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蛟
大概是2008年的樣子,我寫了這個系列的第一篇《桃花下,明媚的臉》。這只是一個閃念,因了崔護一首耳熟能詳?shù)脑?,因了岑寂一冬的寒冷過去,在那個早春里,我想用一種現(xiàn)代的方式復原一段暖融融的愛情。沒想到,有些因緣就這么埋下了,從那以后,我開始關(guān)注時間背面的人事,我發(fā)覺歷史的內(nèi)核比課本上和歷史學家的文本里呈現(xiàn)的樣子要迷人很多。許多隱入時間深處的人,后來的歲月僅僅留給他們一個定論,就像在產(chǎn)品上貼一個標簽?zāi)敲春唵?。這讓我心里為他們鳴不平,那些已消隱的人物,盡管有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但他們也有過轟轟烈烈的活法,有過火熱的青春,有過自己的理想主義,有過驚悸和不安,有過偉大的抱負和深切的惆悵。有一天,我想,我要做一件事,我要讓一些在時間里走失的人重臨人間,讓當時的心跳重新鮮亮起來。因為那么多故事,就像撒落在時間角落里的珍珠,如果我不去揀拾,他們注定會在更深的塵埃里黯然下去。這樣,我踏上了又一段文字的長路。
我企圖在泥沙俱下的時光里逆流而上。目光和關(guān)懷穿過諸多宏大事件,最后落在那些細小的情節(jié)上。我用筆將時光背面的結(jié)重新解開,讓鮮活的面孔和心跳重回人間。
在這部文稿中我舍棄了對宏大歷史的迷戀,也舍棄了沒完沒了人云亦云的評論。我將所有話語和心情都還給了這些被時間淹沒的人們。我企圖通過文字鋪成的道路,讓走失的人找到回歸的方式。讓他們在一個早晨醒來,重新微笑,說話,惱怒,憤慨,重新心緒綿長,患得患失。
這樣的一本集子,它牽涉到的都是史冊深處的人物,卻消除了中途漫長的時間隔閡,仿佛這些人物從未走遠,他們的音容笑貌,喜怒哀樂很像我們熟悉的師長朋友老鄰居。這些文字是古老史冊間探出的一顆新芽,帶有現(xiàn)代人的審美氣息認知習慣,也帶有日常視野下樸素的體溫和語氣。他們已走得很遠,但他們在字里行間又這么近,近得仿佛前半個時辰才走出我們的視線,他們喝過的茶還在冒著些微的熱氣。
在人物的選擇上,我頗費了一番工夫,總讓那些頗有故事的人走到前臺,這樣我才有了重新解構(gòu)的信心和勇氣。但諸多有故事的人,又往往是被別人的筆描摹得面目全非的人,他們太為大眾所熟悉了,好奇和八卦所具備的天然吸引力顯然是被削弱了。我該怎么辦呢?我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一次突圍,因此,我不斷尋找一個具有暗示意義的事件和一個重要的時間作為切入點,在細節(jié)的重塑里,在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語和一個表情里,在前人留下的蛛絲馬跡里,相逢一個我日夜尋找的人。
這本書稿里,我嘗試用各樣的手法來完成一本散文集的敘述,有小說的匠心,也摻雜著詩歌的輕靈,有回憶和戲說,也有假設(shè)和暗含心思的虛構(gòu)。確實在很多時刻,我覺得我自己不是一個寫散文的人,我更像一個小說家,在歷史的留白處,梳理那些被時間遮蔽的人的生命秩序,尋找一個靈魂可能的走向。而少年時代的現(xiàn)代詩歌歷練,讓我在講述這些綿長的人生故事時,具備了一種更輕盈的能力,也讓整個文本更富現(xiàn)代的潛質(zhì)。當然,不管有多少所謂的技法,這一切都圍繞人物的主體事件展開,那些關(guān)乎命運的事件,我紋絲不敢動,這是不能由外人更改的,是人的履歷。我覺得寫歷史人物的散文,最可怕的是落入考究和學術(shù)研討的癖好里去,那樣寫出來的人就缺乏血肉和靈魂,只是個遙遠時代的木偶。所以,這也可以看作是我近十年來散文寫作的一次轉(zhuǎn)型,以往我的文字大多著眼于鄉(xiāng)村的回望以及個人心靈的探索,而這本集子卻有了縱橫開闔的敘述,我的用心較之先前有了更為開闊的內(nèi)容,我的關(guān)懷也開始走出小小書齋,投向更為寬大的世界。
說白了,我想寫一部帶著個人化印記的歷史散文,寫一部文學中的歷史。歷史和文學是不一樣的,歷史學家記錄的是結(jié)果,這些結(jié)果都是粗線條的,是一個梗概,是一個既成的固定的事物。但文學探討的是人性,是人在那種事實面前的內(nèi)心狀態(tài),是流動的,充滿可能的。所以,就有了《見字如晤》,肯定會有很多人質(zhì)疑,說傅雷在最艱難的時日里會躲在院子里種植玫瑰嗎?沈從文的愛情真有那么好嗎,也有人說他很花心啊。在這些零零碎碎的質(zhì)疑里,其實,我大可坦然,我呈現(xiàn)的是我期望的文學,而不是歷史學的研究成果。面對時間深處的事,最好的辦法是放棄自以為權(quán)威的姿態(tài),歷史有許多可供假設(shè)的面。我只是用文學的刀,切下了一塊歷史的蛋糕里,我最想吃的那個面。
這本集子,可以看作是一部個人化的心靈歷史,是一個年輕作者對時間的感知,以及對歷史里諸多悖論的獨自思索。當整本集子寫完,我發(fā)覺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幾乎所有人,都走了跟自己的初衷截然相反的道路:到秦國去逐夢的韓非,最后客死于異地的大牢;立功心切,一心想成為大漢名將的李陵最后成了帝國的罪人;看破紅塵的活佛高僧倉央嘉措,他出世那么遠,卻又在最深的塵世里絢爛如蓮,他說,“白天,我是布達拉宮里的王,夜晚,我是八角街上最美的情郎”;一生都沉浸在預言里的書生金圣嘆,最后卻無法洞見自己的命運;夢想著成為讀書人的華佗,成了曠世的名醫(yī);夢想著成為文人的瞿秋白,誤入了政治的荊棘路;沈從文在博物館高墻下的角落里隱忍著度過了三十年時光,傅雷卻無法容忍連續(xù)而來的羞辱,在黑暗即臨的前夜,就和夫人朱梅馥一道與這個世界訣別了;華彥鈞在深不可測的長夜里,通過琴弦觸摸明亮,聞捷和戴厚英則在無可逾越的絕境里,通過愛情獲取溫暖……
世事如戲,每個人都是演員,同樣每個人又是觀眾。在別人的命運里,我不得不說很多時刻我讀到了自己的人生,在別人的惶惑里我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刻我讀到了自己的不安。
當然這十五萬字的文稿里面,還藏著我對天地間那些堅韌生命的敬畏,張揚著我的悲憫,灑落著我的疼惜。
這本集子,是一個帶有文化烙印的記憶,從遙遠的古代出發(fā)一直到達現(xiàn)代??缭角辏恳粋€人都是一部史書,每一張面孔都無一例外地離我們很近?!?/p>
責編 謝志強