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玲 呂麗
摘 要:《黃帝內經》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醫(yī)學典籍,它集中反映了我國古代的醫(yī)學成就,創(chuàng)立了中醫(yī)學的理論體系,奠定了中醫(yī)學的發(fā)展基礎。這部古醫(yī)經廣泛吸納了戰(zhàn)國秦漢時期異?;钴S的諸子之學和天文歷算等優(yōu)秀科學技術成果,遂使《黃帝內經》成為涵蓋文史哲和多門自然科學的多學科巨著,從某種角度講,《黃帝內經》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而《淮南子》是一部以道家為主,兼有儒、法、墨、名、陰陽等諸家思想集成作品,較全面地反映了秦漢時期社會文化,作品中涉及很多醫(yī)論,與《黃帝內經》有許多相近之處,同時在思想內容方面,這兩部著作也有互相補充、互相借鑒之處。
關鍵詞:《黃帝內經》 《淮南子》 比較 考量
一、廣袤無垠的宇宙觀
《黃帝內經》和《淮南子》以究天地之理、竟人世之事為目的,以空前的熱忱探索宇宙的奧秘,探究天、地、人之間的關系,力圖較好地回答人類面臨的疑惑和困惑。
(一)《黃帝內經》的宇宙觀
《黃帝內經》認為,天地萬物,以至于人本身都以物質性的氣為本原,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天體演化和宇宙構成的問題。人類是宇宙萬物之一,與天地萬物有著共同的生成本原?!饵S帝內經》說:“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比水a生于宇宙自然界之中,賴自然條件而生存。人的生命活動必然受到自然環(huán)境的制約和影響,人處在天地之中,人的生命現(xiàn)象也屬于宇宙現(xiàn)象的一部分。因此,自然變化的某些法則與人體生理活動的原理是一致的。這是《黃帝內經》宇宙觀的立論基礎。“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彼^“人神”,是指人的生命活動現(xiàn)象,人體的生理活動規(guī)律與自然界變化的“大紀”是基本一致的?!饵S帝內經》同時認為,宇宙萬物的產生,是陰陽二氣運動的結果,是太虛精氣變化的具體體現(xiàn),是天垂象,地成形,形氣運動的必然結果?!端貑枴の暹\行大論》明確指出;“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天地的偉大作用與變化,表現(xiàn)在太空宇宙間是太陽、月亮、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等七個星球來回橫越于眾星之間,所以稱“七曜緯虛”;表現(xiàn)在地球上則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依附于大地,使大地上存在各種各樣的生物和非生物,所以說“五行麗地”。從這種角度上看,大地是負載了一切變化的有形物質?!疤摗保菑V闊無邊的宇宙太空,充滿了精氣,這精氣的運動就反應為宇宙空間里的天體運行。精氣分為陰陽,“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陽化氣,陰成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氣謂風熱濕燥寒,形謂木火土金水”(見《素問·天元紀大論》“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注)。人體就是由陰陽、五行構成,并按照其法則運行的。陰陽、五行都和四時配合,并順應四時運行,所以它又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保ā端貑枴毭握摗罚┤艘S持生命健康,就必須遵循陰陽、五行及其順應的法則,它說:“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保ā端貑枴ぬ煸o大論》)“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保ā端貑枴に臍庹{神大論》)強調陰陽是生命和健康之本,它說:“生之本,本于陰陽。”(《素問·生氣通天論》)強調陰陽也是治病之本,主張“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素問·藏氣法時論》)?!饵S帝內經》的宇宙觀及萬物生成論就是建立在“氣”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和陰陽五行自然運行法則的基礎之上的。
(二)《淮南子》的宇宙觀
1. 《淮南子》宇宙觀的基礎在“道”。
第一,“道”是無限的存在,是事物運動變化的源泉和依據(jù)。如《淮南子·原道訓》說:“夫道者覆天載地,廓四方柝八級,高不可際,深不可測,包裹天地……施之無窮而無所朝夕,舒之犋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薄痘茨献印ぴ烙枴罚骸吧揭灾?,淵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日月以之明,星歷以之行,麟以之游,風以之翔?!弊匀蝗f物依賴“道”而正常運行并發(fā)揮自己的功能。在這個意義上,“道”指宇宙事物運動變化的普遍規(guī)律?!暗勒?,物之所導也;德者,性之所扶也?!保ā痘茨献印た姺Q訓》)“道”體現(xiàn)于具體事物即為“德”,萬物含德就不會出現(xiàn)異常,“虹霓不出,賊星不行,含德之所致也。”(《淮南子·原道訓》)
第二,“道”是宇宙的原初狀態(tài),它自然化生天地萬物?!痘茨献印ぴ烙?》:“夫太上之道,生萬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薄暗馈弊鳛槭澜缭紶顟B(tài),經歷了“虛廓”、“宇宙”、“元氣”幾個階段,其共同點是混沌無具象?!痘茨献印芬粫?,有著中古時代最為系統(tǒng)的宇宙形成論,這標志著人類視野的擴大和認識能力的提高。首先追溯萬物起源的是《老子》,它提出了“道”化生萬物的理論,但語焉不詳。莊周認為“道”是氣,氣的聚散形成萬物的生滅。《易傳》所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和“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說法,雖然也有其萬物發(fā)生論的含義,但它畢竟是解釋卦爻的原理。荀況、韓非的時代沒有進一步探討這類問題?!秴问洗呵铩飞铣欣锨f,提出“萬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陰陽”(《呂氏春秋·仲景紀第五·大樂》)的理論,并把它同精氣說相結合,為秦漢時代的宇宙論打下了基礎?!痘茨献印窇{借當時的自然科學知識,推演出宇宙生成的間架結構成為以后整個中國封建時代宇宙論的傳統(tǒng)格式。
2. 宇宙萬物形成的主要環(huán)節(jié)。
《淮南子》全書,對于宇宙萬物的形成過程,《淮南子·天文訓》有六階段論和三階段論,《淮南子·精神訓》有五階段論,《淮南子·傲真訓》有大小兩個三階段論,說法雖然各不相同,但揭示的宇宙演化的基本過程是一致的,都包括了從混沌未分的道,分化出天地陰陽,而后產生萬物這三個最主要的發(fā)展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一體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稱為“太昭”(《淮南子·天文訓》)。太昭又分成道——虛廓——宇宙——元氣幾個層次。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道、虛廓、宇宙、元氣都是“無形”,沒有具象。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指產生天地、陰陽的階段,由于元氣有一定的形態(tài)和界域,它逐漸向兩極演變,清輕之氣上升形成天,濁重之氣凝結成地。天和地的精氣融合起來形成陰陽。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指產生萬物,萬物皆由陰陽變化而成。
二、天人合一的整體觀
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是中國古代哲學中關于人與天關系的一種古老、神秘的學說,它反映了人與自然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感應的性質。中國古代先人們無論探索宇宙的生成或尋找生命的奧秘,實質上都是圍繞著天人關系這個核心展開的。天、人是中國哲學的一對范疇,天人之學是中國哲學的思維起點,也是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發(fā)現(xiàn)自然界的天象、氣候、時令與人們的社會活動存在著某種內在的聯(lián)系,思想家把這樣的聯(lián)系抽象化、理論化,就形成了天人相通、互相感應的哲學思想。《淮南子》和《黃帝內經》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廣泛吸收了當時的天文歷法知識和陰陽五行思想,完成了系統(tǒng)復雜的天人相應理論體系。
(一)《黃帝內經》的整體觀
司馬遷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薄吨腥A思想大辭典》“主張?zhí)烊撕弦唬瑥娬{天與人的和諧一致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基調”。《黃帝內經》是從天的研究到人,從人探討到天,提出“人與天地相參”,“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的觀點??梢哉J為,《黃帝內經》是以“天人合一”為理論核心,探討人體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醫(yī)學經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不把“人”作為一個超然獨立的實體,而是看做自然社會環(huán)境中的一員。認識健康與疾病,不僅著眼于個體,更著眼于人與自然社會環(huán)境的相互聯(lián)系。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與個體健康與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強調社會心理因素的重要性,這使得人們對于健康和疾病的認識與處理,不至于陷入單純生物因素的死胡同。季羨林說:“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東方思想的普遍而又基本的表露。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素問臟氣法時論》)、“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人體和自然界有著共同的規(guī)律?!端貑栮庩枒蟠笳摗分姓f:“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清陽發(fā)腠理,清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清陰歸六腑?!闭f明人的物質代謝與自然界云雨升降的運動過程有著相同的規(guī)律。清陽之氣上升,發(fā)腠理,外達四肢,濁陰之氣下降,走五臟,歸六腑?!饵S帝內經》的審美觀認為人應該從認識自然規(guī)律入手,使形體或精神與自然相統(tǒng)一,參與大自然的變化,從而更好地生活在大自然中。
(二)《淮南子》的整體觀
《淮南子》“天人合一”之“天”,包容了神學意義上的“天”和自然之“天”。它所說的天人相應是一種雙向交感,既有天主宰人世的一面,又有人至精至誠可以感動上天的一面。其主導傾向,在于強調人們的政治經濟活動必須遵循天道自然的原則,不能違背自然規(guī)律,否則就要受到自然的懲罰。這與全書主張的以道為核心的自然觀和以無為為綱的政治論是相聯(lián)系的。在封建專制日趨鞏固,沒有人能監(jiān)督帝王行為的條件下,《淮南子》利用“天”作為人世社會政治監(jiān)督者,試圖約束統(tǒng)治者的嗜欲,規(guī)范他們的行為,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天人感應在《淮南子》中的主要體現(xiàn)為:地上萬事萬物,包括人類的一舉一動,都受至上天世界的支配和監(jiān)督。而上天對人間社會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1)上天世界有一整套嚴密的組織結構,這套組織結構的基本模式通過天之子——帝王復制在人間社會組織結構中。如《淮南子》在《淮南子·天文訓》中設計出,上天分為九個區(qū)域“九野”,這當本于人世的九州。天上有木、火、土、金、水五星分別管理上天東南中西北五方,每方都有一個天帝和輔佐之臣,其中中央的天帝是黃帝,負責統(tǒng)領四方等組織模式本來,上天世界這套組織結構是根據(jù)世間情況設想出來的,但在《淮南子》那里,這個次序是倒過來的。(2)上天世界監(jiān)督人世政治,并根據(jù)人世政治的好壞而加以賞懲。天上的木火土金水五星按照各自運行規(guī)律,巡視各個星宿,視察與這些星宿相對應地區(qū)的政治。如果發(fā)現(xiàn)治理得好,則讓該地區(q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以示獎勵;如果發(fā)現(xiàn)治理不好,則降下災異以示譴告?!痘茨献印ぬ煳挠枴吩疲骸叭酥髦?,上通于天。故誅暴則飄風,枉法則令多蟲螟,殺不辜則國赤地,令不收則多淫雨。”《淮南子·覽冥訓》說:“上天之誅也,雖在礦虛幽閑,遼遠隱匿,重襲石室,界障險阻,其無所逃之亦明矣?!彼匀耸涝獾降淖匀粸暮Χ际巧咸鞂θ耸勒伪硎镜膽徒?。
三、內外兼修的形神觀
“神”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十分重要的范疇和命題,用陰陽概念所表達的客觀事物固有規(guī)律屬于“神”的范疇。一般講,“形”是指人的形體,“神”是指人的精神,形神一般是指形體和精神的關系,所表述的是抽象和具體的內容。
(一)《黃帝內經》的形神觀
“神”指生命活動的總規(guī)律。人類生命科學中最高層次的“神”概念(即廣義神)是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固有規(guī)律及其由此引發(fā)的一切生命現(xiàn)象的總稱。在“神”是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總規(guī)律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人類的出現(xiàn)是天地萬物演化到特定階段時的必然產物,因而人類生命的固有規(guī)律及其產生的一切生命現(xiàn)象也必然遵循這一總規(guī)律,同樣也可以用“神”概之。《黃帝內經》明確指出精神并不神秘,也不獨立于人體之外,而是在人的形體獲得生命力“神氣舍心”之后產生的。這就把人的形體、生命與精神三者有機地統(tǒng)一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統(tǒng)一的物質基礎,則是人的機體本身?!饵S帝內經》結合著人體生理構造,具體地指出人體內產生的承擔精神活動的物質器官,它說:“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靈樞·本神》)“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保ā鹅`樞·本臟》)“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也?!保ā鹅`樞·九針論》)《黃帝內經》把人的精神、魂魄、意志等精神活動與人體的心、肺、肝、脾、腎五臟直接聯(lián)系起來。認為五臟是精神產生的器官,也是精神儲存的藏舍。在五臟之中,《黃帝內經》更強調心的作用,認為心不僅是統(tǒng)帥全身的首腦器官,也是思維的最高器官。它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積神于心,以知往今”(《靈樞·五色》),這是古代“心之官則思”(《孟子·告子上》)命題的具體發(fā)展。
(二)《淮南子》的形神觀
《淮南子·原道訓》從荀子“形具而神生”的命題,引申出“形備而性命成,性命成而好憎生”的論斷,又進一步提出了形、神、氣作為生命的三大基本要素,為前人所未曾論及?!靶?、神、氣,各居其宜,以隨天地之所為。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矣?!薄靶巍敝赣行蔚纳順嬙?,它是生命的基礎,“神”指精神活動,它又支配著人的生命活動;“氣”,有時稱“氣態(tài)”,有時稱“血氣”,是無形的流動體,為生命輸送能量?,F(xiàn)代人體生理學日益證明,人的生命活動除了肉體組織器官和精神活動以外,確實存在著若干維持生命活動所需的類似于“氣”的無形系統(tǒng),它的運行正常與否同生命力的旺盛和健康有密切關系。形、神、氣三大要素的提出,是人類認識自身構造的重要里程碑。形、神、氣三者之間,相互依賴、各居其位、密不可分。形神觀,不僅是中國古代醫(yī)學理論,而且也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命題。它直接涉及到對形體與精神、物質與意識關系的看法。在形神觀上,不論是《黃帝內經》還是《淮南子》的作者,他們一般都偏重于神的作用。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有許多相互對立的哲學范疇,如陰陽、天地、剛柔等,但是,古人一般都重陽不重陰、重剛不重柔、崇天重于崇地,因此,在形神觀上相應的也重神不重形。原因是精神所受于天,形體所稟于地,天高于地,那么神也高于形。所以,這種神重于形的思維方式,使中國古人特別注重精神方面的修養(yǎng),形成了一種從內用功夫的處世方法。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心理的一大特點。
基金項目:2012年黑龍江省社科研究規(guī)劃項目(編號:12D024)
作 者:辛玲,伊春職業(yè)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呂麗,碩士研究生,黑龍江科技學院副教授。
編 輯:趙紅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