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莜 鐘蘭
森林,由形見意,以木為主。遠至古老的神話傳說,文人墨客華麗的辭藻和傳神的景物描述,近至人們日常生活,都離不開樹木。我們將森林冠以“萬物的搖籃和生命發(fā)展的基地”之名毫不為過。如果說草原能闊人心胸,沙漠能磨人意志,森林則能帶來溫暖、富饒。
森林是“地球之肺”,是野生動植物的天堂。森林是可再生自然資源,具有經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森林還有“煤炭鼻祖”“天然監(jiān)測儀”“自然防疫員”“報警綠色哨兵”“兵家的天然屏障”“大自然的美容師”等稱謂。
事實證明,森林是全球生態(tài)系統中生產力最高,物種最豐富,對全球氣候和水文影響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所謂森林,聯合國糧食和農業(yè)組織給出的規(guī)定是:在超過0.5公頃的連續(xù)面上,成年樹種的高度至少要到5米,而所有的樹冠面積,達到連續(xù)植被的10%。
一般來講,地球上除兩極以外,只要年降水量超過250毫米的地域,就有森林。年降水量是決定林木能否生存的主要環(huán)境要素。由于降雨量遞減,從沿海到內陸,便形成了從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的植被梯度。由熱帶至兩極,森林依次為熱帶森林、溫帶森林和寒溫帶森林。熱帶森林盤根錯節(jié),物種多樣;溫帶森林四季分明;寒溫帶森林則浩瀚而神秘,每年至少有4個月被冰雪覆蓋。
森林是陸地生態(tài)系統的主體。在陸地,森林中的生物總量和單位面積生物量均高于其他生態(tài)系統。森林在涵養(yǎng)水源、調節(jié)氣候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公益價值不可估量。1公頃闊葉林每天可吸收1000公斤二氧化碳,釋放730公斤氧氣,這些氧氣可供1000人一天的呼吸。每公頃森林年均吸收粉塵50噸到80噸,并分泌大量抗生素,使森林中的含菌量遠低于無林地。
森林對濕度、溫度、降水和防風都有巨大的服務價值。林木茂密龐大的樹冠、深厚的枯枝落葉層可有效減輕雨水對土壤的直接沖擊。其根系脈絡與土壤牢固地盤結纏繞,可有效固土,調節(jié)土壤溫度和濕度,增加土壤腐殖質以及保水、保肥。林地土壤生物類群豐富,可提高土壤生物活性,促進土壤儲水培肥。森林通過降低風速和改變風向,能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據檢測,茂密的林區(qū)可使風力由7級減為3級。林木的龐大根系又能固沙凝土,顯著削弱狂風的揚塵攜沙的能力。防護林不但可以改善自然環(huán)境,而且可以增加農作物產量。
森林每增長1立方米的蓄積量,約可吸收固定二氧化碳1.83噸,釋放氧氣1.62噸。研究表明:由全球森林生物多樣性產生的公益價值每年約為3萬億美元,占全球自然生態(tài)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總價值33萬億美元的9.09%。獨特的森林景觀、氣候特色和林區(qū)地緣優(yōu)勢構成的森林生態(tài)旅游資源,可為游客提供娛樂、旅游的空間,滿足人類回歸大自然的渴求。當你步入蒼翠碧綠的國家級森林公園時,會驟感舒適。森林中的綠色,不僅給大地帶來秀麗多姿的景色,而且它能通過人的各種感官,作用于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調節(jié)和改善人體的機能,給人以寧靜、舒適、生氣勃勃和精神振奮的感覺,從而有利于健康。
在看到森林給地球、人類帶來眾多好處的同時,我們也遺憾地看到:全球森林遭遇“四面伐歌”——過度的開采砍伐使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嚴重的破壞。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報告,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全球森林面積約80億公頃;到19世紀中期的農業(yè)文明盛期,銳減至56億公頃;20世紀末,只剩下40億公頃,殘存的原始森林只占地球陸地面積的7%。有資料顯示,20002005年,世界平均每年減少森林面積730萬公頃。
森林生態(tài)系統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是全球生態(tài)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其中的某個鏈條被打斷,其他鏈條勢必會受到影響。因此大面積的森林資源的破壞和退化,必然給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帶來嚴重的危脅。森林的破壞引起全球性的氣候變暖,森林的嚴重砍伐引起當地生態(tài)系統的退化,過度的森林砍伐會引發(fā)物種的消失。
大自然賦予人類寶貴的森林,人類與動植物的生存都離不開森林。因此,我們呼吁:全人類都要像熱愛母親那樣熱愛森林,堅決做到不濫伐,多造林。這既是應對全球森林危機的重要策略,也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