性對思維和語言習得的影響,多用實證研究法。
語言學家普遍認為詞匯不是語義構成的最小單位,而是由一些更小的語義單位組成的具有不同意義的單位;為此他們提出了語義成分分析理論與方法。語義成分(semantic components/semantic primitives)分析法最早應用于詞匯成分分析。如“man[human] [adult] [male],woman [human] [adult] [female]”。這一方法的廣泛使用增加了語義學研究的科學性和可衡量性,為概念結構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目前語義成分分析理論已經(jīng)受到語言學家的關注,并廣泛運用到動詞的語義分類、句法語義的接口研究中。采用語義成分分析法研究詞匯化的通常做法是:選擇一個語義場,確定該語義場內的同一詞性的詞作為研究對象,然后通過對比分析對它們的詞義進行分解,提取語義成分,再進一步深入研究。
Talmy(1985)認為,不同的語言在表達運動事件方面存在著類型學差異,主要可以分為衛(wèi)星框架語(satellite-framed languages)和動詞框架語(verb-framed languages),它們的差異性表現(xiàn)為:1.衛(wèi)星框架語(簡稱S語),比如漢語和大多數(shù)的印歐語,動詞經(jīng)常要融合動作和方式或原因,而運動的路徑則由別的衛(wèi)星成分表達,如英語中的“down”“out”“up”。2.動詞框架語(簡稱V語),如羅曼語、閃語族、日語和韓國語等,動詞融合了動作和路徑,而運動的方式和原因則由其他語法手段表示?;赥almy(1985)的理論,Slobin進行了實證研究。Slobin(1996,2004)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1.S語的使用者比V語的使用者運用更多的動詞類型;2.S語的使用者比V語的使用者運用更精細化的路徑描寫;3.S語的使用者更傾向于事件要素的融合,如把路徑、背景(起點、過點和終點)融合在一個小句中;4.S語的使用者比V語的使用者更關注運動的方式。
四、研究視角和主題
基于Talmy(1985,1991,2000)的理論框架,運動事件的研究顯現(xiàn)多樣化的態(tài)勢,具體概括為:共時研究,如從運動事件的表層形式(動詞)看語義要素融合,形式到意義的組合;歷時研究,如漢語運動事件的類型轉移(史文磊,2011);運動事件中“概念”的語言映射,概念化和語言類型的互動,如概念-語義-句法的映射(郭泉江、羅思明,2011),“路徑”概念的詞匯化模式(韓大偉,2007);翻譯研究,如漢英翻譯中運動事件的再詞匯化過程(劉華文、李海清,2009)。其中,運動動詞的詞匯化模式是一個重要的考察角度。
組成運動事件的各語義成分都可用適當?shù)恼Z言成分表達,語義成分在語言中的編碼方式即是它們的詞匯化模式。最早系統(tǒng)性地分析運動事件結構及其詞化模式的是Talmy(1985,2000)。他從類型學角度根據(jù)動詞的主流詞化模式將世界上的語言分成衛(wèi)星框架語和動詞框架語。我們認為,與詞匯化模式相關的主要問題有兩個。
第一,從共時的角度來看,詞匯化模式存在類型等級性。這體現(xiàn)在同一類型內不同語言的詞匯化模式差異。如Berthele(2004)指出,標準德語基本屬于S型語,而Swiss德語卻很少使用方式動詞,有時甚至比法語還少,出現(xiàn)V型特征。又如英語和漢語,雖然兩者皆屬于衛(wèi)星框架語,但是如果以連續(xù)體的角度看待兩者在該分類中的位置,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英語比漢語更具范疇化特征。英語多個動詞下位詞的研究,如“看”類動詞(王文斌、周慈波,2004),“緩步”類動詞(羅思明,2007),“笑”類動詞(章華霞,2008)等的詞匯化模式的研究發(fā)現(xiàn),英語的語義含量比漢語高,語義切分更細,包含更多的運動方式信息。
此外,在相似的語義場中,英語動詞譯成漢語一般要采用“X+看/走/笑”等分析式,動作方式的信息一般借由副詞表達。所以,我們認為,雖然根據(jù)Talmy(1985,2000)的分類,英漢同屬于衛(wèi)星框架語,但是就典型性而言,英語處于衛(wèi)星框架語的中心地帶,而漢語則屬于次中心地帶。
第二,從歷時的角度來看,詞匯化模式存在演變動態(tài)性。這體現(xiàn)在同一語言在不同時期、共時層面上同一類型的語言在不同時期的類型學歸屬的差異性。根據(jù)Slobin(2004,2006)的調查,北部意大利語經(jīng)歷了從V型語到S+V型語的演變過程,而有的則發(fā)生了類型轉移,如拉丁語(S—V)、漢語(V—S)、法語(S—V)。
總體看來,運動事件理論的研究表現(xiàn)出不平衡性,研究視角相對狹窄,缺乏全方位的系統(tǒng)研究,具體表現(xiàn)在研究語種和研究內容的單一性上,大多數(shù)研究只關注運動事件中的核心動詞的詞匯化模式、詞匯化成分(如[Manner])和語言類型學上的差異。對運動事件中的其他成分,如背景(Ground)等很少有人專題研究。對此的習得研究,一語和二語寫作中的運動事件的表達更是研究的空白。如,鮮有文獻闡釋二語習得者在二語產(chǎn)出時,多大程度上遵從了目的語在語言類型學上有別于一語的特點。而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學習者產(chǎn)出技能(productive skills)的培養(yǎng)一直是我們教學的目標。這種技能體現(xiàn)為學習者能夠自如地掌控思之于心,述之于口,落之于筆的語匯,以保證語言的正確且地道地輸出。如果能進一步闡釋其背后的動因,如母語對目的語的干擾或遷移作用等,將有助于教師和二語習得者對語言類型的關注,從而盡量避免中式英語的產(chǎn)出。
另外,目前對于英漢語言在類型學上的劃分仍有諸多爭議。如羅杏煥(2008)認為,“從類型學角度看,漢語并不是典型的衛(wèi)星框架語,而更接近于并列構架的語言。當然,我們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來支持這一觀點?!币虼宋覀冋J為,對此進行探索很有必要,具有很重大的理論價值,可以為語言類型學的劃分提供新證。如:1.中國學生在用英漢表達運動事件時,使用的運動動詞(motion verb)的類型和數(shù)量的差異,尤其是方式動詞(manner verb)的使用情況;2.路徑表達的差異。雖然根據(jù)Talmy(1985)語言類型學上的分類,英漢皆屬于衛(wèi)星框架語(即路徑是由衛(wèi)星成分表達,而不是合并在動詞中),但是,受試人在對同一場景的敘述中是否存在不同的注意力分配,是否存在對路徑的不同的凸顯方式,從而出現(xiàn)不同于它們語言類型學劃分的語言表征,如動作和路徑的合并?3.漢語運動動詞和運動結構的使用體現(xiàn)了衛(wèi)星框架語還是動詞框架語的特色,抑或X框架語言的特色?漢語的事件表達中是否較高頻率地使用了衛(wèi)星框架語中典型的動態(tài)路徑表達和背景表達方式?4.學生母語的語言類型學特征在二語中的遷移及其具體表現(xiàn)。
五、結語
本文重點考察了運動事件研究的理論框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視角和主題。我們認為,1.相對于框架語義學,認知語義學理論更具有解釋力;2.與詞匯化模式相關的主要問題有兩個:一是從共時的角度來看,詞匯化模式存在類型等級性,二是從歷時的角度看,詞匯化模式存在演變動態(tài)性。
(本文為浙江省教育廳2011年科研項目“敘事語篇英漢運動事件表達差異的實證研究”[立項編號:Y201120191]和寧波市2010年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基于詞匯化理論的英漢運動事件表達差異的實證研究”[立項編號:YGH017]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Berthele,R.The typology of motion and posture verbs:Avariationist account[A].In B.Kortm(ed.).Dialectology Meets Typology:Dialect Grammar from a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C].NY:Mouton de Gruyter,2004:93~126.
[2]Fillmore,C.The case for case[A].In E.Bach & R.Harms Holt (eds.).Universals in linguistic theory[C]. Rinehart and Winston,1968:1~88.
[3]Hawkins,B.W.The semantics of English prepositions[D].Ph.D.dissertation.San Diego: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ago,1985.
[4]Johnson,Mark.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c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5]Lakoff,G. 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6]Lakoff,G.& Mark J.Philosophy in the flesh[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7]Radden,G..The concept of motion[A].In W.Hullen and R.Schulze (eds.).Understanding the lexicon:Meaning,senses and word knowledge in lexical semantics[C].Tubingen:Max Niemeyer Verlag,1988:380~394.
[8]Slobin,D.I.From“thought and language”to“thinking for speaking”[A].In J.J.Gumperz & S.C.Levinson (ed.).Rethi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70~96.
[9]Slobin,D.I.Two ways to travel:Verbs of motion in English and Spanish[A].In M.Shibatani & S.A.Thompson (eds.).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Their Form and Meaning[C].Oxford:Clarendon Press,1996:195~219.
[10]Slobin,D.I.. Mind,code,and text[A].In J.Haiman & S.A.Thompson(eds.).Essays of Language Function and Language Type[C].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7:437~467.
[11]Slobin,D.I.Verbalized events:A dynamic approach to linguistic relativity and determinism[A].In S.Neimeier & R.Dirven (eds.).Evidence for linguistic relativity[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0:107~138.
[12]Slobin,D.I.The many ways to search for a froLinguistic typology and the expression of motion events[A].In S.Strmqvist & L.Verhoeven(eds.).Relating Events in Narrative:Typological and Contextual Perspectives[C].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4:219~257.
[13]Slobin,D.I.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s of motion events:What is signifier and what is signified?[A].In C.Maeder,O.Fischer& W.Herlofsky (eds.).Outside-in-inside-out:Iconicity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5:307~322.
[14]Slobin,D.I.What makes manner of motion salient:Explorations in linguistic typology,discourse and cognition[A].In M.Hickmann & S.Robert (eds.).Space in Languages:Linguistic Systems and Cognitive Categories[C].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6:59~81.
[15]Talmy,L.Semantics and syntax of motion[A].In J.P.Kimball(ed.).Syntax and semantics 4[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181~238.
[16]Talmy,L.How language structures space[A].In H.L.Pick,JR.& LP.Acredolo (eds.).Spatial orientation:Theory,research,and application[C].New York:Plenum Press,1983:225~282.
[17]Talmy,L.Lexicalization patterns: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A].In T. Shopen (ed.).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3):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36~149.
[18]Talmy,L.Path to realization:A typology of event conflation[A].In Proceedings of Seven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C].Berkeley,CA: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1991:480~519.
[19]Talmy,L.The windowing of attention[A].In S.Masayoshi and A.T.Sandra (eds.).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Their form and meaning[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235~288.
[20]Talmy,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1&2[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2000.
[21]Taylor,J.Cognitive Grammar[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22]郭泉江,羅思明.運動事件的概念—語義—句法映射——以英漢“投擲”運動事件為例[J].外國語言文學,2011,(3).
[23]韓大偉.“路徑”含義的詞匯化模式[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3).
[24]劉華文,李海清.漢英翻譯中運動事件的再詞匯化過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5).
[25]羅思明.英漢“緩步”類動詞的語義成分及詞化模式分析[J].外語研究,2007,(1).
[26]羅杏煥.英漢運動事件詞匯化模式的類型學研究[J].外語教學,2008,(3).
[27]史文磊.漢語運動事件詞化類型的歷時轉移[J].中國語文,2011,(6).
[28]王文斌,周慈波.英漢“看”類動詞的語義及詞化對比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6).
[29]章華霞.英漢“笑”類動詞的語義成分及詞化模式分析[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2).
(董銀燕 郭泉江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31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