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jīng)國的“梅花餐”
文/孫建勇
1972年,蔣介石的兒子蔣經(jīng)國成功當選為臺灣國民黨政府的“行政院長”。新官上任三把火,蔣經(jīng)國迫切地想干出一番成就來。當時,臺灣社會奢靡之風盛行,造成了大量“舌尖上的浪費”,于是,蔣經(jīng)國決定從臺灣人鋪張餐飲的陋習開刀,想狠狠地剎一剎社會上的奢侈之風,他頒布政令,一面嚴禁公私餐飲浪費,一面在公私宴請中大力提倡“梅花餐”,即五菜一湯,一桌十人的就餐標準。
一段時間之后,臺灣人的奢靡之風果然有所收斂,蔣經(jīng)國自然滿心歡喜,可是,很快他的“財政部長”向他訴苦,說市場購買力下降,漁業(yè)、酒業(yè)、糧食業(yè)全線告急,政府稅收大幅縮水。廢止“梅花餐”嗎?當然不能,朝令夕改是為政大忌。怎么辦?這時,有位幕僚出了一個主意,蔣經(jīng)國聽后,認為既可以“維護政令的嚴肅性”,又可以刺激消費,是“兩全其美”的良策,于是,交由幕僚去執(zhí)行落實。不久,臺灣的漁業(yè)、酒業(yè)和糧食業(yè)果然有所復蘇,政府稅收也有所增加。
那么,究竟是什么“妙招”產(chǎn)生了效應呢?
原來,蔣經(jīng)國的幕僚們通過非正式渠道,向餐飲業(yè)的老板們“吹風”,叫他們執(zhí)行政令時“不要太死板”,可以適當變通。老板們都心領神會,對蔣經(jīng)國提倡的“梅花餐”進行了“大膽改革”——依然稱作“五菜一湯”,可是,他們將原來的五只盛菜的盤子改成了五只大盆,在每只盆里再套裝上五盤不同菜品,實際上變成了“二十五菜一湯”。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如此一來,蔣經(jīng)國所倡導的“梅花餐”最終成為了坊間的笑談。
古代的“夏九九”
文/鄔時民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作為頭九的第一天,每九天為一九,直到九九。在這81天里,是一年由較熱到最熱又到較冷的日子。它與“冬九九”形成鮮明的對照。
有關“夏九九”的諺語在明代就有記載。明代謝肇淛(音:zhè)《五雜俎》曰:“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出如出??;五九四十五,頭戴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頭尋被單;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九九八十一,階前鳴促織?!?/p>
在謝肇淛諺語的基礎上,民間也有“夏九九”歌謠的流傳,內(nèi)容與謝氏諺語大同小異。如江南地區(qū)流傳的歌謠是:“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夾被;九九八十一,開柜拿棉衣?!?/p>
北方大部分地區(qū)流傳的歌謠是:“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衣衫汗?jié)裢?;五九四十五,樹頭清風舞;六九五十四,乘涼莫太遲;七九六十三,夜眠不蓋單;八九七十二,當心受風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p>
如今,除了上年紀的老人還知道“冬九九”的歌謠,“夏九九”歌謠知道的人恐怕已經(jīng)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